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要: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最初是由發達國家提出的,為了應對日益日益嚴重的全球變暖問題,各國應當加強對能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保障經濟的快速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概念,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關注。中國作為一個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應當積極提倡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隨著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制約因素,但是低碳經濟將對我們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變革,確保能源安全,降低減排壓力,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同時中國作為資源消耗大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應該積極投入到節能減排的隊伍中去,加快科技創新,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進程。
關鍵詞:低碳經濟;概念;困難;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能源問題越來越突出,缺水、缺電、缺油現象頻發,我國的能源問題不僅僅體現在供需不足方面,更嚴重的是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
1低碳經濟的內涵
11 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是為了在當今能源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保持自然環境的節能減排、低損耗、低污染,在能源利用的同時做好對環境的保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人類的生存環境。很多研究低碳經濟的專家學者認為,低碳經濟既不會阻礙社會經濟前進的腳步,又不會給自然環境造成危害和污染,相反地,低碳經濟模式在起到了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給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優化了能源結構,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所提倡的發展理念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要積極地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盡到環境保護的目的,誰污染誰治理,通過制定合理的節能減排計劃完成國家對能源損耗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優化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發展新能源產業,像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建設生態文明。只有發展低碳經濟,才能改變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約型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共同進步。
低碳經濟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提高對能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快現有的經濟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型,加快科技創新。低碳經濟部僅僅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它對于解放生產力、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總體布局當中,突出了生態文明的重要地位。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在努力完成建設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今天,工業的發展不能夠僅僅以效益為主要目的,更要在加快工業的建設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強省的目標。用生態文明理念指引工業建設的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制定更加合理的進行工業建設總體規劃。在實現工業強省戰略目標的同時,使資源、能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建設工業戰略強省目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快工業化建設的步伐,實現全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而在不斷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的今天,工業建設不能夠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走出一條工業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才能夠更加有效的解決在工業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12 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就是要對能源進行高效利用、促進新能源發展、建設綠色GDP,加快能源創新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經濟產業結構,加快經濟制度建設,促進人類生產觀念的進步。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為前提的,換來的卻是較低的經濟效益,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加快了能源的消耗,能源利用率低下,同時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低碳經濟的模式為節能減排、促進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途徑,。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所代表的理念跟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是一樣的,是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進一步闡釋。
總體來看,要把握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必須要把握住低碳經濟的三個特點:
(1)戰略性。水資源短缺、全球氣候變暖、天氣變化反常,這些眾多的問題對人類發展的影響是長遠的,低碳經濟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解決當下我們遇到的生態問題,更要解決長遠的發展問題,低碳經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次深刻變革,是對當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調整,為了讓人類的生存環境適應地球的生態系統而做出的戰略性布局;
(2)綜合性。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是技術和經濟發展問題,更多的涉及到社會、環境、人文的綜合問題。低碳經濟強調經濟發展與減排的結合,不單單是為了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目的是為了經濟發展,通過減少能源需求和排放來促進經濟發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質量和放慢經濟增長為前提的節能減排。同時低碳經濟還直接影響著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問題。不同的國家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面臨的節能減排壓力和發展空間也不一樣,因此要在保證社會公平和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公平的節能減排目標。
(3)全球性。氣候變暖是全球性的氣候變化,整個地球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所以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一個全球性的經濟發展目標。
2我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困難
21 對綠色節能技術缺少評估標準
近年來我國綠色節能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目前來說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對綠色節能技術的評估多通過建設過程的中的實踐與探討,沒有傳統的數據作為支持,沒有統一的評估標準進行評估,致使一些綠色節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漏洞百出。再加上綠色節能技術研發成本較高,而相應的投資又極其匱乏,不能及時的投入設備、技術等對綠色節能技術進行優化完善,極大的限制了綠色節能技術的進步,極大的阻礙了低碳經濟的發展規劃。
22 政府對綠色節能技術缺乏足夠的支持,投入較少
綠色節能技術在我國發展較晚,還沒有形成較大的規模,人們對于綠色節能技術和新能源認識不清,在發展過程中不被大多數的人所接受,嚴重阻礙了低碳經濟發展。同時由于發展綠色節能技術需要使用大量的新材料、新設備,而國家又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以及資金扶持,使綠色節能產業的建造成本以及購買成本極大的上升。成本的上升也極大的打擊了節能技術研發者的積極性,很多企業也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術產業發展中來,而忽略對綠色節能產業的重視,影響著我國綠色節能產業的發展。
23 低碳產業的推廣阻礙重重
結合我國目前對低碳技術的研發進度緩慢的現實,我國要想大力推廣低碳產業,必須要從國外的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低碳技術,一方面先對國外的低碳技術進行實際的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加快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一直以來,我國對國外先進技術存在重引進、輕創新的情況。很多企業為這些先進技術投入大量的資金,希望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但是這些技術往往不能跟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結合起來,甚至是背道而馳。到最后,既沒有帶動企業的發展,企業也沒有培養出自主創新能力,在與其他企業的較量中失去了核心競爭力,造成了對國外的先進技術過度依賴的局面。
3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可能途徑
我國雖然資源總量較多,但是人口基數大,導致人均占有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時由于工業生產的發展,給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自然環境的承載力越來越脆弱,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推廣低碳經濟,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節能減排,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們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節約資源,珍惜資源,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高效的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下面就我國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可能途徑作相關分析。
31 加強制度、法律建設,完善評估體系
政府要根據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在鼓勵支持綠色節能技術發展的同時,根據制度、法律等,對節能減排進行有效的監督。制定相應的政策,明確各技術相應的標準,使綠色節能技術有據可查;完善技術評估體系,根據標準規定等及時對綠色節能技術開展有效的評估,為廣大用戶提供最為真實的評估數據,嚴格把關,推動綠色節能技術的發展。加強立法監管,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針對一些特殊行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讓所有的企業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大執法力度,對園區管轄內的所有企業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法規的企業依法進行處罰;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對惡意競爭的企業堅決進行查處,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確保社會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
32 優化并改造傳統行業
對現存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以及化工工業進行嚴格審查,對各企業能源以及資源消耗情況進行分析,淘汰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對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用技術來帶動企業發展。加大對企業的監管,提高新增產業的準入門檻,對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及時進行嚴肅處理,不能因一時的利益而影響當地長遠規劃。加大市場競爭,通過重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不斷整合市場資源,讓小企業形成規模,增強企業總體實力,提高競爭力。
33 加快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結合各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總體戰略規劃,進行地域劃分,明確各地域的發展優勢,形成當地的特色產業,在生產園區要建立集群發展模式,將同類產業、配套產業進行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產業體系。針對的不同的地區進行不同的規劃,在一些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指導的地區,要以高新技術為指導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在資源豐富的地方,在注重對資源開采利用的同時,建立深加工基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生態環境比較容易遭到破壞的地方,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保證當地生態平衡。依托各地區有利的地形條件以及自然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及相應的配套產業,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完成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
34 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決定力量,要結合各地區的發展現狀,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對新興進產業要結合現有的產業布局進行統籌規劃安排,加大對創新性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增強創新能力。出臺一系列政策,引進一些服務型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到新能源、新材料、旅游產業的建設當中來,用新興行業來帶動經濟結構的轉變,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35 制定長期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規劃
根據國家總體布局,制定明確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以及發展方向,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布局的劃分進行指導,突出未來工作的重點以及難點,對重點以及難點制定專門的規劃方案,制定出建設各階段的目標責任,促進各地經濟的發展。同時,政府加強對綠色節能技術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門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如對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政策等,以實際行動支持綠色節能技術的發展。對于研究出綠色節能新技術的企業或個人給予適當的獎勵;購買綠色節能產品的消費者提供補貼或者是貸款方面的優惠政策,增強人們購買的積極性,推動綠色產業的發展。我國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積極吸收他們在綠色節能新技術方面的成功經驗,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的進行豐富和完善。
36 與國際接軌,共同合作
氣候變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也有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促發展、共合作。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要在保障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機制的前提的下,實現技術的轉讓、推廣和創新,通過參與制定碳排放標準,我國應制定強制化的節能減排標桿,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力度,引進國外的先進節能技術,積極開發新能源,加快技術創新,加強與國際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共同合作,使我國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設施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提高低碳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4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在不斷加快工業化進程、確保我國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必須要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并改造傳統行業,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加大技術投入,進行自然資源、企業重組,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企業競爭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以特色產業為支柱帶動經濟的發展,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以新興產業為中心,促進經濟整體發展。制定長期經濟發展規劃,為發展方向以及道路做出指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有效保證企業的發展,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支持下來完成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范鈺婷,李明忠低碳經濟與我國發展模式的轉型[J]上海經濟研究2010(2)
[2] 王貴臣試析低碳經濟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中國市場2010(7)
[3] 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3)
[4] 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10(1)
[5] 吳曉青關于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建議[J]環境保護2010(11)
[6] 余麗生,馮健,陳優芳,虞斌基于國際比較視角透析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取向[J]地方財政研究2010(06)
[7] 李麗平,任勇,田春秀國際貿易視角下的中國碳排放責任分析[J]環境保護2008(06)
基金項目:湖南省科學技術廳計劃資助項目“湖南湘蓮產業創新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ZK2047)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