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秋怡
摘 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對于遺產保護與研究少數民族的文化有著重大的意義。以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為例,從其旅游開發現狀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對策,來保護、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藝術性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土家族擺手舞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230-02
非物質文化是意識層面的無形文化,把這種無形的文化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特色旅游相結合,通過旅游帶動文化經濟的發展,改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現狀,拉動經濟發展,從而達到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必經之路。
一、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開發現狀
保靖縣《文化藝術志》中記載“據晉人《華人國志》所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土家族擺手舞起源可追溯到漁獵時期,它最早是土家族人民為祭祀土司神,八部大王的一種活動,表達了土家族人民對神明的崇拜,漸漸地在生產與生活中演變成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傳統習俗,無論在慶賀勝利、祭祀祖先或團聚狂歡的時候,擺手舞都成為不可缺少的舞蹈之一。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主要分布在遷陵、撥茅、昂洞、龍溪、仙仁、大妥、涂乍、普戎、馬王等鄉鎮。而保靖縣內土家族聚居地區還存有擺手堂、調年坪等遺址。
1.建立了擺手舞傳習所,保存擺手舞的服飾器具
保靖縣政府已在碗米坡中心完小內建立了土家族擺手舞傳習所,并于2011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該傳習所共有三層,傳所習內建有“擺手堂”、“土家族擺手舞教學研究室”、“藏品展覽室”等與土家擺手舞相關的物品與教學、傳習、展示等基本設施。藏品室收藏有“土家族擺手舞”服裝400套,龍旗8面,大鼓5面,牛角號6支,樹皮號8支,大鑼1面。傳習所的建立對擺手舞表演中所需的器具與服飾等提供了保存的場所,根據上一輩人的口述與經歷所制作與收集的藏品服飾等展示了土家族的先人的生活與服飾文化,對后世人了解與學習擺手舞提供了方向。
2.進入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取得初步開發與保護效果
如今,在保靖縣中小學中已經把擺手舞引進學校作為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的重要部分。在碗米坡中心完小、保靖縣遷陵小學、保靖復興中學等學校中,廣大師生都在大規模地學習擺手舞。在碗米坡中心完小中更是把擺手舞以學生課間操的形式開展起來。這樣以師生共同學習跳擺手舞的形式,把擺手的形式、動作、場面等傳承了下來,取得了初步的開發與保護傳承效果。
3.收集資料,建有專門檔案管理
近年來保靖縣政府領導及文化部門對當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重視越來越強,使得擺手舞的開發與保護在政策法規上有了法律上的政策保護。目前,在保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已建立有關于擺手舞的相關檔案信息,有了專門的文字檔案記載。這為擺手舞的延續提供了法制的保障。
4.建立了民俗村寨旅游地,進行擺手舞的表演
亨章村是保靖縣土家族人民聚居村之一,并在2010年被省民委、省旅游局評定為全省3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2013年7月14日,保靖縣亨章特色民族村寨土家山莊正式建成,用于保護該村土家族文化。在享章土家山莊里有民間表演團定期表演土家族特有的茅古斯舞、擺手舞、挖土歌等傳統文化節目,可供游客觀賞與體驗。
二、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開發中的問題
1.后繼乏人,導致開發與傳承困難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年齡的增長,知曉擺手舞的老一輩傳承人相繼故去,而年輕的人們受多過多的外物的影響,沒有人愿意接受與繼承這些傳統而古老的文化,導致新的傳承人無法找到,呈現出了一種青黃不接的局面。通過實地訪問發現,在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遺產,但是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傳承人,而知道擺手舞的老一輩人群已經相繼去世,所以在傳承人的問題上保靖縣的擺手舞面臨著滅絕的境地,也是保靖縣擺手舞發展與傳承下去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2.利用低下,導致開發與保護困難
近年來,保靖縣旅游事業取得新進步。呂洞山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普戎鎮亨章村實現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初檢,新增國家自然保護區1個(白云山),三星級酒店1家。全年接待旅游人數47.1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8.0%和34.9%。重點在建項目2個,累計投資0.51億元。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在旅游產業開發中利用率偏低,據統計表明,全縣旅游收入1.59億元,土家組擺手舞所為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項目實現收入不到300萬元,而保靖財政每年對于土家族擺手舞的傳承與開發投入1 000余萬元,并且由于投入與收入相差較大和財政政策變化等原因,開發與維護資金不能全部到位。
3.品牌難樹,開發吸引力低
土家族擺手舞屬于傳統舞蹈類型,主要以歌舞類為主,不同于傳統手工藝等擁有明確的技術與文字。再者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對先祖的一種祭祀,因而它的很多舞蹈動作與形象都具有嚴重的巫儺文化儀式與祭祀中所有的動作,對其文化內涵難以理解和認同,而這些對于現在的人們來說缺乏吸引力。
4.難以融合,開發知名度低
保靖縣近年剛建立出夯沙生態旅游區、享章土家族文化村等生態旅游區與民族村寨的旅游地,處于一個發展的階段。因此,擺手舞的發展還沒有得到與這旅游景區和村寨的合理的融合,處于一個摸索的狀態之中,以至政府對擺手舞有開發與保護的工作,但是沒有得到很大的成效。
三、保靖縣土家族擺手舞旅游開發對策
1.強化宣傳力度,提高土家族擺手舞知名度
一是通過承辦土家擺族手舞文化藝術節等形式來擴大宣傳。節日和儀式本身既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類別,又是口傳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把節日和儀式有機地與民族地區歌舞文化綜合起來進行保護性旅游開發。將擺手舞與節慶文化相結合進行旅游開發,是擴大擺手舞流行范圍與影響的重要途徑。通過打造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文化藝術節,能起到雙贏的效果。節慶活動的舉辦可以打造自身的民歌文化品牌,擴大對外宣傳。二是通過網絡、網絡電視、電子報刊、微信平臺等新型宣傳手段,對土家族擺手舞進行宣傳。endprint
2.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開發設施
對于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旅游產業開發面臨的問題,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出臺對傳承人的保護政策。一是明確文化旅游與非物質文化保護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努力提高土家族擺手舞等文化旅游資源的品位,積極引導民間組織的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只有保護好了,其開發才具有良好的基礎,開發出的產品也才能以原汁原味的風貌,才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二是政府相關積極尋找與明確擺手舞的傳承人,對并傳承人出臺相應的實惠與保護政策。
3.開發特色旅游,帶動居民消費
在已經建立的民族旅游區里進行土家族擺手舞的定期表演,利用表演增加擺手舞的對外交流及刺激人們消費,帶動當地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建立自身的民族品牌,擴大擺手舞的影響力與范圍。同時,通過旅游所得到資金再反哺到擺手舞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中,激發人們的保護意識,吸引年輕人學習與傳承,形成良性的循環,使得擺手舞得到良好的延續與發展,也可擺脫單純的對資金的依賴。
4.加強傳承教育,達到開發與保護共贏
通過旅游開發擺手舞,多少出現失真與改變的現象。因此保護原有的擺手舞的本真性與歷史性是必要的。一是加大學校教育,學校作為知識與文化教育與延續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之一,特別是在中小學里,學生對很多事物都還保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把擺手舞這樣的民間傳統文化作為教材或是舞蹈引入學校教育中。二是擴大社會影響力,學校僅僅只能教育到作為學生與老師的一部分群體,而更多的群眾是分布在社會中的廣大人民群眾。要把擺手舞等傳統文化與習俗更大地擴展,達到大范圍的影響力,這時,人民群眾的力量便不可小視。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民族旅游業的快速興起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新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利用旅游平臺所具有的獨特市場價值,合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刺激旅游消費,拉動遺產地的經濟發展,改變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與環境,提高遺產地們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積極性,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展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獨有的藝術與文化魅力,進而作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杜輝,周慶柱,袁野.呼倫貝爾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1).
[2] 王巨山.從“形式經歷”到“文化體驗”的回歸——也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原則與對策[J].山東社會科學,2011,(9).
[3] 肖曾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 鐘毅.米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J].四川戲劇,2013,(7).
[5] 孫沁,舒代平.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J].民族論壇,2013,(10).
[6] 張謹.當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分析——兼談對國外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借鑒[J].理論與現代化,2013,(5).
[7] 曾春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價值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13,(2).
[8] 王汝輝.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特殊性研究——以四川理縣桃坪羌族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0,(11).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