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也媛
(1.吉林大學 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2.吉林財經大學 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自2005年英國倫敦創建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Zopa以來,憑借貸款手續簡便、信息覆蓋面廣、借款門檻較低等優勢,P2P網絡借貸模式迅速風靡全球。2007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之后,相繼出現多家借貸平臺。截至2013年底,我國總計有523家P2P平臺,其中連續2個月以上每月連續3天有成交額的P2P平臺356家;交易量較少,達不到上述標準的有70家;還有97家基本沒有交易量的“僵尸平臺”。

表1 2007~2013年底全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統計
注:增長率為當年較上一年的增長率。數字均來自中國經濟網的統計數字。
從表1可以看出,從2008年開始P2P網貸平臺呈現爆發式增長,2009年同比增長400%,2011年增長233%,2013年增長253%。P2P平臺數量已由2009年的5家、2011年的50家迅速上升到2013年的523家。而面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快速增長,我國尚未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制,也沒有確立相應的政府機構對其進行監管。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別有用心的運營商利用監管空白建立P2P平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P2P平臺運營混亂的局面進行刑事犯罪;還有些運營商資質不夠,運營中出現資金鏈斷裂或者經營不善而攜款潛逃,導致投資人無法收回資金。
P2P網絡借貸(Peer-to-Peer Lending)在中國又稱為人人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上的運營商平臺實現借貸;即由運營商在互聯網上提供一個借貸平臺,借款人發布借款需求,投資人根據還款信用、需方款項用途等綜合選擇需求方,提供借款。P2P借貸平臺作為中介方,為借貸雙方提供個人身份審核和借貸信息匹配等服務,收取賬戶管理費和借貸成功后的中介費等費用。目前,很多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經不再滿足于僅進行傳統的居間中介業務,還開展擔保、理財等多樣化的業務。從資金風險保障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三種業務模式:
1.僅提供中介服務,不提供其他業務。例如拍拍貸,只提供中介服務,借款人可以在平臺上發布借款信息,同時需向P2P平臺交納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借款成功后借貸雙方均交納成交服務費。如果借款人逾期無法還款,平臺會進行催收和電話提醒,若借款人逾期60日未還款,運營商會將成交服務費退還投資人,但是對其經濟損失不負賠償責任。
2.既提供中介服務,也提供擔保業務。這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平臺運營商僅提供中介服務,但是與擔保公司合作,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另一種是平臺運營商自己提供擔保業務,例如安心貸,平臺對于投資人的每筆借款都做連帶保證人。
3.除中介業務以外,還從事理財產品業務。這種情況最具代表性的是宜信,宜信一方面進行信用咨詢和評估、信貸方案制定、回款管理等中介服務,另一方面推出了宜信寶、月息通、月滿盈等理財產品供客戶選擇。
P2P網絡借貸彌補了傳統借貸模式的不足,為中小企業、創業者或者急需資金者融資帶來了便利,使社會閑置資金流動起來并得到合理配置。但是我們也應正視它所存在的問題。P2P在運營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監管缺失。在P2P借貸平臺運營過程中,既沒有相關行業自律監管,也沒有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監管。由于管理上的空缺,建立網貸平臺極為簡單,甚至買個軟件模板、雇幾個員工就可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資金無法回收、網貸公司老板卷錢潛逃等風險。有新聞報道稱, 杭州國臨創投、深圳中貸信創、上海鋒逸信投都是同一個人建立的,最后這些平臺相繼倒閉,致使大量投資人資金無法回收。
2.信用體系不完善。借款人的信用審核與評定是網貸平臺穩健發展的一個重要保障,而國外的 P2P 網絡借貸之所以能夠快速有序的發展,其基本前提是擁有成熟的征信體系。我國由于網絡借貸平臺不允許接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系統,通常情況下,平臺進行評級參考的是借款人提供的個人身份證明、財產證明、個人消費信息等,這些信用記錄比較分散,且容易造假,很難真實反映借款人的財產狀況,致使出資人無法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
3.缺乏第三方資金托管。P2P平臺應當只是中介,借貸雙方資金應當不經平臺流轉,而經第三方托管。但目前P2P平臺普遍缺乏第三方資金托管,或者表面上托管,但實際上資金還是掌握在平臺運營商手中。這種情況下,運營商就可以任意挪用客戶資金,或者進行自我融資以及虛構借款人進行借款,從而構成相應的金融犯罪。
4.信息披露不全面。由于缺乏監管,平臺的信息披露非常不全面,除了借款人的相關信息,平臺的經營情況和業績、風險管理等情況基本處于封閉狀態,這對于出資人來說是相當危險的。有學者指出,“當 P2P 運營商集合公眾資金進行投資時,如果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P2P 運營商就可能通過內幕操作為自己牟取不正當利益,出借人的資金安全難以得到保障”。[1]這為平臺運營商進行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
按照《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涉及非法集資的罪名有六個, 參照上述分析的P2P網貸平臺的運營模式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P2P平臺可能涉及的非法集資類犯罪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經營罪和集資詐騙罪。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根據2013年11月25日舉行的《九部委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的精神,P2P平臺運營中可能存在下述行為,從而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一,利用資金池模式吸收資金。網貸平臺是否使用資金池模式吸收資金,主要看投資人的資金是否流入網貸平臺,看平臺是不是點對點的中介。如果資金先流入平臺,平臺接管借貸資金后再轉借給借款人,那么在這個接管資金后轉借給借款人前的期間就會存在期限錯配。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控制自己的資金,平臺運營商就可能利用時間差設置資金池來使用這筆投資人暫時無法控制的資金。簡單地說,就是投資者的資金先匯集到平臺運營商的賬戶,運營商再拿這筆錢匹配項目。平臺運營商的這種行為就會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二,不合格借款人導致的非法集資風險。一些P2P平臺對于借款人真實信息審核不夠謹慎,以致有些借款人以虛假的身份信息發布大量借款信息,或者虛構多個身份信息在多個平臺上發布大量借款信息,網貸平臺面向的是社會上不特定的群體和個人,因此這種募集資金的方式已經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所界定的“面向不特定公眾”;如果所募資金又達到法定數額,這種行為即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三,利用龐氏騙局吸收資金。龐氏騙局就是我國俗語所說的“拆東墻補西墻”, 簡單地說,就是把新投資人的錢用來支付老投資人應獲得的利息和收益,從而創造了一個項目很掙錢的假象,以獲得更多投資人投資。目前P2P平臺發展極快,有些平臺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便利用虛假的借款信息募集資金,并過分夸大投資收益率,用新投資人的錢還本付息后,吸引到更多投資人投資。因其募集到大量投資后卻無法保證項目的運行和安全,便會給投資者造成損失。這種情況很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2.集資詐騙罪。P2P平臺運營中的集資詐騙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P2P網貸運營商本身進行集資詐騙。因為目前尚未出臺針對P2P網貸公司的調控政策和相關法規,成立P2P網貸公司程序簡單,限制較少,導致一些不法之徒任意建立網貸平臺騙取資金,然后卷款潛逃。據媒體報道,僅2012~2013年底,就有淘金貸、眾貸邦、螞蟻貸、非誠勿貸、網贏天下等20多家P2P平臺相繼倒閉。據業內人士透露,因為風險太高,近幾年營運的P2P平臺隨時有倒閉的危險,其中約有半數是以騙錢為目的的假項目。第二,借款人利用P2P平臺進行集資詐騙。因為P2P網貸的特點是依托便捷的互聯網經營借貸業務,貸款平臺的信息僅依靠借款人提供的信息,這使交易雙方難以辨別對方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實。在這種情況下,借款人可能利用編造的身份發出申請,或者身份真實但虛構貸款用途騙取貸款。由于網貸平臺開放性的特點,投資方均為不確定的社會公眾,一份貸款請求可能吸引眾多投資方資金,并且還可能存在同一借款人向多個貸款平臺發出申請募集資金的情況。在這種面向不確定公眾募集資金的情況下,若不是用于投資或生產經營,而是為了個人目的騙取資金,就存在涉嫌集資詐騙的可能性。
3.非法經營罪。有些P2P平臺在運營過程中不僅提供中介服務,還會提供理財產品服務,或者充當融資性擔保人。但是網貸公司經營范圍一般不包括理財和融資擔保。因為融資擔保和理財產品開發屬于特管行業,需要相應的準入許可并滿足一定條件才可以開展經營。因此,如果P2P公司沒有許可而開展這類業務,就屬于非法經營行為。
P2P網貸平臺是基于網絡開展業務,在運營過程中就可能涉及到一些行為人利用病毒軟件、木馬程序等黑客技術盜取注冊用戶資金的問題。據報道,2014年4月四川省發生一例利用P2P平臺盜竊案,犯罪嫌疑人通過木馬程序獲得受害人的P2P平臺賬戶和密碼,之后使用假身份證在該平臺注冊為借款人,通過秒借秒還賺取利息的方式盜取受害人賬戶資金,總共盜取15.8萬元,其中包含網站損失約8.45萬元。[2]利用P2P平臺盜竊屬于一種網絡盜竊犯罪。目前,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網絡盜竊行為層出不窮,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借貸服務,經常會涉及到大量的資金轉移,而目前一些P2P平臺在運營過程中缺乏風險防范機制和隱私保護措施,便容易給一些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對平臺資金進行網絡盜竊。
洗錢,是指為掩飾、隱瞞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的來源和性質,通過各種手段使其合法化的行為。[3]第一種情況,運營商涉及洗錢。如果投資人通過P2P平臺出借的資金屬于上述洗錢犯罪范疇內收益,但是P2P平臺僅提供中介服務并不了解投資人的資金來源,因為在主觀上不存在洗錢的故意,那么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運營商設立借貸平臺就是為了進行洗錢,或者與他人配合利用借貸平臺洗錢,亦或明知他人利用借貸平臺洗錢卻主動參與其中,那么就應當按照洗錢罪承擔刑事責任。第二種情況,他人利用P2P平臺洗錢。因為貸款人是出資行為,相對于為了防范違約而對借款人進行的嚴格核查而言,P2P平臺對于出資人的審核比較寬松,大都僅對其基本身份信息進行登記,并不對其進行嚴格核查,更不會對其資金來源進行詳細調查。在這種情況下,洗錢犯罪分子就可能利用這種監管不力的漏洞,使用虛假身份信息將贓款分批分次出借,把一大筆違法所得的收益分解成若干筆小額資金,通過貸出再收回后就變成了合法收益;或者直接在平臺注冊出資人和借款人雙重身份,然后通過自借自貸使贓款合法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以及《營業稅稅目注釋(試行稿)》的規定,中介服務屬于服務業,應當按照收取傭金的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同時,投資人提供借款取得的利息收入需要按照稅目注釋中金融保險業的貸款業務的規定,按5%的稅率征稅。據此可知,P2P借貸運營商應當按照規定繳納營業稅,投資人提供借款后的利息收入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稅率納稅。但是目前由于對P2P平臺的建立和運營缺乏監管,很多運營商存在偷稅漏稅行為;至于投資人,更是不可能主動去報稅納稅。依據我國刑法第201條的規定,不繳或少繳應納稅額,且數額達到應納稅額的10%以上的,即構成偷稅罪。
1.細化行業規范,加強監管。第一,明確監管主體。有效監管的前提是明確監管主體,在體制機制上有效避免互相推諉和重復監管。第二,設置專業性的行業規范。包括準入條件、運營方式和退出原則三方面規范,具體規定準入條件與審批方式、經營性質、組織形式、資格條件、經營模式,監督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情況,使監管有法可依,并落到實處。第三,建立行業自律協會。可以由大型P2P平臺運營商牽線,建立全國性的行業自律協會,協會可以代表行業共同利益與監管部門就有些事項進行溝通,共同促使P2P行業進行良性競爭,保證P2P行業的健康發展。
2.建立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第三方托管機制對于降低金融風險的作用眾所周知。因為缺乏第三方托管而導致資金挪用,造成投資人損失的事件在證券業、期貨業的歷史上多次發生。P2P借貸平臺作為一個準金融行業,為了防止客戶資金被挪用,也必須建立第三方資金托管機制。即平臺運營商不能直接經手客戶出貸的資金,必須由第三方歸集這筆資金;對于第三方歸集的資金,平臺運營商也不能擅自動用。這種機制可以有效避免平臺運營商歸集資金利用資金池吸收公眾存款。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與國外較成熟的P2P平臺相比,我國P2P平臺運營中最欠缺的就是沒有規范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美國最大的P2P借貸平臺Prosper為例,其網站上不僅對借貸雙方的操作流程進行詳細介紹,而且還公開公司歷年年報,對公司的基本狀況、經營業績、管理制度等進行詳細披露。我國網貸平臺進行信息披露至少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P2P平臺運營商信息,包括公司的資質、網站經營許可登記(ICP登記)、經營范圍、經營業績、股東情況和平臺系統安全保障等信息;二是借款標的的基本信息,包括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借款的用途和還款時間、借款有無抵押、對融資人的信用等級評價等情況。信息披露有利于平臺穩定發展,保障投資人和借款人的知情權,減少投資風險。
P2P 網絡貸款平臺的運營和壯大都離不開個人信用的支持。P2P 網絡貸款本質上屬于一種信用貸款,更需要信用體系的支持。在歐美國家,P2P 網絡貸款平臺之所以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擁有規范的個人信用體系。目前,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僅有中國人民銀行的信用數據庫,但也不是全面的系統,并且不對P2P平臺開放。為了完善P2P平臺信用體系,降低借貸風險,還需采取如下措施:
1.接入銀行征信系統,共同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應當允許借貸平臺運營商使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系統,這樣有利于 P2P 借貸平臺對借款人進行合理真實的信用評估,也有利于投資人了解借款人的真實信用情況。此外, P2P平臺也可以將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反饋給中國人民銀行數據庫,以利于中國人民銀行補充數據庫,完善個人信用信息,從而與P2P信用體系共同組成全面的社會信用體系。
2.加強P2P 借貸平臺的個人信息認證環節。鑒于存在使用虛假個人信息進行犯罪的行為,應當加強對個人信息的審核認證。一方面,平臺注冊用戶需要提供身份證件掃描圖,P2P平臺可以依靠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進行核實。另一方面,注冊用戶還需提供資產證明文件、借款記錄等信息來完善其個人賬戶,同時也可以佐證個人身份信息是否真實。
3.建立利率獎勵機制。對用戶進行信用評級,信用等級高的借款人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從而鼓勵借款人保持良好信用,促進借貸平臺良性發展。以美國最大的借貸平臺Prosper為例, Prosper平臺把借款人按照信用狀況劃分為AA、A、B、C、D、E和HR 7個信用等級,越靠后的信用等級越差。不同的信用等級根據借款年限和之前是否有未還清的貸款,享有不同的利率。在Prosper平臺網站上的利率列表上可以看到,AA級在之前沒有貸款的情況下,貸1年利率為5.65%,A級為9.43%;同樣條件下,E級為23.09%,與AA級差17.44個點,與A級差14.47個點,可見,信用對利率的影響非常大。這種利率獎勵機制,可以顯著激勵借款人保持良好信用,從而規避信用風險,提高交易效率。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如何保護P2P網貸等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條款。金融產品的知識含量較高,普通消費者在使用金融產品時,經常會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增加投資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迅猛,相應的對于該類消費者的保護也應開展并加強。筆者認為,在P2P網貸行業,應當在如下方面開展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第一,在平臺網頁顯著位置設置風險提示選項頁,充分說明P2P平臺的運營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提醒消費者投資理財時不僅要注重收益率,還要關注其風險程度;應制止誤導性、蠱惑性宣傳。第二,P2P平臺運營商應對投資損益風險、貸款應承擔的費用、提前退出的懲罰機制等進行詳細說明,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降低消費者投資風險。第三,平臺應加強對客戶的個人資料、賬戶信息、交易記錄等的保護,預防個人信息泄露和不當使用對客戶權益造成侵害。對于平臺內部人員惡意出賣客戶信息的行為,應給與嚴厲打擊。第四,加強客戶注冊賬號密碼的保護,確保通信過程的私密性,保障資金流轉過程數據流安全。
[1]張玉梅.P2P 小額網絡貸款模式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2,(12).
[2]四川通報首例盜取P2P網貸信息案件[EB/OL].[2014-05-10]. 鳳凰財經.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412/12107289_0.shtml.
[3]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