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軍
我們的注意力應從“電子書包”轉到“電子課本”上,“電子課本”應該為整個教學過程提供數字化的內容資源支持,滿足現代教育對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跨時空共享的要求。
熱詞:電子書包 無序競爭 內容資源
2012年,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開展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用4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約100個區域試點和1600所學校試點,其中中小學1000所左右。這拉開了“電子書包”推廣的序幕。
其實,這一話題早在2010年就被提及。原新聞出版總署有關“將大力扶植電子書包項目”的聲音剛落,各廠商就已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盛大、漢王等公司紛紛傳出打造“電子書包”的消息。毫無疑問,電子書包正在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成炙手可熱的香餑餑。然而,燥熱背后的事實卻是,電子書包離真正瓜熟蒂落,路途依然漫漫。
一場新舊出版業的激烈競爭
數字出版的核心是“內容為王”。內容是出版者與讀者溝通和提高讀者忠實度最重要的東西。
然而目前,國內中小學校的教材均由幾家知名的教育類出版社以統一課標編寫,還有至少70%的出版社是靠教材教輔資源生存。如果政府將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給電子書包廠商,那么這些出版社就會難以為繼。同時,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分成比例很難確定,所以教材數字化還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此外,全國教材版本較多,更新速度也快,教材出版在國內一直都處于地方壟斷的情況,因此要想實現全國范圍內的“電子書包”項目計劃還需解決太多的問題。“電子書包”在推廣過程中,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利益都必須得到保障,而如何實現這一保障,可能還是一件比較遙遠的事情。
電子設備的局限與市場的無序競爭
目前市場上的電子書包,說白了,仍是一個掌上學習機的升級版,由于廠商盲目上馬,電子內容承載力不夠,從而導致軟件開發也不夠人性化,信息時代所標榜的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都沒有很好的體現。而且價格比較高,在利益分配上也不明確。“電子書包”的發展并沒有為出版企業帶來量級的利潤增長,所以也不難理解出版企業不太積極的心態了。
蘋果公司的iPad是目前最受家長歡迎的電子設備。但學生們接觸屏幕的時間越來越多,也給視力帶來問題,造成睡眠障礙,同時各種錯誤的姿勢導致脊椎問題。對于年齡更小的孩子,他們難以分清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甚至因此遭受危險。所以將iPad直接選為“電子書包”的載體也不現實。
同時,由于國家對于電子教材的規范并不明確,廠家的無序競爭也會帶來混亂的局面。
“電子書包”的未來很光明
根據全球知名機構新媒體聯盟發布的“2010HORIZON報告”,電子書技術將在未來2至3年內發展成熟。世界正在進入“無紙書籍”學習的新時代,電子書已是未來教育應用的必然趨勢。
時下最吸引眼球的,是各種廠商推出的各種便攜式的電子終端,但其實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是數字技術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革命。我們的注意力應從“電子書包”轉到“電子課本”上,它應該是一種方法或者模式,能夠在數字環境下,通過一系列的固定設備與移動終端,為整個教學過程提供數字化的內容資源支持,滿足現代教育對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跨時空共享的要求。
未來的“電子課本”與傳統的紙質教科書有怎樣的區別呢?它擁有在線測驗(Quiz)、富媒體內容、游戲(教育類)、互動的時間線(手指滑動,查看歷史)、學習小組(通過視頻進行交流)…… 其趣味性和互動性是傳統課本所不可及的,善于利用將極大提高學習興趣。
科技改變生活,也必然會帶來學習的革命。希望出版者、教育者和電子設備廠商能聯手研發更加適合學生的“電子課本”“電子書包”。也許我們應該大膽想象,未來的移動設備越來越小,人機交互越來越便捷。
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學生可以甩掉像磚頭一樣沉重的書包,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到大自然中去,自由地獲取知識。
(作者單位系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