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叔中:獨立紀錄片導演。創作紀錄片《玉扣紙》、《老族譜》、《礱谷紀》、《羅盤經》,關注鄉村中的傳統與人情。
故鄉:福建三明市寧化縣
寧化人鬼叔中從2008年開始,搜尋拍攝客家民俗農事和傳統工藝,先后完成的《玉扣紙》、《老族譜》、《礱谷紀》等三部紀錄片,分別記錄了手工造紙、雕版木活字手工制譜和釘土礱這三項瀕臨失傳的老手藝,也詮釋著他對于鄉村的解讀與記憶。2009年,《玉扣紙》入圍第6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2010年《老族譜》入選第7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而《礱谷紀》更是在2011年被知名的“栗憲庭電影基金”收藏,入選第8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十佳紀錄片。
2007年,某個午后。鬼叔中坐在窗前喝茶,順手拿起一本書翻閱。這是一本由人類學家、法國遠東學院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主編的關于寧化宗教、經濟與民俗的書籍。書里系統地概括了寧化縣的文化、民藝與風俗,讓從小就在這里長大的鬼叔中第一次對這個縣城有了陌生的感覺。當時他的身份是一個詩人,在福建省內小有名氣,也曾獨立創辦過一本叫《放棄》的詩歌民刊。
這種陌生的感覺讓他決定做點什么。并不需要提前完善的準備條件,確定了內心追屬,接下來的一切就順理成章地自然發生。
第一次,鬼叔中決定跟蹤拍攝玉扣紙的手工生產過程。這是離他記憶里最接近寧化鄉土的點。小時候鄉里曾有過20多家的造紙廠,在被忽視的時間里逐漸消失殆盡。他四處托人打聽,終于找到了最后在影片里呈現出的土紙寮。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每天與造紙工人住在一起,拍攝玉扣紙的生產過程,包括每一道竹蔴的加工過程,撈紙漿、焙紙,他保持敏銳的視覺,向這項傳統工藝的內部張望,并以影像的姿態使之永久存活。
怎么也無法繞開對民俗美感的追憶。民俗對他而言,與其說有什么值得玩味的美,倒不如說是某種對于記憶的挽留和生命的審視。他老家的祠堂里,陳列著一本《甯氏八修族譜》,當1992年的時候,鬼叔中在祠堂里看見師傅制作這份族譜的場景,就對木活字印刷以及一整套的儀規產生好奇。
2009年,鬼叔中在一次田野調查中偶遇同樣鉆研修譜工作的邱志強。他拍攝邱師傅工作的流程場景,了解越多,越覺得民藝的消失多么惋惜,“老手藝人都感嘆沒有年輕人想學了,因為學了也沒市場。這個時代傳統文化的格局被打破了,文化的脈絡仿佛被突然切斷了。”
《礱谷紀》一片記錄的,則是農業工具土礱。礱谷機原來是很日常的東西,家家戶戶都有,但是后面就沒有人再使用,也就沒有人學釘礱了。這一紀錄片,“記錄的可能是最后一臺土礱的制作”。
去年,鬼叔中、孔德林、楊韜,3個寧化人,一位紀錄片導演,一位畫家,一位先鋒設計師,合作了《清明計畫·畬忘錄》,也是關注鄉村、傳統、民藝。鬼叔中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工藝、傳統的流程,孔德林更為隨意地做一些繪畫創作,楊韜則希望,把鬼叔中鏡頭下的那些好東西,最終通過設計,使之功能發生變化,與現代生活產生關聯,比如將鬼叔中片中所述寧化玉扣紙,作為包裝元素,用來包裝普洱茶和一些食物。
幾年來,鬼叔中幾乎去遍了寧化鎮的所有鄉村。他在客廳貼著一張大大的寧化縣地圖,對每個村落的民間信仰進行挖掘。他相信,民間信仰是了解一個村落民俗最直接的通道。2012年,鬼叔中針對各種民間流行的“迷信”,拍出了《羅盤經》,生動地呈現出客家民間的底層信仰和生活習俗。口語中的客家方言,亦被字母還原成為古雅的漢語。
對他來說,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與人分享,而選擇紀錄片的方式,就是故鄉帶給世界的一個口信。
海峽旅游×鬼叔中
海峽旅游:現在想起故鄉寧化,印象最深的童年記憶是怎樣的?
鬼叔中:童年在我的印象里是一個青山綠水的貧乏時代,也是一個單純的幸福時代,就像看伊文思的電影《早春》,大家都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每個人臉上的笑容是從里到外洋溢出來的。
海峽旅游:閩西客家人日常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的,對您的成長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鬼叔中:據我觀察,寧化及周邊客家地域的人很注重時令節俗和婚喪嫁娶之儀式,這里的風土風物,包括民俗民藝、民間信仰、鄉村禮儀、飲食文化等等都還保留得比較古樸完整。
我感恩少年時代清貧的鄉村生活給予我的饋贈,童年的鄉村經驗是我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詩人雷平陽說,故鄉我們干嘛一直要回去呢?因為它是有法度,有尊嚴,值得愛的。也許就是這個情結讓我要初心不改地做一個念舊的人、一個傳統農耕文化的擁護者和記錄者。
海峽旅游:第一次萌生出把這些老傳統、老手藝拍成紀錄片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有了這樣的想法?
鬼叔中:2007年我接觸到人類學家、法國遠東學院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主編的《寧化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一書,我發現書中所寫,明明是我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但卻奇怪地覺得有點陌生,我才意識到自己對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如此不了解。于是我開始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跑自己的家鄉,跑勞格文教授書中提到的那些村子。2012年夏天,有幸與勞格文教授在復旦見面,我感謝了他對我的啟發,讓我開始了拍攝收集整理客家風土民俗的工作。
海峽旅游:在持續關注故鄉,回顧傳統之后,您自己的生活、態度有因此產生什么大的變化?
鬼叔中:對生命更加珍惜,對自然更加敬畏,警醒自己不驕不躁,安住內心。
海峽旅游:您覺得傳統生活、習俗、手藝對現代人有什么樣的意義?
鬼叔中:在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中,幾十年來傳統都處于劣勢。但是就像童年記憶對一個人影響至深一樣,傳統就是中國人的童年生活。一個人在漸漸成熟和老去的時候,會慢慢地學習回頭看自己的小時候,才知道自己現在一切的個性、態度與情感,都可以從童年中找到根芽。我相信,傳統習俗和手藝所傳達出來的是一種現代機器化無法代替的溫暖,傳統的回歸和復興會成為一種趨勢。
海峽旅游:對未來有怎樣的計劃?
鬼叔中:保存在寧化鄉間文化的豐富和迷人程度超過了我最初的想象,走的村子越多,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也越來越發現寧化與周邊地區的文化鏈接之深。這意味著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跑田野,也許會不再局限在寧化,整個閩西的文化生態都會是我關心的部分。所以未來還是會繼續灰頭土臉地走在田野上,記錄風土和人民,通過紀錄影像、圖片攝影、口述文本、文獻收集等工作,為閩西保留它的歷史記憶。
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尋找合作資金,籌拍第五部紀錄長片《火藥紀》。與幾位藝術家朋友一起,繼續實驗如何傳承閩西客家文化,我們的《清明計畫》今年會開展第二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