陳靜
摘要:近年來,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鎮化過程,從區域層面看,我國四大區域城鎮化在態勢、影響因素和動力機制上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健康城鎮化,各區域要因地制宜采取差異化的城鎮化對策。
關鍵詞:四大區域;健康城鎮化;動力機制;比較研究
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鎮化,2012年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257%[1]。由于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經濟基礎等的差異,我國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城鎮化表現出差異性,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對策引導。
一、城鎮化態勢的比較
(一)城鎮化水平比較
2011年我國東部、東北、中部、西部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6075%、5874%、4548%、4299%。四大區域呈現“俱樂部”態勢:城鎮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東部和東北地區組成 “發達俱樂部”;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組成的“欠發達俱樂部”,其內部差距為249個百分點,而東北城鎮化率高于中部1326個百分點(圖1)。
(二)城鎮化速度比較
總體上看,四大區域城鎮化水平呈上升趨勢,但1981年到2011年區域之間城鎮化速度存在差異: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5、117、106和089。速度差異結果是,曾經一度領先全國的東北地區在2011年被東部地區超越。
(三)城鎮化階段比較
一個國家的城鎮化大致呈一條拉平的“s”形曲線。當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0%左右時,進入快速城鎮化階段,達到70%左右時,進入相對穩定階段[2]。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城鎮化率突破30%的時間分別為:1981年、1985年、1986年、2001年。按照城鎮人口增長系數K(K=城鎮人口的增長規模/總人口的增長規模)劃分,前城鎮化階段K小于05;初期階段,05
東部地區擁有遼中南、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區域內城市之間的互動比較成熟。如,蘇、浙兩省所有城市都不約而同加強與上海的合作,2011年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徐州、常州、南通、溫州、紹興的GDP都在3000億元以上,蘇州的GDP超過10000億元,蘇、浙、滬城鎮化率達到66%,高于東部地區52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7個百分點。東北地區的經濟集中于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大連4個副省級城市,城市職能結構單一,資源型、重工業型比重大。城市群發育不平衡,遼中南已經發育成為成熟的城市群,而吉林中部和哈大齊尚處于城市群發育的中間階段,即城市組群階段[3]。中部地區雖然擁有“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太原經濟區”和“環鄱陽湖城市群”等城市群,但城鎮體系斷層、兩極分化嚴重,中小城市數量多、規模小、密度低、距離遠。西部地區大、中、小城市數量均較少,以“關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為代表的城市群分布比較分散,區內城市之間的聯系不太緊密。
二、城鎮化動力機制的比較
一般地,城鎮化的原始動力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根本動力為工業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轉換,儲備動力為第三產業發展。微觀機制上,城鄉勞動投入的回報率差異是推進城鎮化的內在利益驅動機制。在中國,行政力量不容忽視,建國初期的重化工業建設推動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第一波。 (一)東部地區城鎮化動力機制
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崛起等內在動力是東部地區城鎮化的主導動力。東部地區憑借區位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作為外向型經濟初級階段的“三來一補”貿易模式,促使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成長,最大限度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部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和農村工業化為城鎮化進程注入活力,縣域經濟發展迅速,農村人口迅速向小城鎮聚集,農民收入提高,購買力增強,消費結構提升,對耐用生活品和高級服務的需求增加催生第三產業的起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為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積累大量民間資本,如福建晉江、蘇南、浙江溫州地區小城鎮發展迅速。這些內在動力首先促使本區域農村人口“就地轉移”,隨后吸引了來自中西部地區跨省流動人口。
(二)東北地區城鎮化動力機制
建國后的工業化建設是東北地區城鎮化快速推進的主導動力。傳統的重工業發展模式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在上個世紀下半葉吸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這個時期東北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速度遠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受此影響主要形成了兩類城市:一類是基于行政中心的綜合型城市,如哈爾濱、長春和沈陽;另一類是資源型城市,如鞍山、本溪、大慶、阜新等等[4]。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體制轉軌,加之資源趨于枯竭,東北老工業基地適應不了產業結構升級的變化,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制約了東北地區城鎮化進程。2004年中央政府啟動“振興東北”戰略為城鎮化注入活力,2005、2008和2011年城鎮化水平分別比上年提高了086、088和 108個百分點。
(三)中部地區城鎮化動力機制
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引致的交通需求和干線匯集成為中部地區城鎮化的主導動力機制。交通動脈在中部地區城鎮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5],京廣鐵路和京九鐵路的建成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發展,如鶴壁、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孝感、武漢、咸寧、岳陽、長沙、株洲、衡陽、郴州、韶關、廣州、商丘、淮濱、潢川、毫州、阜陽、麻城、九江、南昌、贛州等。而長江水道、黃河沿線、隴海鐵路也成為人口集聚帶和城鎮帶。此外,城鎮化基礎較好,包括有色金屬在內的礦產資源豐富;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中部地區城鎮化存在諸多阻力。首先是偏低的經濟總量,2011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0%,占東部的46%。其次是勞動力的外流,中部地區是我國流動人口主要輸出地,2008年全國跨省流出人口中,安徽占157%,河南占135%,湖南占83%,湖北占78%,不計山西和江西,跨省流出人口占全國將近一半[6]。
(四)西部地區城鎮化動力機制
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是西部地區城鎮化進程的原始動力,奠定了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基礎,在1964-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1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廠與人才進入西部山區,期間誕生一批新興城市如安順、攀枝花、新余等,也加快了原有城市人口的聚集,如陜西漢中,寧夏石嘴山,四川西昌、德陽、綿陽,貴州六盤水,甘肅酒泉、金昌、隴西等。1980年后,國家對“三線建設”項目進行調整,一些三線企業陸續遷往鄰近中小城市,技術密集型企業和軍工科技企業則移往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基本上決定了當前西部地區城鎮體系。1999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城鎮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城市群效應開始顯現。
制度外力是西部城鎮化的主導動力,而城鎮化內在動力不足。西部城市擁有的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不多,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低,導致西部地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產業和經濟結構不合理,西部地區是我國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地區,同時第二產業比重也過大,民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空間不大。
三、健康城鎮化對策比較
破除城鎮化難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實現農民在職業和身份上的轉換,一個幾億農民被禁錮在農村的城鎮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還存在大量“農民工”的城鎮化不是真正的城鎮化。總體而言,無論哪個區域城鎮化都要遵循“人的城鎮化”邏輯,堅決糾正“土地城鎮化”等不可持續的城鎮化思路。
(一)共同對策
首先,城鎮化是價格機制引導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必然結果,政府不能替代市場,而只是構建法律和政策環境;其次,我國緊迫地需要一部《城鎮化推進法》來保證城鎮化有序進行,一方面協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鎮化利益上的沖突;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城鎮化的各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第三,要糾正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財政”的“攤大餅”式粗放增長模式,保護農民對土地的權益,保護生態環境。第四,要將城鎮化堅實地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不能出現“產業空心化”。
(二)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城鎮化要以“產業結構高級化”為主要動力,以“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以“建設智慧城市”為特色,以“建設太平洋西岸城市帶”為戰略支點,著重提高城鎮化質量,努力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走集約式、外向型的城鎮化道路,培育具有鮮明比較優勢、空間相關性強的城市圈。
(三)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城鎮化要以“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為支撐點,抓住“振興東北”的機遇,重點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努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城市對農村人口的聚集和承載能力;探索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
(四)中部地區
相比東部和西部,中部地區土地承載能力還有較大空間。因此中部地區城鎮化的重點是壯大現有的城市群,如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等四個國家級的經濟區域,重點完善城鎮體系,培育更多高能量等級的城市,在每個城市群內培育出1個經濟總量超過10000億元的城市經濟體。提高區域頂級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具體講就是要形成“多中心”的區域城鎮體系,不僅僅是武漢一個超大城市,還要培育鄭州、長沙、合肥等城市跨入高等級城市體系。同時,中部地區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此外要健全面向“異地城鎮化”人口的保障體系,科學引導外遷人口的回流,使之能夠融入中部城鎮化進程。
(五)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面臨著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任務,要轉變城鎮化的發展方式,在城鎮化過程中重視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注重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實現土地利用集約化;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市場機制發現比較優勢的功能,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農業、旅游業、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和服務業,又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提高人口的素質和技能,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地區,要引導人口向城鎮及東中部地區轉移,變地區脫貧致富為人口異地安置致富,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的空間均衡,應該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優先發展,不適合城市發展的地方要積極實現轉換和調整。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 王建軍,吳志強城鎮化發展階段劃分[J]地理學報,2009,(2):177~188
[3] 王士君等東北地區城市群組的格局、過程及城市流強度[J]地理科學,2011(3):287~294
[4] 陳玉梅,張奎燕東北地區城鎮化的類型、特點及問題[J]城市問題,2009,(4):51~54
[5] 姚士謀,等高速公路建設與城鎮發展的相互關系研究初探——以蘇南地區高速路段為例[J]經濟地理,2001,(3):300~305
[6] 程瑤、楊博、趙民我國中部地區城鎮化發展中的若干特征與趨勢于皖北案例的初步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1,(2):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