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要:我國儲蓄類國債是指政府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以吸引個人儲蓄資金為目的,滿足長期儲蓄型投資需求的不可流通記名國債,是偏重于儲蓄功能而進行設計發行的。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以及證券市場的深入發展,儲蓄類國債的發行和管理工作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對如何改進儲蓄類國債發行及管理進行了初略探討。
關鍵詞:儲蓄類國債;發行及管理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情形來看,儲蓄類國債憑借其品種設計獨特、面對個人發行、能滿足個人投資者的需要以及發行人的籌資成本較低等優點贏得了金融市場的青睞。且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發展而逐漸的演變出各種類型的投資品種,為儲蓄類國債未來的發展贏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我國儲蓄類國債發行及管理現狀
儲蓄類國債自1994年首次發行以來,無論是發行額還是市場規模均穩步增加,已經成為個人投資者長期投資的一個重要渠道,促進了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當前,我國儲蓄類國債發行以及管理均呈現出縱深發展的現象。主要包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品種設計不斷的豐富。最早的儲蓄類國債為1981年面向單位和居民個人發行的不記名、不掛失、可轉讓流通、具有固定面額的實物國債;隨后為1994年通過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柜柜臺面向城鄉居民個人與社會其他投資者發行的可記名、可掛失和質押的憑證式國債;為豐富國債品種,2006年財政部又發行了電子式儲蓄國債,大大提高了個人投資者購買國債的便利性。由此可見,我國儲蓄類國債品種隨著市場的發展而逐步多樣化。其次,承銷方式和代銷機制不斷完善。儲蓄類國債的承銷機制最早表現為幾家銀行進行承銷,隨后發展為幾十家金融機構,且金融機構由承購包銷轉為代理銷售;管理方式也由最初的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承銷機構的儲蓄存款新增部分所占份額確定發行任務,發展成為當前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后,經過優勝劣汰而選擇出的承銷團,且與承銷團簽訂全年承銷協議。隨著代銷機制和承銷方式的不斷完善,為我國儲蓄類國債的發行與有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儲蓄類國債發行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當前我國儲蓄類國債的發行與管理已經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工作也日趨成熟,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以及證券市場不斷的完善,使得國債發行與管理在實踐工作中依舊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利率確定機制單一
2012年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次提速,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倍以上。2013年7月,央行又采取了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的政策,使得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的實質性的突破。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儲蓄類國債的定價模式仍是以固定利率為基準,這種定價方式必然不能適應利率市場發展的需要。如當市場利率水平高時,會出現大量的提前兌付現象,從而出現擠兌的風險,還會導致承銷機構被動持有大量的國債,減少了承銷機構的可用資金,大大增加了其經營風險;再如當市場利率水平低時,國債的購買量瞬間膨脹,必然會增加政府資金的使用成本,不利于實現籌資成本最小化的目標;此外,當投資者選擇周期相對較長的固定利率國債品種時,會基于機會成本的角度而產生猶豫不決的心理,也不利于政府籌資目標的實現。
(二)儲蓄類國債銷售渠道狹窄
當前,我國儲蓄類國債的銷售方式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進,電子式國債的試點銷售也在不斷的推進中。但正因為是處于試點階段的推進初期,使得市場仍然呈現出以承銷機構柜臺銷售為主的模式,這種模式顯然與熱衷于便利的網絡交易、電話交易等中青年投資者的習慣不相符合,且由于國債的發行時間均在工作日期間,不方便上班族的購買;基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導致我國儲蓄類國債的個人投資者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另外,農村和城市之間的銷售比率嚴重失衡,原因在于農村的承銷網點較少,對廣大農村投資者而言,雖有國債投資欲望,卻也只能因為找不到購買的網點而作罷。這些現象均說明當前我國的儲蓄類國債銷售渠道相對狹窄,不利于進一步擴大投資群體。
(三)監督管理體系不明確
監管體系不明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國債監管信息網絡不健全。國債發行后由承銷機構各自托管,當發生提前兌付、發行額度和二次發行等情況時,人民銀行和財政部難以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其二國債監督管理依據不充分。當前的監管依據主要是由財政部和人民銀行聯合出臺的相關文件,這些文件與法律相比缺乏應有的效應,一旦金融機構對相關條款提出異議時,人民銀行在處理過程中常陷于被動地位;其三,人民銀行缺乏有力的監管手段。人民銀行對國債的監督環節主要集中于報表的審核以及實地檢查,極大的限制了國債監督的廣度;另外商業銀行對承銷的國債銷售額實行層層下分,該方案并不經過人民銀行審核,基層人民銀行根本無法掌握到國債銷售額等一系列的準確情況。
三、改進儲蓄類國債發行與管理的相關對策
(一)優化儲蓄國債的定價機制
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儲蓄國債的定價機制依舊采取固定利率顯然難以與市場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儲蓄國債在國債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少,且無法進行實時交易,定價又不能完全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從該角度而言,優化后的儲蓄類國債定價方式既不能采用固定利率,又必須滿足市場化的要求。因此,根據儲蓄類國債的發行目的以及品種屬性綜合來看,定價應當將通貨膨脹率以及市場化利率下的市場利率納入其中,從而滿足市場的需求。另外還可采用累進利率,即參照市場的變化逐年提高利率水平的方式進行定價,以此滿足投資者不同需求。
(二)推行靈活的銷售形式
在未來的發展中,儲蓄類國債的銷量要實現突破需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設計多樣化的國債品種。從西方發達國家的國債品種設計來看,品種豐富多樣,最大限度滿足了不同年齡階層、不同風險愛好者以及不同收入群體的需要。如英國的儲蓄類國債有與通貨膨脹率掛鉤的指數儲蓄憑證、固定利率儲蓄國債、養老債券、子女獎金債券、收入債券以及有獎儲蓄債券等。在美國有國庫通貨膨脹保防證券,短期、中、長期國債,指數掛鉤儲蓄國債、零息債券等。因此,我國在國債的設計上,應當對投資者的需求進行全面分析,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發行更多國債品種,從而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提升國債的購買量。其次,提供更加便捷的購買渠道。我國當前單一的柜臺銷售渠道大大限制了個人投資者對國債投資的熱情,因此,未來的儲蓄類國債發行必須充分結合不同投資者的購買習慣,并考慮地域分布特點的情況下,推進銷售渠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采用電話、網絡銷售方式,或者工資抵扣方式進行認購,在支付方式上采用支票、借記卡、現金、信用卡等多種支付方式等。另外,可根據農村投資者儲蓄類國債需求旺盛的特點,加緊農村銷售渠道的建設,解決農村居民的投資問題。
(三)加強國債的監管體系
首先,應當加強國債發行相關文件的法律效應完善,盡可能的提高相關文件的立法層次,為人民銀行對國債的監管提供有力的依據,從而提高其執法的力度;其次,加強國債信息系統的建設。通過信息系統的建設方便發行主體及時掌握國債的兌付等動態變化情況,同時也方便人民銀行監控國債的發行、兌付、債券記錄和資金清算等信息,提升國債監管的有效性;再者,人民銀行應當擴大監管環節,且采取不定期的抽查方式對承銷機構進行抽查監督,一旦發生違法情況立即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對國債銷售額的下分情況應明文規定,規定其在下分前將計劃方案上報并至人民銀行備案后再執行等。
總之,我國儲蓄類國債的發行與管理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發展,在發行和管理中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從而使得我國儲蓄類國債的發行和管理更加的完善,從而促進政府籌資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魯琳儲蓄國債發行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區域金融研究,2010(09)
[2] 李琛我國儲蓄國債管理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海南金融,2014(01)
[3] 陳洪波促進儲蓄國債發售的政策建議[J]金融會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