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尉宏,廖曉明
(南昌大學 管理學院,南昌 330031)
廉政風險是指公共部門或公職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處置公共資源過程中發生不廉潔行為的可能性。通常,廉政風險意味著腐敗行為發生的機會或條件。廉政風險的預警控制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預警指標,對可能引發廉政風險的各種因素及其信號或征兆進行動態監測,如果風險因素超過臨界值,就發出預警警報,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的一整套運行體系[1]。本文試圖分析影響廉政風險的各種因素,建立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提出廉政風險預警控制和分級管理的一種思路。
傳統風險管理理論對風險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照風險來源,可以將風險分為內生性系統風險與外生性管理風險;按照風險存在的條件,可以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按照風險的可控程度,可以分為可控風險和不可控風險,等等。綜合來說,廉政風險具有客觀存在性、環境依賴性、隱蔽性、損失嚴重性,以及涉及領域多、覆蓋范圍廣、多發于制度縫隙和關鍵崗位、防控難度大等特點[2]。目前,學術界一般按照廉政風險發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類,這些因素往往貫穿權力運行全過程,包括“人”、“事”、“環境”等各個方面。有的學者將廉政風險分為思想道德風險、制度機制風險和崗位職責風險三類[3],還有的學者指出應該加上業務流程風險和外部環境風險共五類[4]。考慮到崗位職責風險與業務流程風險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將廉政風險分為以下四類:
(1)思想道德風險。主要指公職人員因政治素質、品德修養、作風建設和性格缺陷等方面原因導致的廉政風險。如政治素質低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鋪張浪費、貪圖享受;陽奉陰違、我行我素等。
(2)崗位職責風險。主要指公職人員在行使權力或崗位履職過程中存在的廉政風險。如工作流程設計不完善,權責不清,自由裁量空間過大;權力運行不透明,暗箱操作;違反民主集中制,獨斷專行;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以及失職瀆職等。
(3)制度機制風險。主要是指因體制機制缺失或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風險。如沒有根據形勢發展及時優化制度建設;各項機制之間相互支撐、相互制約較差,約束力和監督力不強;制度執行落實不到位等。
(4)外部環境風險。主要是指因外部客觀環境影響或管理服務對象對公職人員進行利益誘惑或施加非正常影響,造成權力失控、行為失范等。
在廉政風險預警控制流程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是建立廉政風預警指標體系和對廉政風險的綜合評價。廉政風險預警指標設計可以通過文獻綜合、專家訪談和德爾菲法等方法進行,對廉政風險的評判則可以采取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法。
(1)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指標設計的原則
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由相互聯系,并能敏感反映廉政風險客觀現實的一系列指標組成的有機整體。在指標設計時,要綜合分析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管理因素,考慮其不同內容和表現,盡可能體現科學性、動態性、可比性、相對獨立性和定性定量相結合等原則。
(2)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設計與篩選
根據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和廉政建設實踐的總結,綜合何增科[5]和田依林,陳通[6]等人的研究成果,通過不記名方式征詢專家的意見,經修正后的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1)廉政風險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法的基本原理
模糊綜合評價是指在模糊環境下,根據事先確定的評價標準和指標,在綜合考慮多因素影響的基礎上,通過模糊變換對事物給出評價的方法。多級模糊綜合評判則是將影響評價對象的多種因素,按屬性分為若干大類,然后對每大類進行初級綜合評價,根據初級評價結果,進行高一級的綜合評價[7]。根據表1,可以將模糊綜合評判法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逐級對4個一級指標和31個二級指標進行多級模糊綜合評判。
(2)廉政風險多級模糊綜合評判的基本步驟
①明確模糊評價指標集S。
設定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為評價指標集合,按其不同屬性分成若干個互不相交的子集S=(S1,S2,….,Sn)。表1的廉政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和31個二級指標兩個層次的因素構成廉政風險綜合評價的論域。
②確定評價集V,并進行賦值
評價集是對各個層次因素狀態和表征的直接描述。
V=(v1,v2,v3,…...vn),對vK賦值,即確定值域范圍。
采用五級評價法,確定廉政風險指標五個評價等級,即V=(好,較好,一般,差,很差)。賦值分別為μ{100,80,60,30,0}。
③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模糊集合中,各個因素與其所屬的模糊集合之間存在一定隸屬關系,即隸屬度。完全隸屬關系記為R=1,完全不隸屬關系記為R=0。隸屬關系取值區間為[0,1]。根據模糊統計法,由專家對各指標的影響程度進行投票,然后依次統計各指標屬于某等級VJ的頻數,進而計算出評價指標對該等級的隸屬度。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分別賦予相應權重。權重集記為Wk。
Wk=(wk1,wk2,wk3,wk4……wkn)∑wkj=1 。
根據調查問卷、專家評定等方式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各項指標權重詳見表1(指標權重可根據同期廉政風險狀況適當調整)。
④確定單因素評價矩陣R,進行單因素評價
根據測評對象對各項指標的評價結果,確定評價指標單因素評價矩陣。

上述矩陣中,rij是指測評對象中,對第i項評價指標做出第j等級評價的人數占全部測評人數的百分比。
設某類中n個指標的單因素評價矩陣為Rk,由Rk及其評價集,可計算得出各具體指標BK的評價分:BK=RK·μT
⑤模糊綜合評價
其方法是根據第1至第4步驟,通過模糊變換和運算,得出綜合評價結論,據以進行決策。
由具體指標評價分BK及其指標所占權重WK,可得出該類指標評價結果UK:
UK=WK·BK
令B=(U1,U2,U3,U4),重復上述計算步驟,將S中的4個因素子集SK(k=1,2,3,4)看成是S上的單個因素,按Sk在S中的權重W,W=(w1,w2,w3,w4),由各S的評價結果Uk(k=1,2,3,4),得出S的綜合評價U:
U=W·B
U即是評價對象S得到的最終綜合評價分。
在確定廉政風險多級模糊評判評語集時,我們按照風險程度,將廉政風險劃分為五種狀態或等級。從廉政風險多級模糊綜合評判得分確定廉政風險的不同等級,根據評價區域或部門承受風險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采取相應的預警預控措施。
一級85~100分,為優良狀態。說明整體運行良好,無風險跡象或者風險程度極低。此時,要時刻關注內外環境的變化,防止偶發性的和不可預測的風險。
二級60~84分,為正常狀態。說明整體運行正常,基本沒有風險或者風險程度較低。但要警惕潛在性風險、突發性風險或者個體或局部出現風險。
三級45~59分,為輕微風險狀態。說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對整體不構成重要影響,一般情況下,僅會造成局部或微小的損害。對這類風險需要區分情況,認真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加強預先控制,及時消除風險隱患。
四級30~44分,為中度風險狀態。說明風險程度較高,但不會對整體構成致命威脅。對這類風險必須及時加以預防和控制,盡力消除風險因素,避免風險擴大,降低風險損失。
五級0~29分,為高度風險狀態。說明風險程度達到對整體構成致命危險級別,一旦發生,后果極為嚴重。對這類風險要高度關注,時刻警惕,如果出現征兆,必須立即預警并果斷處置,以免發生災難性損失。
根據廉政風險模糊評價結果和計算機原理,設計預警“亮燈”觸發機制。一級風險亮“綠燈”,二級風險亮“藍燈”,三級風險亮“黃燈”,四級風險亮“橙燈”,五級風險亮“紅燈”。見表2所示。

表2 廉政風險預警亮燈等級表
根據風險預警亮燈等級,決策者可以制定和實施不同的風險預控措施,或調整原有措施,以達到對廉政風險進行管控的效果,尤其是要高度重視黃燈以上預警(得分在59分以下的)。同時,要動態跟蹤廉政風險等級的變化,實時考量廉政風險預警管理的效果,及時調整應對策略。
一是黃色預警。這是常態預警,要健全預警防范標準和工作手冊,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或重要部位的監管,引導規范關鍵崗位工作人員正確履行職責,督促他們依法行政,防止風險擴大。
二是橙色預警。這是中度預警,要強化權力運行全過程的監督,綜合運用內外部信息,及時發現、防范和糾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橙色警報發布后,對情況不明或事實不清的要進一步調查核實。對于問題清楚,事實明顯的,既要對部門或個人違規情況進行監督預警、糾偏糾錯,又要通過對問題的剖析,對一個區域或部門反腐倡廉形勢做出整體判斷,宏觀上進行警示提醒,對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督促整改提高。
三是紅色預警。這是重度預警,重在追究責任。紅包預警信息一般是關系廉政建設工作全局或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的風險信號,因此,要及時報送地方或部門最高決策層研究處理。對明顯違紀的行為,由紀檢監察機關給予紀律處分。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紅色預警也表明被評價的地域或部門廉政風險極高,發生腐敗問題的可能性較大,需要對該地域或部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治理。
在當前反腐敗形勢嚴峻、腐敗治理成本較高、腐敗危害嚴重的情況下,建立和運行科學的廉政風險預警系統具有較強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設計4大類31項廉政風險預警指標,引入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對區域廉政風險進行識別評估、綜合評價、預警亮燈和分級管理,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能夠較好的實現對廉政風險防患未然和預警預控的目標。實際工作中,廉政風險的預警控制和分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實際效果取決于廉政預警指標體系和權重設計的科學性,以及廉政風險預警數據系統的實時性和有效性。
[1]黃明哲.關于構建黨風廉政預警機制的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0).
[2]謝福泉.廉政風險評估與控制活動設計[J].當代經濟管理,2010,(3).
[3]張嵐.廉政風險防范管理[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
[4]遲連翔.中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構建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5]何增科.腐敗與治理狀況的測量、評估、診斷和預警初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11).
[6]田依林,陳通.地方政府腐敗風險預警測評指標體系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7]常大勇,張麗麗.經濟管理中的模糊數學方法[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