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記者:盛老師,您的“和美”語文在小語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能不能談一談您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這一教學主張的?
盛新鳳:前幾年,小學語文教學及研究一直被一種二元對立的極化思維操縱,非左即右,非此即彼,一直在做一種鐘擺運動。極化現象的產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研究迂回徘徊,停滯不前,造成了語文教學效率不高。近年來我讀了一些書,如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學、一分為三的哲學觀、古代建筑學、中醫理論以及圓美理論等,接受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熏陶,回過頭來再去思考語文教學問題的時候,發現我們只有用一種“和”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才能改變語文教學的現狀。事物因“和”而美,語文教學也可以因“和”而美。克服極化現象,構建“兩極融通之和”的小學語文綠色生態課堂境界應是我們的終極追求。
記者: “和美”語文的基本教學主張又是什么呢?
盛新鳳:“和美”語文,這個“和”字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儒家的“中和”、道家的“妙和”與釋家的“圓和”。要把不同的事物加以綜合,形成“和”之態,就要把極化的事物進行融合、融通。“和美”語文就以“融通”為關鍵詞構建了自己的理念體系。融通之一是雅俗共賞,這是一種優課觀。閱讀教學“雅而不俗和者寡,俗而不雅則無精神滋養”。太“陽春白雪”,會造成“曲高和寡”;太“下里巴人”,則會流于枯燥機械,缺乏美感和情趣。雅俗共賞的閱讀教學,正是追求兩極融通的“和美”境界,達到“共賞”的目的。融通之二是顯隱結合,這是一種學習觀。內隱學習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因為語文具有極強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揭開內隱學習的神秘面紗,充分發揮內隱學習的巨大威力,還應把內隱與外顯兩種學習方式緊密結合,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共同作用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融通之三是主客相生,這是一種師生觀。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角色不斷變換、沖突,直至膠合,使課堂生成一種“有沖突之和美”。融通之四是言意相諧,這是一種性質觀。“言”和“意”是個相互轉化的過程,由“言”到“意”的轉化策略有:據言悟意、由言帶意、創言補意。由“意”到“言”的轉化策略有:由意帶言、循意識言、會意生言,最后達到“言”“意”共振。
記者: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文體是多樣的,剛才您也提到過“和美”語文對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了分類研究,現在能不能結合具體的文體來談一談,怎樣根據課文特點尋找不同的融通點呢?
盛新鳳:好的。文體不同,教學各異,關鍵是要找準不同的融通點。如導讀寫人文章,表里融通是閱讀的關鍵。我們可以從描寫人物外表的語言切入,在逐層朗讀、感悟中不斷在學生頭腦中“塑像”,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無形的內在精神之像。敘事類文章的最佳融通點是事理融通,應緊緊抓住事件中耐人尋味的“細節”細讀品味。寫景文章應該把感受景物之美與體會作者情感融通起來,找到最佳融通點——情景融通。狀物類文章,既要感受物之“形”,又要感受物之“神”,做到形神融通。民間故事的特點是用虛構的情節表達人民真實的情感,教學的抓手是虛實融通。詩詞類文章,要在詩(詞)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使詩(詞)境與語境融通。
記者:在歷時10余年的教學研究中,“和美”語文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您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盛新鳳:“和美”語文主要是從“哲學觀”“美學觀”“生態觀”三個層面開展研究的,歷經三個階段。
研究初期,在哲學思辨“和”的基礎上,抓住“融通”這個關鍵詞,在四個領域構建“雅俗共賞的優課觀、顯隱結合的學習觀、言意相諧的性質觀、主客相生的師生觀”。又針對課堂微觀層面的極化現象,研究了細節上的“融通”方式。
2008年到2010年,我們提出了“圓美”的審美形態研究:“和美”語文努力追求和諧婉轉的圓潤之美、流動變化的圓轉之美,最終達到含蓄蘊藉的圓融之美。重塑了“和美語文”課堂教學美學觀:走向實踐的和濟之美,調和融通的和融之美,和暢圓潤的和潤之美,兩極平衡的和諧之美,和樂喜悅的和悅之美,行云流水的和舒之美。和而不同,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
2011年至今,針對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現狀,我們進行了生態觀層面上的“和美”教學研究,建構了“以練導學”“和美”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優化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結合教師藝術巧妙地引導,導練融通,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整體語文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課堂呈現實效之美。
記者:看來,“和美”語文緊跟時代的步伐在不斷思考,不斷深入,不斷創新。能不能跟我們具體說說什么是“以練導學”?它同“和美”語文又有什么聯系呢?
盛新鳳:“和美”語文提倡“主導與主體”融通的理念,即以學生的“學”為主,輔以教師的“導”,兩者融和、貫通。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導學意圖的訓練是能促進教師“導”和學生“學”相融的膠合劑,能發揮導學訓練的最大功能,也能有效建構“練”“導”“學”“和美”融通的教學格局。基于此,從課堂操作的微觀層面,我們提出了“以練導學”建構“和美”課堂的教學構想。
“以練導學”旨在通過設計多維、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輔以教師得力的引導、指導,利用課堂沖突,將師生思維推向巔峰,將課堂引向高峰,享受思維碰撞的快樂,創造課堂的精彩與生動,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努力做到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這種課堂“生在前,師在后;練在前,導在后”的模式,“練”是載體,“導”是路徑,“學”是落點。這里的“練”指一切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課堂所有生命活動的軌跡,包括口語、書面語、情感、語感、審美、思維等訓練,形式也很多,包括朗讀、品味、體驗、圈畫、書寫、游戲、實驗、表演、辯論等,其操作程序主要有“先練后導”及“邊練邊導”兩種。
記者:盛老師,“和美語文名師工作室”成立后,您帶領著學員到各地做“和美”語文的學術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反響。目前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盛新鳳:到目前為止,我已帶了兩屆工作室的學員。我們工作室采用“任務驅動、層層掛鏈、內外兼修、多向交流”等策略,把“和美”語文的理念和實踐操作策略以點帶面地向整個區域輻射。幾年中,全區共組織過20多場大型“和美”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最近幾年,我們主要圍繞《小學語文“以練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以練導學”建構“和美”語文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兩個省級課題進行了生態觀層面上的“和美”教學研究。
首先,針對傳統課堂的訓練時間往往集中在課堂的某一個時段的情況,我們進行了“以練導學”最佳訓練導學時機的探究,摸索出了“課前練習,找準方向”“課中訓練,交叉進行”“課后練習,實踐提升”三種具有各自優勢的訓練時機。
其次,我們總結提煉了“訓練板塊清晰明了”“訓練內容指向語文”“訓練方式追求情趣”“導學過程相互推進”四個訓練過程的操作要義,研究開掘了“點撥學生理解文本”“幫助學生關注文本言語現象”“引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法”“熏陶學生的情感”等訓練的多重導學功能。
現在,我們的兩屆學員正一起從兩個角度著力研究“訓練環境的差異策略”。一是通過對寫人記事類文體、詩歌類文體、寫景類文體、寓言類文體、說明性文體等不同文體特性的研究,構建了不同文體的“以練導學”課堂教學模式。二是聚焦聽、說、讀、寫等不同的要素,思考開發了“以讀導學”“以說導學”“以寫導學”“以聽導學”等有關語文素養全面提升的新課型。
記者:“和美”語文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盛新鳳:“和美”語文的研究在國內屬首創,這幾年“和美”語文的研究受到了專家、同行及各級各類雜志的關心、指導和扶持,我深表感謝!“和美”語文在大家的關心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我們將“和美”語文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六本教學專著,即《構建詩意的語文課堂》《兩極之美》《盛新鳳講語文》《盛新鳳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和美》《盛新鳳:生態文明燭照下的和美教學》。其中《盛新鳳講語文》一書獲浙江省首屆優秀教研成果一等獎,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30周年論文、專著評比一等獎。《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和美》一書受到了吳立崗教授及很多專家的高度評價。10余年來共有120篇跟本課題相關的論文、案例公開發表。全國多家權威小學語文教學雜志都對“和美”語文做過專題報道。我本人開發了10多節不同文體的公開課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公開教學,并做專題講座400多場,全國20多萬名教師聽過我的講座和公開課。全國各地很多學校、教師主動要求加入到“和美”語文的研究中。目前,“和美”語文作為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教學流派在全國小語界獨樹一幟,也已成為我們湖州市小學語文教學的品牌。2011年,在山東日照舉行了“盛新鳳首屆和美教學專題研討會”,山東日照新營小學成為了“和美”教學實驗研究基地學校。
“和美”語文的研究在全國乃至國外華語教育地區也引起了很大反響。2010年4月,我應馬來西亞華教總會的邀請赴馬來西亞吉隆坡、雪州兩地講學,反響強烈。全國小語會原副理事長吳立崗先生稱贊“和美”語文是“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之精華,在太湖之濱茁壯成長起來的一株奇葩,它學理透徹、案例生動、易于借鑒、回味無窮”。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