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祥偉
摘 要:1939—1946年,國內抗戰。這期間浙大農學院西遷至遵義湄潭,并在此辦學七年,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及浙大師生以“求是”為校訓,百折不撓,克難攻堅,取得了很多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浙大農學院當時也是在極其困苦的條件下,秉承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斷實踐,取得了很多的成績,這些科研成就被用于當地的農業,為農民提供了農業技術,改變了當地農業極其落后的局面。
關鍵詞:浙大農學院;蠶桑;茶;刺梨;“求是”精神;黔北時期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283-03
1937年11月,抗日戰爭的硝煙逼近杭州,杭州大學不得不舉校西遷,這次西遷途經浙、贛、湘、粵、桂、黔6省區,行程2 600多公里,最終于1940年1月自廣西宜山遷抵貴州遵義。2月22日恢復上課,直到抗戰勝利,浙大在貴州辦學七年內,史稱浙大校史上的“黔北時期”。浙大在黔北辦學的七年中,浙大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超過當時所有的中國大學,中國的物理學會連續4次在湄潭召開。浙江大學在1936年有教授、副教授70人,學生512人,文理、工、農3個學院共16個系,1946年回遷杭州時,已有教授、副教授201人,學生2 171人,7個學院共28個系。在湄潭生活過的師生中,后來成為院士的有50多位。當時浙大農學院的發展歷程成為黔北時期發展為綜合性大學的縮影,浙大的“黔北現象“對于今天的高校教育與改革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一、農學院的概況
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前身是浙江農業教員養成所農學科,1914年改為浙江省立農業學校農學科,1929年成立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下設農藝、園藝、農化、病蟲害、蠶桑、農業經濟等六系。在抗戰期間浙大農學院幾經搬遷。
浙大農學院在遵義湄潭定居后,規模逐漸擴大。1940年秋,浙大農學院恢復了農業推廣部,1942年4月,又增設了農科研究所農業經濟學部,并招收了研究生。這時學生增加到246人。浙江大學到達湄潭后,在當時浙大竺可楨校長提出的“要堅定求是精神,就必須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和在教學中“要堅持學以致用,要與生產教育結合,培養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號召下,農學院在科研這方面邁開了步子,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二、浙大農學院在湄潭的教研工作
浙江大學農學院在定居遵義湄潭后,一直秉承著竺校長的“求是”校訓,并且在抗戰時期那種極其困苦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下,擁有湄潭這一方凈土的資源,克服著各種艱難。因此農學院的師生開始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植物資源、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等方面進行實際調查,并組織教授和研究生從事專題研究。并由各系的教授、講師任課。在學習中,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所以,一般就要求師生上午上課,下午實習,并實地就在農場進行農事操作,或者與推廣部密切結合,到附近農村進行調查、訪問、研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農學院的師生們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績,并且對湄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較突出的有:
1.浙大農學院的蠶桑學系及其研究
貴州是中國四大柞蠶區之一,遵義當時設有專門研究柞蠶的研究所。浙大蠶桑系為此開拓了新的科研領域,決定研究當地的柞蠶。研究的蠶種是從研究所買來的,又從當地農家租用一座長滿麻櫟樹的山坡,開始了柞蠶放養的新課題。結果和桑蠶一樣,柞蠶也獲得了豐收。老蒲場的養蠶工作雖然只有半年,但保存了桑蠶品種,對當地的蠶農起了示范作用,同時又學習和研究了當地放養柞蠶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開拓了新的領域。
浙大農學院定居湄潭后,蠶桑系把豐收的成果帶到湄潭,并在湄潭建立了一所新的研究所。當時湄潭并沒有現成的科研設備,只有兩間簡易蠶室,四間工作室兼臥室。在湄潭,即使冬季到來,氣溫也不低,有時竟高達10℃以上,但是,這樣的氣溫就不能保護蠶種過冬。然而當時沒有冰箱,沒有電源,無法進行蠶種冷藏。蠶桑系的師生最后發現觀音洞,洞內漆黑,就帶著手電筒、溫度計前去探測,得知洞內溫度能保持在10℃以下,所以這個洞就成為一個天然冷藏庫。為了防止潮濕,蠶桑系的師生們就用大白鐵箱密封蠶種并把它吊在洞內,使蠶種能夠順利越過冬天,直到第二年春天又取出來孵化。
除此之外,蠶桑系在實踐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湄潭當地的有利條件,突破了重重難關。比如蠶室加溫的問題,要求蠶室的溫度不能過高,又要均勻,于是,大家就根據日本的“埋薪法”,在蠶室地下挖出長方形火坑,坑內埋幾層青杠柴,在柴上填滿草木灰,又在草木灰上加燒紅的木炭再用灰蓋住,木柴就能夠慢慢燃燒,整整一個蠶期不用再加燃料。在夜間飼養蠶種時用桐油燈油煙太大,用卷油燈亮度太低,最后改用費鞏教授制作的“費鞏燈”,那么,夜間飼蠶問題就解決了。他們還用菜油燈加溫制成恒溫箱、做柞蠶卵的切片、研究卵的染色體數等,這些實驗都獲得成功。蠶桑系看到當地蠶農用拓葉飼養三眠土種蠶,他們也用拓葉飼養改良蠶,這樣的實驗不僅獲得成功,而且積累了用拓葉養蠶的好經驗。在湄潭的六年,蠶桑系土洋結合,不斷填充科研設備,飼養室、催青室、貯桑室、實驗室以及桑園、柞樹林等等,應有盡有。也正因為湄潭人民對浙大師生滿腔熱忱,這樣的熱情也為科研提供了許多方便。同時,浙大也為湄潭、遵義、貴州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43年,貴州省教育廳在湄潭創辦了一所茶蠶職業學校,這所茶蠶職業學校的校長丘璧光先生最初就是浙大師院教育系的學生。茶蠶職業學校剛成立時,缺少專業課的老師,茶業專業課就由浙大蠶學系承擔下來。
浙大蠶桑系的師生除了給貴州省茶蠶職業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外,還做過部分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改進貴州省蠶業生產的初步規劃與設想,涵蓋了柞蠶與家蠶兩大蠶業生產的發展。貴州省的天然柞蠶林蘊藏著豐富的潛力,柞樹是黔北一帶經常用于生產優質木炭的材料,或用于種植白木耳的優良原木。柞葉被用于飼養柞蠶。但由于柞葉用于飼養柞蠶的歷史太過長久,放養柞蠶的技術是很陳舊的。當時柞蠶繭的收益不高。曾慎教授對此非常感慨,最后他不厭其煩地寫出了野蠶學講義。針對柞蠶放養技術的革新,柞蠶品種的復壯等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生產上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endprint
1946年,浙大師生返回杭州。但是貴州省蠶業的振興絕不因浙大蠶桑學系離開黔北而停滯不前。事實證明,蠶桑學系為當時的黔北蠶桑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蠶桑生產技術至今仍對黔北地區產生積極的影響。
2.浙大農學院在湄潭的茶研究
湄潭縣地處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當這就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條件。湄潭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清《貴州通志》載:“黔省所屬皆產茶……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浙江大學遷到遵義后,浙大師生立即在對湄潭的土壤、氣候及茶業發展的歷史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因此,浙大農學院便決定留在當地挖掘湄潭的茶資源,并引入浙江杭州“龍井茶”先進的種茶和制茶技術。
其實,當時在湄潭,就有1939年成立的湄潭茶科所,它原本是由國民政府經濟部所屬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合辦的湄潭實驗茶場,茶場由浙大農學院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劉淦芝擔任場長。這個實驗茶場成立之初,不僅人員少,設備差,而且就連茶葉和土垠分析化驗工作也沒有辦法開展。但在這個時候,浙大農學院就給予了茶場積極的幫助。浙大農學院聘請劉淦芝博士為浙大教授,劉教授帶領浙大師生李成章、曹景熹、壽宇、姚瑗、張遜言、譚延權等具體參與了湄潭123戶茶農作茶產調查外,還對湄潭茶樹的栽培、茶葉的制作,土壤的分析,病蟲害的防治等各方面作了細致的研究。他們經過調查,貴州省當時全是曬青茶制法的產品,少量品質高檔的毛尖茶,雖有全炒青的制法,但其中多數仍為曬青。在茶葉的形態方面,多為松泡的條形毛茶,也有一些極少量特殊形態的茶,如貞豐坡柳茶、小磚茶等,但因產量特少,一直難以形成商品。可供外銷的紅茶、綠茶、炒青、烘青等完全不會生產。因此,劉淦芝、張天福等試制工夫紅茶和全炒青、半烘炒、烘青等制法的綠茶,引進龍井茶制造工藝,試生產龍井。經過幾年的努力,先后生產出“湄紅”、“湄綠”兩個外銷產品和少量仿龍井茶,后改名為湄江茶。同時還試制烏龍茶、桂花茶、沱茶。在浙江大學西遷湄潭的七年中,與民國農林部所屬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業公司合辦的湄潭實驗茶場,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做了大量的茶業科研工作,不僅對湄潭的歷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湄潭茶業的健康發展,而且對貴州高原的茶業和茶文化以及貴州早期的茶業科學技術活動都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46年浙江大學回遷杭州后,中央農林部農林所湄潭實驗茶場的主要人員也同時遷去,但是,湄潭實驗茶場卻永遠留在了湄潭,農林部中央農業試驗所的所在地及主要器材,也永遠留在了湄潭,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貴州省茶業科學研究所和貴州省國營湄潭茶場。
解放后,原貴州省委書記周林同志來湄潭茶場視察時,肯定了龍井茶的品質,并親自更名為“湄江茶”,現在湄江紅茶遠銷國內外,這樣的成果與浙大農學院當時所作的努力是完全分不開的。現在的湄潭茶園成片,茶樓遍立,茶文化氣息無處不在,并擁有“茶鄉”的美譽。
3.羅登義及他的刺梨研究
湄潭深藏在貴州大山的中心,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在這里,雖然交通閉塞,教學科研設備緊張,藥品儀器十分缺乏,但是卻有當時國內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相對安靜。“七七事變”后,羅登義教授不顧個人的安危,輾轉西北農學院、浙江大學等學院,特別是隨浙江大學西遷貴州遵義湄潭等地,雖然社會動蕩,生活艱苦,教學設備簡陋,但他不改初衷,仍致力于教學和科研。羅登義先生在湄潭浙江大學呆了六年,正是這六年,羅登義先生在生化營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的成名作——《有關刺梨的研究成果》,就是在湄潭浙江大學簡易的實驗室中完成的。
刺梨學名繅絲花,俗稱刺梨、木梨子,其果實富含維生素C,每百克果肉含維生素C 2 435~4 500毫克,比號稱“水果之王”的獼猴桃還高6~10倍,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野生水果。它主產于貴州,在中國四川、云南、江蘇、湖北等地亦有分布,長期以來貴州各族人民對刺梨深愛喜食,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常用野生果品。抗戰時期,中國生化營養學界的學者王成發、羅登義、李瓊華、張寬厚等對于主產于貴州的刺梨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工作。其中羅登義教授在《新中華》月刊及《中國化學雜志》等刊物上,發表的“再談國人營養中之維生素C”、“野菜和野果的營養”、“刺梨的營養化學”等溫線及其所著的《營養論叢》第二集中,他在《再談國人營養中之維生素C》中寫道:“最近中國營養界發現一種含維生素C極高的水果,名叫刺梨。它是滇黔等省的一種特產水果,廣生于山坡荒野之間……滇黔居民折去其刺,或生吃,或糖漬,或提其香味作酒,或曬干而入藥,市價極其廉賤,乃最平民化之水果也。它是水果中的維生素C大王,正常成人每日食刺梨半個,即可滿足其維生素C的需要。真是天賜我們的營養寶貝,價廉物美的國產山珍!”
羅登義教授對刺梨的研究震動了科學界,并接收到了對中國科學史頗有研究的英國科學家、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教授的稱道,特地稱刺梨果為“登義果” 。頓時使刺梨身價百倍,一躍成為富含維生素丙的蔬果之王,并且以刺梨為原料制成的系列食品和飲料,如今已遠銷中外各地。羅登義的刺梨研究就是在湄潭發現和完成的,湄潭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浙江大學農學院師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這些成就也對湄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秉承“求是”校訓,積極服務地方
浙江大學在黔北辦學過程中始終不忘為社會造福的辦學宗旨。浙大農學院為加強對貴州農業生產特點的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當時浙大農學院共設有農藝、園藝、農化、蠶桑、病蟲害、農經等6個系,1942年為適應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需要,又增設了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農業經濟學部,專門培養研究生。還建立了生物統計室、作物實驗室、麥作室、棉作室、谷類分級室和禾谷類細胞遺傳研究室,堅持開展農業科學研究。根據《浙江農業大學校史》有關資料,當時農藝系育成水稻良種5個,小麥良種兩個,雜交油菜良種1個,均較本地品種增產。還搜集水稻品種1 200多個,小麥品種1 483個,園藝系選出果樹優良品種9個,并試種成功了洋蔥、番茄、甜瓜等作物;搜集湄潭奇異花卉200余種。病蟲害系進行了白木耳人工培植研究,產量比土法生產高23.58倍;并進行湄潭茶樹病害調查,蠶樹蟲害調查,五倍子研究,水稻害蟲防治的研究等。農經系注重抓了遵義、湄潭、德江等縣的農經調查,組織教授和研究生從事專題研究。以上取得的成果,大都能及時推廣應用,特別是茶葉、五倍子、刺梨的研究,更為貴州經濟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為普及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將其盡快轉化為生產力,1940年在農學院內恢復了農業推廣部。在此時期,除先后進行植物資源、農業生產、農業經濟等的社會調查外,又先后在湄潭、遵義等地推廣了馬鈴薯、番茄等的栽培,黔北病蟲害的防治,蔬菜良種的推廣,胡桃育苗和西瓜種植的推廣等,很受農民的歡迎。由于這些技術的實驗推廣,使當時的黔北地區特別是遵義、湄潭兩縣,在西瓜、油菜(甘藍型)、甜瓜、番茄、洋蔥種植方面有了較快發展。學院還舉辦各種學術會,常有當地群眾參加,浙大師生還幫助地方舉辦職業教育和各種短期培訓班,推廣優良品種和實用技術。同時還出版《浙農通訊》、《農院專刊》、《蠶聲》、《農化通訊》、《農經通訊》、《農業經濟學報》、《病蟲知識》、《作物通訊》等不定期刊物,廣泛與各方面進行學術交流,推動了貴州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為貴州培育了大批農業專業人才。提供了培育期間,在貴州遵義定居的七年時間中,浙江大學農學院經辦了貴州的農業職業教育,興建門談農場,規劃、計劃湄潭八景,并先后在遵義和湄潭兩地,進行馬鈴薯、番茄種植的推廣,黔北病蟲害防治的推廣,優良蔬菜品種如洋蔥、花椰菜等種子的推廣,西瓜種植及胡桃育種的推廣工作等。
1938年11月19日,浙江大學在西遷途中,竺可楨在宜山召開的校務會議上,就決定以“求是”為校訓,以此作為探求高深知識,培養健全人格的標準,從此之后,“求是”學風更加深入浙大全校師生的心中,并在抗戰非常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揚。浙大農學院在隨本部西遷,后在湄潭辦學七載,全院師生員工在西遷過程中飽經滄桑,歷盡千辛萬苦,盡憑“求是”的信念,刻苦自勵,使得“求是”學風和“勤樸”的校風得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曾慶于.浙大農學院西遷湄潭時的科技活動[J].貴州文史叢刊,1989,(1).
[2] 貴州遵義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浙江大學在遵義[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
[3] 羅登義.營養論叢:第二集[M].北京:中華書局,1948.
[4] 練農.浙大農學院西遷中對黔北農業科研上的深遠影響[Z].貴州省湄潭縣文史資料:第6輯.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