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群
摘 要: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實業家鄭觀應(1842—1922)在其名著《盛世危言》中提出,要應對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經濟振興,首先應從發展大機器工業入手,學習西方先進的工藝技術。他分析了興商務與發展大機器工業的關系、大機器工業不發展帶來的弊端、發展大機器工業帶來的益處,進而提出發展大機器工業的具體措施,并具體提出“大興工藝”的四大策略。
關鍵詞:鄭觀應;大機器工業;西方先進技術
中圖分類號:F1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249-05
在19世紀末期,西方列強的侵略使國家面臨危亡,鄭觀應(1842—1922)深切地認識到,中國傳統的手工業無法與外國廉價商品抗爭,要在商戰中獲勝,中國必須發展大機器工業,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因而,他提出了倡議并提出了具體措施。
一、發展大機器工業
為了應對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對“商”與“工”的關系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鄭觀應認為,中國經濟的振興應首先發展大機器工業。
(一)興商務與發展大機器工業的關系
鄭觀應對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進行了對比:西方國家依靠發展機器大工業,生產起來“事半而功倍”,結果制造出來的產品“工緻而價廉”,“亦省工而價廉”,“價廉質美”,且“精巧絕倫”;中國用人工制造,結果“窳窮不精,難于銷售”,“工笨而價費”。中國商品制造不如外國的商品精致,價格不如外國的商品低廉,導致中國傳統產品的出口比不上進口的商品多,弊端多多。因此他感嘆道:“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p>
鄭觀應具體分析了各個行業中國與外國的差距:在絲織業、紡紗業等行業,西方采用機器生產,而中國采用手工生產,二者比較,效率和精致度方面中國都遜色得多:使用機器后,軋花靈敏迅速,紡紗既精致而且速度快,是過去的數倍,織布不但“程功捷迅”,而且“織縷”也是“精細圓勻”,是人工效率的數倍;在采礦方面,西方國家采用機器開采,其效率之高,中國無法企及:中國開礦用的是人工,“力費而效遲”;而西方國家開礦用的是機器,“事半而功倍”。由此鄭觀應感嘆道:外國貨物銷售、流通越來越廣,國貨運輸、銷售越來越難,“有心人能不惄然憂哉?”
鄭觀應深入探討西方國家的富強原因,認識到正是憑借大機器工業,西方國家經濟才得以迅速發展:他們在各個行業如種田、割稻、織布、提絲,甚至陶瓷、冶煉都是以機器代人,“泰西無事不用機器”。
因而鄭觀應指出,中國只有依靠大機器工業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商品才能在商戰中獲勝。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的降低都要依靠先進的工藝技術:“有工以翼商,則拙者可巧,粗者可精?!毕冗M的工藝技術水平及生產效率來源于大機器工業提供的先進技術設備。而發展大機器工業,從根本上說還要靠本國自身制造機器。因而鄭觀應指出:“論商務之源,以制造為急;而制造之法,以機器為先?!?/p>
(二)不發展大機器工業帶來的弊端
鄭觀應認識到,中國低廉的原材料價格與西方國家高昂的制成品價格之間懸殊的價格差使得中國經濟上較西方國家吃了大虧:中國出口的都是“天生原質”的原材料,而進口的都是“人力之所為”的制成品,二者之間價格懸殊,價格非常低的中國的原材料被外國人買去加工后,再以高價賣與中國,結果“其什百千萬之利,仍取償于中國也?!?/p>
另外,由于不能自己制造機器,中國所需的機器都從西方國家購買,而外國人卻因此囤積居奇、待價而沽。即便如此,往往中國人高價買回的卻是西方國家使用過的舊機器,中國人不懂得機器的機理,機器損壞了,還花高價請外國人來修理,而如果外國人不愿意給修理,機器則成為廢物。外國人的這種勒索和蒙騙,使中國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此鄭觀應迫切要求重視機器制造,稱其為“此商務之轉機也”。他指出,日本威脅著中國:將來日本在內地通商,必然會大量制造機器,中國人不知道制造機器的方法因而不能制造機器,或者想制造機器卻還沒來得及制造機器,“恐日人先我而為之?!敝袊庋蟮睦麢嘁呀洷粴W洲及西方各國所攫奪,而內地的利權又要被日本所奪取了,如果不抓緊考慮籌辦制造機器的事宜,那么日本首先在中國內地制造機器,各國也仿效日本,“華商必至坐困,無利可圖,可不慎哉!”
鄭觀應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國家即便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物產日豐”,如果只“有商無工”,也只能是“棄己利以資彼用”。因而鄭觀應主張中國必須趕緊設專廠制造機器。
(三)發展大機器工業帶來的益處
鄭觀應指出,西方國家通過通商致富的原因在于充盈的“材貨”,西方國家通過練兵強大的原因在于精利的器械,而“材貨、器械非制造不為功”。因而,他提出,中國要振興經濟,就必須發展自己的機器制造業。
發展大機器工業帶來的益處從實例中即可見一斑:如果使用機器來制造洋布、羽毛、呢絨等物,“則一夫可抵百夫之力”,而且節省了運費,價格卻比外國便宜了一半,“而獲利倍半?!编嵱^應拿英國為例力陳此觀點:英國人在上海大量采購棉花和羊毛,跨越重洋運回英國織成布匹和呢料,又不遠萬里運回中國來銷售,“其價猶減于土布者,謂非省工之明驗乎?”
鄭觀應深入探討世界各國經濟振興的原因:
日本:通過所派大臣在各國的游歷所見,日本政府發現了其發展滯后的原因,于是,“學西洋之制造,以抵御來源”,“仿中國之土貨,以暢銷各國”。結果徹底扭轉了日本當時經濟發展中的頹境。鄭觀應認為,中國與西方通商比日本早,但商務的發展落后于日本,機器制造業也是如此,原因就在于中國沒有機器、沒有工藝學校講授關于制造的學問,沒有商務法律、規章保護工商、給予優惠待遇,因而造成中國生產出的貨物質量不如日本的貨物質量精致、價格不如日本的貨物價格低廉,中國貨物的出口不敵他國,存在很大隱患。
奧地利:注重發展“制造各法”,加之銷售、運貨腳價,此外還有銀行、保險運輸、郵政、電報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