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時娟
我國是在1977 年恢復法學教育的,到目前為止已有30 多年的歷史了。一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一直都將法學專業作為一個熱門專業來看待。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法學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法學專業的就業率多年來一直處于墊底的位置,除了普遍存在的就業率低的問題,即便是已就業的大學生也與專業不對口。這樣的現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難呢?
我國的高校擴招是從1999 年開始的,伴隨著高校擴招的還有綜合性大學的建立,這讓很多高校為了體現自己綜合性的特點,而增設了法學專業。但是要做好法學專業的高等教育,高校卻師資力量不足,硬件設備有限,這些都導致了法學專業大學生供大于求而質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在我國的高校中,對于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培養主要是注重理論上的學習,作為法學大學生,其學業任務也是非常重的,除了要學習外語、思想政治和計算機之外,14 門必修的法律課程都要學習,這就將我國現有的所有法律都涉及到了,而面對這樣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教師填壓式的教學方式,法學專業大學生本應要重點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法律實踐能力被忽視了。也正因為用人單位最需要法學專業大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在大學教育中被忽視,所以,導致人才的培養與職業的需求不符。
面對如今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和大中城市的掘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后到大中城市就業,而不愿意到偏遠地區和基層去工作,同時,對于欠發達地區的人才需求也不關注,所以,出現偏遠和欠發達地區有法學大學生的人才需求,而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不愿意去,非跑到大中城市相對飽和的地方去尋求就業機會。因此,出現了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在大中城市過剩,而在偏遠地區法學專業人才急缺的情況。
按著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方向來講,從事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之類的職業是他們的理想追求,但是前提是要通過司法考試。而司法考試對于很多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講,難度太大,因此每年的通過率都很低,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個司法資格考試將絕大多數的畢業生攔在了他們所希望的職業門檻之外。
要想改變我國的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首先,應從高校法學專業的教育入手,國家要對一些開設法學專業的高等院校的師資、軟硬件和課程按排,甚至是對于法學方面的資料等作出規定,只有滿足條件的學校才能招收法學專業的學生入學,而對于條件不符的高校法學專業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或者取消其招生資格。這樣可以從法學人才培養的源頭有效提升高校的法學教學水平。
第一,作為培養法學專業大學生的高校,在法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安排上做出調整,在完成教育部規定的基本法學課程的前提下,轉變教學模式,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對學生的實踐能力作出要求,促證學生法學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因此,高校可以請法律行業的律師、法官或者檢察官到學校來做客座教師,傳授其在工作實踐中的法律知識和技巧,從而提升法學專業大學生對相關職業的敏感度。第二,高校也可以結合法學專業的特點,在校園組織起模擬法庭或者模擬律師事務所等供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實踐的場所,以促進其法學知識的消化和運用。第三,高校還可以與校外的法院和律師事務所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將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送往相關單位實習,與這些用人單位建立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合作,這樣,不僅有利于對法學專業大學生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作為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講,自身要對本專業的就業情況要進行理性的思考,作為高校也應在就業問題上給法學專業的畢業生一些指導,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就業觀,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就業形勢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第一,結合自身能力,明確就業方向,拓展就業思路。第二,結合國家有關政策,鼓勵法學專業的大學生欠發達地區就業,消除地域差異的擇業觀。第三,鼓勵有能力的畢業生自主創業,將自身所學知識和技能最大化。總之,就業渠道很多,關鍵在于法學專業大學生自身要有真才實學,不怕苦、不怕累,總有一個方式適合他們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
總之,法學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學校和法學專業畢業生個人的原因。但是,只要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高校和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面對如今的問題,理性對待,高校將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法學專業畢業生改變就業思路,努力提升自我,就一定能在我國的法制社會找到自身的發力點,讓自身所學服務社會。
[1]吳貴春. 論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 蚌埠學院學報,2014 (2).
[2]李景義,包玉華,張鏑. 高校卓越法津人才培養探討[J]. 教育探索,2014 (4).
[3]林俏. 培養復臺應用型法學本科人才的探討[J]. 法制與社會,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