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201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至2013年婁底市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3923%,處于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客觀審視婁底城鎮化現狀,全面分析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發揮金融在支持城鎮化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婁底市城鎮化現狀
經濟發展與城鎮化之間存在“雙向互促共進作用”,經濟發展推動城鎮化步伐,城鎮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近年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為城鎮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宏觀動力。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經濟以工業為主,“十一五”以來,婁底GDP年均增長13%。2013年,婁底市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00265億元,同比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為146:554:300,經濟總量位居全省14個市(州)第12位。近年來,婁底城鎮化呈現加快發展態勢,2009年以來,建成區面積年均增長35%,人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3個百分點,至2013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125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39%,人口城市化率達到3923%,居全省第12位。
與全省、全國相比,婁底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13年末,婁底各項經濟指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GDP為2290306萬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423%,全國平均水平的5972%。與此同時,婁底市城鎮化也處于較低階段,全市人口城鎮化率水平比全省低733個百分點,比全國低1324個百分點。從總體上看,婁底較低的城市化水平是由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二、婁底市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人口城鎮化率遠遠滯后于工業化水平。
國際城市化規律顯示,城市化率高于工業化率10%左右是兩者正常的發展狀態。統計顯示,2013年末,婁底市工業化率為554%,人口城鎮化率為3923%,人口城鎮化水平不僅沒有高于工業化水平,反而低1617個百分點。這與婁底工業的資本密集型特征是密不可分的。鋼材、煤炭、電力、建材、化工是婁底的主要支柱產業,其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這些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少。2013年婁底市第二產業每億元增加值提供的就業人口為1024人,而全國第二產業每億元增加值提供的就業人口為1209人,婁底市第二產業每億元增加值提供的就業人口僅為全國水平的847%。
(二)人口城鎮化率滯后于土地城市化水平。
近年來,婁底的建成區面積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土地城市化率不斷攀升,而城市人口密度卻在逐年下降。據統計,2013年婁底市每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為13285人,較2009年減少2024人,下降132%。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人口密度卻出現背離式下降,反映出婁底人口城鎮化率滯后于土地城市化水平,這與婁底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不強,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無法匹配和跟進,抑制了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轉移息息相關。婁底市2013年城鎮人口增加734萬人,應投入市政基礎設施資金5872億元,實際完成投資5098億元,完成率為868%。財政資金投入是市政基礎設施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2013年婁底市財政人均收入20236元,不及全省人均收入的1/2,不及全國的1/4。緊張的財政狀況嚴重影響了市政基礎設施的投入及擔保融資。
(三)人口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就業結構的變動。
從世界城鎮化進程看,城鎮化水平的不同階段對應著不同的就業結構,低城鎮化水平對應著較低的就業結構層次,高城鎮化水平對應著較高的就業結構層次。具體來說,城鎮化過程是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隨著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就會下降,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就會上升。從長期看,婁底市城鎮化進程雖然符合這一基本規律,但是仍然存在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就業結構變化的問題。如2011年以來,連續3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不降反升,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不升反降,明顯背離就業結構變化趨勢。究其原因,一方面與第三產業的效率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減員增效的壓力較大有關。另一方面與婁底市的第三產業結構不完善,就業吸納能力不強有關。2013年以來,盡管婁底市第三產業發展明顯加速,當年增速達到123%,高于同期GDP增速04個百分點,但是增長較快的行業主要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這兩個行業提供就業的能力相對于商業飲食、旅游服務等行業要差。
三、完善金融支持婁底市城鎮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婁底城鎮化發展滯后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內部不均衡,要素集聚不夠,發展動力不足造成的,因此,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婁底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金融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推動力和重要保證,發揮金融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中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至關重要。
(一)改進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提升農業對城鎮化的要素支撐作用。
農業發展對城鎮化的基礎動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城鎮化提供農產品、資金和勞動力富余,二是為城鎮化提供市場貢獻。據統計,2013年,婁底市三次產業結構中農業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486%,而其增加值僅占GDP的146%,反映出婁底農業產業效率低下,傳統生產模式特征突出。婁底現有省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1家,各類農民合作組織797個,形成了生豬和草食動物、糧油、中藥材、楠竹、果蔬五大產業鏈條,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前景光明。金融要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同時發揮其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為全市城鎮化發展積累微觀動力。一是扶植一批規模大、實力強、覆蓋產業環節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建立農業產業化專業性投資基金,以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體,對龍頭企業和具有市場潛力的產業化項目進行股權投資。三是創新發展林權抵押、土地承包權與宅基地抵押貸款模式,農產品訂單質押貸款方式和農戶聯保機制,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四是建立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完善風險規避和財政性補貼補償機制,增強金融機構支農積極性。
(二)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城鎮化的宏觀動力。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發動機,是城鎮化的根本動力。金融要發揮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用,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和升級。一是突出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力度。切實加大對區域內傳統產業和重點企業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等信貸支持力度,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推進轄內煤機、農機、特種陶瓷等優勢行業的整合,建立專業產業園,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三是積極發展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展。四是積極做好承接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的信貸支持工作,幫助做大做強。五是嚴控“兩高一資”、“兩高一剩”貸款,落實綠色信貸和低碳金融政策,支持節能減排項目和循環經濟發展,以優化信貸結構促進工業結構調整。
(三)支持服務業發展,增強城鎮就業吸納能力。
一是建立符合服務業特點的內外部信用評級體系,加快開發面向服務企業的多元化、多層次信貸產品,重點支持現代物流、旅游、信息科技、中介咨詢、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二是加大面向中小服務企業的金融產品創新力度,完善信貸管理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中小服務企業,積極提供融資支持。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微型服務企業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全面推動小額貸款,大力扶持經營分散、資金需求規模小的社區服務業發展。三是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支持進城農民工和下崗失業人員創業發展。擴大小額擔保貸款借款人范圍,將農民工列為小額擔保貸款對象并給予重點支持,進一步擴大貸款規模,提高貸款限額,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創業致富。
(四)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具有投資時間集中性和受益時間長等特點,這一方面決定了地方政府需要在財政之外另謀融資通道,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對于投資與受益群體相分離的建設項目,需要按“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舉債方式提前使用后代人的投資,并由當代人與后代人按受益原則共同承擔償還債務的義務,以合理分擔投資建設成本。可以通過發行市政債券、項目融資、信托計劃、股權融資以及利用政府融資平臺的方式來引入民間資本。
(五)政府應明確金融支持農村城鎮化的政策導向。
政府要把城鎮化作為金融機構信貸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重點。應明確城鎮化的戰略方向,以吸引金融資金流入農村城鎮化地區和領域。人民銀行應當引導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城鎮化進程,通過窗口指導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采用差別化的政策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將城鎮化作為新業務的拓展領域,并明確地將其列為信貸投放的重點。應鼓勵政策性銀行支持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化解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