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王青云
摘 要:2012年新刑訴法的修訂格外引人關注,刑訴法的制度關乎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其中的關于監視居住制度的修改更是褒貶不一。從監視居住的適用、進步之處、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幾個方面入手,對新刑訴法中的監視居住制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刑訴法;監視居住;權利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4-0315-02
刑事訴訟法是規范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法律,是一個國家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基本保障,故而又被冠以“小憲法”、“第二憲法”等稱號。中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于1979年制定,1996年進行了首次修正。2012年,時隔十六年,刑訴法再次大修。
2012年刑訴法大修,其中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73條反響很為強烈。第73條規定: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執行監視居住后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適用本法第33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一、監視居住的適用
首先,從主體上來看,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都可以決定監視居住的執行,但是監視居住的實際執行主體只能是公安機關。
其次,對監視居住的對象,新刑訴法72條有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1)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4)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5)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
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
最后,關于監視居住的內容,監視居住是一種強制措施,刑訴法中規定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監視居住的執行地點是被監視人的住所或者是指定的住所,但是也對指定住所加以了限制,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還規定了監視居住期間應遵守法律,履行相關義務等。
二、新刑訴中監視居住的進步
第一,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做出了較為明確的定位,將監視居住定位于減少羈押的替代措施。1996年刑訴法對拘傳和取保候審、限制居住進行了區分,但在適用條件上并未對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進行區分。但是實際上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是不同強度的強制措施,卻有著相同的適用條件,出現了兩者的相互混淆。新刑訴法對監視居住做出了單獨的適用條件,即“適用于符合逮捕條件,但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以及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情形。對于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也可以監視居住。”明確了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表明了監視居住的性質,它是一種非羈押性強制措施,是一種介乎于取保候審和逮捕之間的緩沖措施,有利于法律的適用。
第二,新刑訴法對監視居住的的場所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57條規定:“未經執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沒有固定住處的,不得離開指定居所。”此處“住處”、“住所”、“居所”的概念不明確,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會被拘禁于某特定場所,監視居住這一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幾乎等同于了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強度,容易導致變相羈押的出現。新刑訴法規定,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于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批準,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新刑訴法對指定的居所做出了限制,不得在羈押場所或者專門辦案場所執行,這樣也就與羈押形成了區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變相羈押。
第三,增強了對被監視人的權利保障。新刑訴法規定,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辯護人,適用本法第33條的規定。本法33條規定了被監視人聘請律師或者辯護人的相關權利,被監視人的辯護權得到了一定保障。其次,對被監視人監視居住的通知制度作出了進一步的完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執行監視居住后24小時以內,通知被監視居住人的家屬。對秘密拘捕的情況出現做出了盡可能的規避,保障了家屬的知情權。同時還規定了人民檢察院對監視居住的決定和執行是否合法進行監督,對監視居住的監督做出了進一步的完善。最后,新刑訴法第76條規定,執行機關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對其遵守監視居住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在偵查期間,可以對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對監視居住做出了更多的規范,也保障了監視居住制度的良性運行。
三、新刑訴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新刑訴法對監視居住的制度設計定位不明確。新刑訴法對監視居住的定位是減少羈押的替代措施,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卻能夠折抵刑期。折抵刑期明顯屬于羈押措施的一個特點,與其立法原意背道而馳。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折抵刑期其實是對中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大量“變相羈押”的現象做出的反應。司法實踐中,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情況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被限制在陌生的場所不得離開,并受到相應機關24小時的監控,這與羈押性強制措施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在此種情況下,折抵刑期的這種務實的做法是有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的,值得肯定。但如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可以折抵刑期,那么辦案機關可以借此逃避法律上關于拘留、逮捕等羈押性強制措施的期限限制,肆無忌憚的采用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而不會產生超期羈押的問題,但會獲得與超期羈押相同的效果。監視居住本身應該是羈押性強制措施的替代措施,而折抵刑期是羈押性強制措施,這使監視居住的定位不清晰,有點自相矛盾。endprint
第二,監視居住的制度設計不嚴謹,漏洞依然存在。刑事訴訟法規定,監視居住的最長時間期限是6個月。在實踐中,三機關往往都會采用最長期限,而且隨著訴訟活動的推進,監視居住的期限被重新計算,這導致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長的監視居住期限會達到18個月。同時,法律對“固定住所”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在這個條件下,指定居住就有可能被濫用,例如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教授指出,異地監視居住表面上只針對本地無居所的人,實際上朝陽區公安可以將他關進黑牢,因為他的居所在海淀區。這個例子雖然有些偏激,但是也很鮮明地反映出指定居所可能被濫用的生存環境還是存在的。同時還有,被監視人缺乏救濟,維權成本過高,辦案人員責任追究等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執行效果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不予監視和變相羈押。
四、監視居住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第一,明確界定“住所”的空間范圍,盡可能的廣義的認定被監視人有固定的住所,減少對指定監視居住的適用,防止指定住所的權力濫用。同時對指定住所應該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防止公安機關的一些變通做法。同時由于指定住所作為一種羈押性質的強制措施,應當接受必要的審查。
第二,完善監督和救濟制度。加強檢察機關對監視居住進行全方位的監督,保障權力的制衡,監視居住同時可以結合社區矯正,對被監視人進行幫助,增加救濟途徑,把保障人權落到實處。同時,對指定居所的嫌疑人被告人,因為指定居所具有羈押性質,如果被監視人存在錯誤的被執行監視居住,他們也應有權利獲取國家賠償。
第三,明確執行機關在監視居住期間的職責權限和相應法律責任,只有明確他們的法律責任,才能有效遏制執法中的違法行為,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被監視人基本權利的實現。
五、結語
中國的法治不斷進步,刑事訴訟法的修訂也是應運而生,監視居住制度解決了現階段中國刑事訴訟活動中的的一些難題,但這個制度設計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法律解釋和司法解釋來規范和明確。法治的建設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有些底線是不能逾越的,尊重和保障人權早已寫入憲法,監視居住制度必須放在嚴格的監管和明確之下來進行,否則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完善監視居住的監督和救濟,明確法律責任,使監視居住制度達到更好的法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易延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及其完善[J].法學研究,2012,(3).
[2] 魏琨.淺析新刑訴法對監視居住制度的修改[J].中國電子商務,2012,(9).
[3] 汪云波.強化監視居住措施適用的現實思考[J].人民檢察,2012,(11).
[4] 潘金貴.監視居住保留論:反思與出路[J].人民檢察,2007,(14).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