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改革之我見

2015-01-16 03:04:20齊曉安
稅務與經濟 2015年1期
關鍵詞:綠色體系改革

呂 敏,齊曉安

(1.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2.吉林財經大學 人事處,吉林 長春 130117)

當今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日顯突出,如何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實現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稅收作為籌集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可以而且應當在“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及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綠色稅收及綠色稅收體系研究概述

(一)綠色稅收的概念

“綠色稅收”在《國際稅收辭匯》(第二版)中的定義為:綠色稅收又稱環境稅收,指對投資于防治污染或環境保護的納稅人給予的稅收減免,或對污染行業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稅。

(二)國內綠色稅收的相關研究

吳韜(2007)[1]認為綠色稅收的概念來源于庇古稅,即對導致環境污染的經濟主體征收特別稅種,使外部成本內在化,以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饒立新(2003)[2]認為綠色稅收定義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根據排放量和對環境的損害程度來決定稅率;(2)對生產出來能危害環境的商品或使用這種商品的消費者征稅(如對汽油征收的消費稅);(3)在其他稅收上提取與環境相關的備抵。王金南等[3]指出應該改革現行稅制,盡可能地將環境成本體現到稅收中,不僅要對現行稅制中的資源稅、消費稅、城建稅和車船使用稅進行“綠色”改革,還要考慮設立環境資源稅、能源稅、水資源稅、含鉛汽油稅和碳稅等。計金標[4]的《生態稅收論》、鄧力平[5]的《生態稅收的現實觀》、安體富[6]等的《當前中國稅收政策研究》、賈康等[7]的《改進完善我國環境稅制的探討》等著作,都對環境稅、生態稅收制度進行了前沿性的理論研究,但未從綠色稅收體系改革和完善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

(三)綠色稅收體系的概念

綠色稅收體系,是指有利于污染防治、資源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稅收體系。它不是一個單一的稅種,而是由各個稅種分別發揮各自調節作用的一整套系統的稅收制度,各個稅種相互配合才能達到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的作用。

(四)國內綠色稅收體系的相關研究

在如何構建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方面,梁本凡(2002)[8]以中國為背景對綠色稅費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但未對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和完善進行深入研究。武振(2003)[9]認為,構建我國的環境稅收體系,既要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要兼顧我國的具體國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總體思路是:開征環境保護稅;改革和完善資源稅;改進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等。邢麗[10]重點探討了生態補償稅的改革及設計,但未涉及其他稅種。陳巖[11]提出了建立與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若干構想。陳芳[12]等對我國資源稅、消費稅的改革、環境稅的開征及促進資源利用鼓勵環保的優惠政策等進行了設計研究,但也未涉及到其他稅種,缺乏對綠色稅收政策效應局限性的分析及配套制度的設計。

歸納總結國內學者對綠色稅收體系中的稅制設計的研究,可以發現:(1)納稅人。一般認為,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人均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而葛察忠、王金南(2006)[13]則認為可根據“受益者支付”原則建立廣義的環境保護稅,將環境資源受益者作為納稅人。(2)稅基。按“污染者付費”原則建立環境保護稅主要有兩種稅基選擇:一是以污染物的排放量為稅基。環境保護稅與污染物排放量直接相關,并且設置在排污鏈的最后一個環節,以較好地體現“污染者付費”原則;但其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污染源的監控和排放量的測量。二是以產品數量或收入為稅基。當排放量難以直接測量時,以產品為稅基可作為以污染物排放量為稅基的替代。(3)稅率。張世秋(1995)[14]認為,環境稅稅率應反映市場價格與邊際社會成本的差額部分,使企業生產成本等于社會總成本,從而使環境保護稅能夠矯正環境資源的價格扭曲現象。王金南(1994)[15]認為環境保護稅稅率應采用差別稅率,對不同污染危險等級的企業適用不同的稅率。而對于產生污染的產品,也應對污染品與替代品適用差別稅率,從而限制使用或消費污染產品,支持對環境友好的替代品。

總體來看,國內對環境保護稅的征稅依據及其稅制設計與征收管理等問題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但系統地對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構建與改革進行專門論述的文獻非常少見。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完善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提出建設性的改革建議,以期實現稅收在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現狀

我國綠色稅收的地位如同“綠色”理念一樣,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輕到重的過程。目前我國對綠色稅收的重視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地位仍然較低,沒有真正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我國目前綠色稅收體系主要包括資源稅、消費稅(部分稅種)、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使用稅、車輛購置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及耕地占用稅等。表1為2006~2012年綠色稅收體系中主要稅種的稅收收入情況。

表1 2006~2012年綠色稅收體系主要稅種的稅收收入情況單位:億元

稅收總收入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綜合占比(%)2012年100614.28904.373125.631541.722719.06393.022228.911620.7112.462011年89738.39595.872779.291222.262062.61302.002044.891075.4611.242010年73210.79417.571887.111004.011278.29241.621792.59888.6410.262009年59521.59338.241544.11920.98719.56186.511163.92633.079.252008年54223.79301.761344.09816.90537.43144.21989.89314.418.202007年45621.97261.151156.39385.49403.1068.16876.90185.047.312006年34804.35207.11939.72176.81687.46171.126.27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網站。

由表1可知,自2006年以來,我國綠色稅收體系中的主要稅種占稅收總收入的比例呈現連年上升的趨勢,這得益于國家倡導建立節約型社會、促進節能減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理念。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綠色稅收體系中全部主要稅種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只有不到13%,即使加入消費稅中個別稅種的收入,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也不到20%,而綠色稅收體系中的重要稅種資源稅只有不到1%的比例。這不足以實現綠色稅收體系籌集環保資金、協調經濟運行、理順產業關系進而實現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提高我國綠色稅收體系在稅收制度中的地位,改革現行的綠色稅收體系,是實現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綠色稅收體系改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實現綠色GDP的內在要求。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必然要求環境和資源為之提供“可持續性”保證。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和社會發展得到有效支撐并得以良性循環。而如果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以環境的不斷惡化和資源的日益枯竭為代價的,這樣的“發展”將是畸形的、病態的“發展”,因而必然是“不可持續”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經濟增長方式可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也即現代經濟學中的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我國以高投入、高耗能為代價推動著GDP的快速增長,但同時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而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單靠行政手段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相比較而言,稅收作為重要的經濟調控手段,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綠色稅收的作用與功效已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肯定,并在一些國家的稅收制度中得到體現。而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體系不健全,使得稅收這個經濟杠桿難以對資源使用和環境的破壞行為進行有效遏制。因此,要實現GDP的“綠色”,綠色稅收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2.綠色稅收體系改革是保證財政收入、實現生態和環境價值補償的需要,也是體現稅收效率與公平原則、實現資源高效配置的需要。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高效利用也需要國家的大力投入。我國長期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導致生態價值補償嚴重不足,究其原因,是沒有一項有效措施刺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目前我國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處于行政管理手段向經濟手段過渡的過程中,因此,對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不僅應體現稅收的公平性,即“誰污染,誰付費”,而且還應引導各經濟主體對自身的生產技術進行創新和研發,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活動負外部效應成本的內部化,進而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價值補償。

(二)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可行性

1.我國綠色稅收體系已經具備了改革的政治與社會基礎。2012年12月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計劃》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環境保護方面的費稅改革。研究對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的產品征收環境稅,或利用現有稅種增加稅收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宏觀調控功能;完善有利于廢物回收利用的優惠政策”。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具體包括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等。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生態文明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作出部署,生態文明將進一步從理念落地為制度設計和產業發展。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也在《深化稅制改革 服務發展大局》的講話中指出:“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快資源稅改革,逐步將資源稅拓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促進建設美麗中國。”可見,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已經具備了有利的政治與社會背景和基礎。

2.我國的稅收制度改革為綠色稅收體系的建設開辟了正確的道路,為其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從我國國情出發是綠色稅收功能定位的重要立足點,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結合現有稅收制度,逐步將綠色稅收體系建設成適合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民生,構建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優良的稅收體系。1994年我國稅收制度改革制定的指導思想是: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理順分配關系、規范分配方式、保障財政收入,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稅制體系。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我國稅收制度實行了分稅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間進行了稅權和財權的劃分,加強了中央政府對稅收來源的控制,提高了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這次稅收制度改革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擴大了資源稅的征收范圍,改變了計稅依據,用按礦產量銷售征稅代替了以往的按超額利潤征稅,并且不同的課稅礦區適應不同的稅率。這表明國家開始將自然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問題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2004年起,國家又對煤炭、錳礦石、原油、天然氣等部分資源的資源稅額標準進行了調整,調整的力度之大說明政府對保護資源環境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2007年國家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節能減排,因此又對資源稅的部分稅目進行了調整。以上改革反映出國家對保護資源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雖然每次改革方案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這些前期改革卻為我國目前的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和進一步完善做了有益的鋪墊,為其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

3.OECD國家的經驗為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鑒。OECD國家為了尋求更有效率的環境政策,以實現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互利,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的改革,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綠色稅收體系。開始時,基于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綠色稅收主要表現為補償成本。這屬于綠色稅收的雛形階段。到20世紀90年代,綠色稅種的種類猛增。這一時期的綠色稅收體現了對稅收的財政功能和經濟調節功能的綜合考量,冀望通過稅收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現如今,各成員國為了共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繼開征了環境稅,并實施了其他多種措施對環境進行保護。這個時期綠色稅收注重結合各種經濟手段進行資源環境保護,并考慮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關系進行稅制改革,以期達到各方面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OECD國家多年的環境稅實施經驗表明,合理的綠色稅收體系在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資源方面的確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借鑒其成功經驗有利于更好地推動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改革。

四、我國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路徑與具體措施

(一)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路徑

對于一項改革來說,無非有兩種路徑可以選擇:其一是對原有制度體系進行修補;其二是將原有制度體系完全推翻,建立新的制度體系。就目前我國的綠色稅收體系而言,改革的路徑同樣如此,一是選擇在原有綠色稅收體系的基礎上,將原有稅種進行程度更大、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強的全面“綠化”,同時在適宜的時候開征新的稅種,也就是所謂的“漸進式”的路徑選擇;二是全部重新構建新的綠色稅收體系,也就是所謂的“一攬子式”的路徑選擇。

根據“雙重紅利”理論,要實現綠色稅收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社會福利,并充分考慮到我國目前對綠色稅收改革的理論依據、政策目標和國家財力,以及民眾的接受程度,“一攬子式”的路徑無法適應我國的國情;此外,受我國經濟轉型期的法律和行政管理體制約束,有些利益平衡問題在短期內還很難協調和解決到位;再加上我國現有的綠色稅收體系本身具有較大的改革彈性和空間,因此,我國目前的綠色稅收改革,比較可行的是第一種選擇,即“漸進式”的路徑。

(二)綠色稅收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

1.現行稅種的全面“綠化”。

(1)資源稅的改革。

第一,擴大征稅范圍。2011年修訂后的資源稅征收范圍是礦產品和鹽兩大類。綜合發達國家綠色稅收的經驗以及我國資源狀況,資源稅有擴大征稅范圍的必要性,至少應將征稅范圍擴大至所有不可再生資源和部分存量已經或即將達到資源承載極限的資源,如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土地資源、海洋資源等。目前,可將水資源、森林和草原資源納入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待條件成熟后再進一步擴大到海洋等資源。同時,建議將現行的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合并為資源稅的稅目之一,即土地資源稅目。這樣,擴大后的資源稅包括五個稅目: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和土地資源。這樣也就確定了資源稅的納稅人,即在中國境內開采和利用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單位和個人。

第二,完善計稅依據。現行資源稅的計稅依據為應稅產品的銷售額或者銷售數量,但是自然資源的開采使用,無論企業是否進行銷售和從中獲利,都會對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應將資源稅的計稅依據由按銷售量和自用數量征稅改為按實際開采或生產的數量征稅,甚至可以考慮實行以“應開采的數量”為計稅依據,使企業能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對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同時,可以使企業開采后沒有出售而積壓或自用的資源也成為應稅資源,通過征收資源稅使得企業產品的成本增加,引導企業出于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目的,珍惜與節約國家資源,杜絕過度開采和開采中的浪費。

具體的計稅依據為:礦產資源的計稅依據為礦產資源開采者所占有的礦產資源的可開采量和出售礦產資源產品的銷售額或銷售數量;水資源的計稅依據為單位和個人直接從我國江河、湖泊以及地下取得的水資源的實際水量;森林資源的計稅依據為林業企業的木材銷售量以及在礦產勘探、采掘和水利建設等過程中的森林破壞量;草原資源的計稅依據為單位和個人利用我國草原、牧場等草原資源進行放牧及其他生產活動的實際利用草原面積;土地資源的計稅依據為利用城鎮土地、農村耕地進行生產經營或建造住宅的實際土地使用面積。

第三,提高稅率。2011年進行的資源稅改革實行從量計征和從價定率結合的計征辦法。雖然在焦煤和稀土礦兩個稅目上稅率有所提高,但是目前的稅率相對于我國的資源狀況仍顯偏低,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

具體改革舉措為:礦產資源的稅率應與回采率掛鉤,對于回采率高的開采企業和單位實行低稅率,對于回采率低的開采企業和單位實行高稅率;水資源應細化稅目,分工業用水、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按實際使用的水量定額征收;森林資源按照一定等級劃分標準將木材分為不同等級,按各等級木材的使用量和破壞量實行定額稅率;草原資源按照草原的實際利用面積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實行有差別的定額稅率;土地資源按土地所處位置以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實行有差別的定額稅率。

(2)消費稅的改革。

第一,改革征稅范圍。將并未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但是卻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商品納入征稅范圍,如電池及具有污染性的電子產品、一次性塑料包裝物、破壞臭氧層的物質與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消費品,以及用于迷信用途的產品。

第二,實行價外稅,改變納稅環節。現行消費稅實行價內稅,消費者無法準確知曉自己的稅負。將消費稅的計征方式改為價外稅,明確標出商品價格和稅收,則能更好地發揮消費稅調節消費的作用;納稅環節應從生產環節后移至消費環節,在商品零售環節征收。

(3)增值稅的改革。

第一,拓寬增值稅征收范圍,實行差別稅率。將增值稅的征稅稅目分為“環境友好型”和“環境不友好型”,針對其不同特征實行差別稅率,以稅率的高低來引導企業生產和提供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

第二,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環保引導作用。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實現增值稅目標任務的重要手段,現行增值稅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散落于各稅目的具體條款中,在增值稅轉型改革中,應充分發揮這些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對經營虧損但是對環境或資源有治理和保護作用的企業如垃圾發電廠等,采取即征即退或者減免稅等政策,使這些企業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環保生產等。

(4)所得稅的改革。

第一,增加稅前扣除項目。如企業購進的節約能源和污染防治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允許一次性扣除;企業捐款捐物進行環境保護及綠化的,與公益性捐贈一樣,可以稅前扣除;企業建立研發專項基金,用于企業節能設備、產品的開發與研制。

第二,擴大稅收優惠范圍。應將環保設備制造、環保工程設計安裝、環保技術和新產品試用等領域都加入到稅收的優惠范圍中;對企業研究污染控制技術和生產污染替代品給予所得稅減免。

(5)其他相關稅種的“綠化”。

第一,城市維護建設稅。對城市維護建設稅的進一步“綠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首先,適當提高城市維護建設稅的稅率。現行稅率是市區7%,縣城、建制鎮5%,其他地區1%。為了更好地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保障,建議適當提高三個具體稅目的稅率。其次,由于城市維護建設稅的征收依賴于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三稅”的征收,無法體現其本身的重要作用,建議改變現行城市維護建設稅附加稅的性質,使其擁有獨立的稅基,擴大征收范圍,增加收入規模,以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及環保設施資金的投入。

第二,車船稅和車輛購置稅。這兩個稅種有間接的節約能源消費的作用,但是在稅制設計上還存在缺陷。比如對相同排量但價格不同的車輛征收相同的稅額,由于國產品牌的汽車在相同排量的汽車陣營中價格往往最低,這樣不僅增加了國產品牌汽車企業的成本,還造成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因此,車船稅可以通過調整車船的使用情況來控制燃料的消耗,設定相應稅額。現行車輛購置稅的稅率僅為10%,而車船稅的固定稅額是按照車船的噸位數來收取,與其使用的強度并無關系,不足以起到限制車輛燃料消耗和保護環境的作用。建議提高車輛購置稅稅率,提高車船稅的稅額標準或者征收噪音和尾氣附加稅,同時對公交等公共出行方式給予更多的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公眾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私家車數量急劇增加而對公路交通及大氣環境造成的擁堵和污染。

第三,調整營業稅有關稅目的稅率。營業稅主要是針對在我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就其營業額征收的一種稅。對營業稅的調整主要應集中在容易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引起環境污染的行業,建議對其征收較高的稅率,同時對保護環境以及能源消耗低的產業降低稅率。

2.適時開征新稅種。

(1)開征環境污染稅。

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還制定了一系列環境污染防治的單行法,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沙治沙法》等等,它們構成了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但是,稅收作為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卻沒有一項針對污染治理的稅收法律,現行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對污染收費的管理欠規范,而且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排污收費缺乏法律效力,強制性和權威性不足,實施過程中往往出現征收乏力現象;其次是我國的排污收費僅考慮污染超標而忽略污染總量,尤其在多種污染物并存的情況下,導致企業注重對污染收費高的項目進行治理而增加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再次,現行的排污收費標準較低,不足以滿足環境治理的要求;最后,排污收費的資金由地方政府管理使用,容易造成資金使用上的不合理和管理上的不規范。[16]

作為治理環境污染的科學管理手段之一,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開征了環境污染稅,通過加重污染者的稅收負擔,使其外部成本內部化,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我國正在不斷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取消排污收費制度,適時開征環境污染稅,應成為現階段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政策選擇。

(2)開征能源稅。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的能源供給和環境容量將無法支撐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石化能源為主,其中煤炭占所有能源供給的66%左右。2013年,我國的用煤量為36.5億噸,占全球煤炭消費總量的45%。按照這樣的能耗水平,我國經濟總量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要多消耗3500萬噸的煤炭,同時污染物排放也將大大增加,要多排23.4萬噸二氧化硫、8100萬噸二氧化碳。

由于我國企業的能源消耗大部分是煤炭,因此造成我國的酸雨和煙塵等污染形勢特別嚴峻。近年來出現酸雨的城市越來越多,空氣中的多種污染物嚴重超標,空氣的污染程度前所未有,霧霾肆虐大中城市,“藍天白云”已經成為一些城市居民可望而不可求的一種奢望。因此,對煤炭以及含硫元素、含碳元素、含氮元素超過一定標準的能源使用開征能源稅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對改善我國的環境污染現狀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改革后的綠色稅收體系

我國新的綠色稅收體系是由改革后的資源稅、新開征的環境污染稅和能源稅三大稅種以及其他稅種中的“綠色元素”構成的完整的綠色稅收體系。

根據現階段我國的實際情況,改革后的綠色稅收體系應以資源稅為主體稅種,以環境污染稅和能源稅為輔助稅種,加之其他稅種中的“綠色元素”,構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稅收體系。資源稅在我國已經有30年的征收歷史,用資源稅作為綠色稅收的主體稅種有良好的社會基礎和稅收征管基礎。

應當指出,環境污染稅和能源稅是針對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建議開征的,就其理論分析而言,可以在環境污染治理和資源有效利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沒有在我國開征的實踐基礎,其效果只能在施行中逐漸顯現,無法立竿見影。

作為一套完整、科學的稅收體系,綠色稅收體系不能僅靠幾個單獨的稅種來支撐,如果說資源稅、環境污染稅和能源稅是綠色稅收體系中的“面”,我國現行稅制中其他稅種的“綠色元素”則是分布在總體稅制中的綠色的“點”。只有做到點面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綠色稅收體系應有的作用。

[1]吳韜.發達國家發展綠色稅收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職大學報,2007,(1).

[2]饒立新.綠色稅收內涵研究[J].價格月刊,2003,(9).

[3]王金南,等.市場經濟過渡期中國環境稅收政策的探討[J].環境科學進展,1994,(2).

[4]計金標.生態稅收論[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5]鄧力平.生態稅收的現實觀[J].涉外稅務,2000,(6).

[6]安體富,等.當前中國稅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7]賈康,王桂娟.改進完善我國環境稅制的探討[J].稅務研究,2000,(9).

[8]梁本凡.綠色稅費與中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9]武振.構建中國的環境稅收體系[J].當代經濟研究,2003,(11).

[10]邢麗.談我國生態稅費框架的構建[J].稅務研究,2005,(6).

[11]陳巖.關于建立與完善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若干構想[J].青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12]陳芳.建立與完善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設計[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5,(6).

[13]葛察忠,等.環境稅收與公共財政[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14]張世秋,等.關于環境稅收的思考[J].環境保護,1995,(9).

[15]王金南,等.市場經濟過渡期中國環境稅收政策的探討[J].環境科學進展,1994,(2).

[16]譚光榮,李廷.環境稅與環保稅體系的調整[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2).

猜你喜歡
綠色體系改革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改革備忘
改革創新(二)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瞧,那些改革推手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三位一體”德育教育體系評說
中國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三位一體”建體系 長治久安防哮喘
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06:47: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永久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 日韩精品毛片|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天堂啪啪|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亚洲视频影院|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午夜激情婷婷|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激情亚洲天堂| 久久无码av三级|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日韩在线中文|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自在线播放|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999|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国产区91|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国产玖玖视频|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在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日韩国产另类|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