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一病區,河南開封 475001
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可行性分析
李紅梅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一病區,河南開封 475001
目的探討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病區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綜合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實行針藥結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療效和治療前后膀胱殘存尿情況。結果治療一段時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53.3%,兩組相較而言,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膀胱殘存尿量則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效果顯著,具有較強的臨床可性行,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針藥;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可行性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糖尿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者一旦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將很容易引起腎、眼等部位的并發癥,將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影響[1]。而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是糖尿病中常見的慢性并發癥[2],其常見類型為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給患者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影響。目前,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效果顯著,對此,為了探討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可行性,現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0月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病區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近6年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病區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相關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兩組患者經過常規治療后,仍有排尿困難、尿不盡等感覺,根據尿流動力學檢查顯示,患者最大尿流率<15 mL/s,而在B超下膀胱殘余尿量≥50 mL,將因結石、腫瘤及其他因素導致的尿潴留排除。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為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6~75歲,平均(55.8±8.5)歲,糖尿病病史(10±2.79)年,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8.1±0.4)mmol/L,糖化血紅蛋白(8.52±1.1)%;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 10例,年齡38~81歲,平均(60.1±9.5)歲,糖尿病病史(10± 2.83)年,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8.0±0.5)mmol/L,糖化血紅蛋白(8.51±1.2)%。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經統計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綜合治療,所有患者均進行膀胱訓練,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定期排尿,排尿時間為每隔3~4 h進行一次排尿,同時在壓迫的情況下,協助患者將尿排盡。如果患者尿潴留比較嚴重,則給予患者實行間歇導尿,并口服10 mg莫沙必利,3次/d服用。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實行針藥結合治療。取三陰交、足三里、關元、中級等穴位,直刺0.5~1寸,手法采用平補平泄的原則,得氣后還需留針30 min,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三周,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每周均在早晨空腹排尿后實施B超復查,對膀胱內殘留尿量進行監測。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按照B超監測殘余尿量,將結果詳細記錄下來,被檢查患者應在排尿后立即仰臥,B超檢查殘余尿量影像的橫、縱、矢狀面最大直徑記為d1、d2和d3,并按照相應的計算公式π/6×d1×d2×d3,從而得出殘余尿量。利于尿流動力學檢查儀對患者最大尿流率進行檢測。
1.4 療效判定標準
如果患者治療后,其尿潴留及其它等癥狀完全消失?;颊呓涍^B超檢測,膀胱殘余尿量也恢復正常,同時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超過20 mL/s,則為顯效;如果治療后,患者雖然能夠自主排尿,但偶爾會出現尿失禁或其他癥狀,B超膀胱殘余尿量比治療前減少30%~50%,最大尿流率超過15~20 mL/s,則為有效。如果治療后,患者癥狀沒有任何改變,B超膀胱殘余尿量比治療前減少低于30%,最大尿流率低于15 mL/s,則為無效。
1.5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率來表示臨床療效,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一段時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53.3%,兩組相較而言,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 11.012,P=0.001<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膀胱殘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對比情況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膀胱殘存尿量與治療前相比得到改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最大尿流率、膀胱殘存尿量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012/9.510,P=0.012/0.003<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膀胱殘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對比情況()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膀胱殘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對比情況()
注:*和治療前相較而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對照組相較而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最大尿流率(mL/s)治療前 治療后殘余尿量(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0)對照組(n=30)13.2±3.42 13.5±3.15(17.3±3.88)*#(15.3±4.15)* 88.1±10.6 84.2±12.5(55.2±14.6)*#(67.2±13.8)*
臨床上,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主要因糖代謝發生紊亂,最終導致自主神經病變,進而引發排尿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常常出現尿不盡、排尿無力等癥狀[3],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給患者生命造成一定威脅。由于糖尿病患者一直處于高血糖狀態,患者感覺神經受損,使得排尿反射出現異常,最終導致膀胱功能障礙,引發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目前,西藥多采用控制血糖、預防并控制尿路感染等多種綜合治療方式,比如,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不僅能夠有效滲入到神經細胞的細胞器內,同時還具備良好的傳遞性,有效調節藥物,促使蛋白、核酸和磷脂的合成加快,對患者神經受損起到積極地改善作用,促進神經病變的恢復[4]。另外,甲鈷胺也是一種神經營養劑,能夠增加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單一利用甲鈷胺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5]。該研究中所采用的是莫沙比利,它主要是一種5-HT4受體激動劑,能夠直接作用于膀胱肌間神經叢,改善患者肌無力等情況,加快乙酰膽堿的生理性釋放,有助于患者排尿[6]。由于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使得其治療療效還有很大不足。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迅猛發展,醫學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對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也擁有了更好的治療方式,通過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在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效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對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療一段時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53.3%,兩組相較而言,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患者膀胱殘存尿量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醫結合對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占有很大優勢,這和張海燕,鄔偉魁,李芳等人分析一致[6],針藥結合能夠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的尿失禁、尿潴留等癥狀。中醫上認為,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屬于“癃閉”的范疇,其發病機制多為:糖尿病初發時期,患者多產生陰虛燥熱,使得腎和膀胱功能大大減弱,最終導致大小便困難。藥物能夠改善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的受損神經,使其逐漸得到恢復,而針灸則是治療糖尿病常見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等優勢,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因此,該研究中在控制血糖和莫沙比利促使膀胱收縮等前提下,結合針藥方式,選擇患者適宜的穴位進行治療,其中三陰交穴統治三陰經病,能夠有效調節患者的膀胱之經氣,行氣活血,有助于改善排尿等諸多功能;而足三里可確保臟腑氣血保持通暢,同樣也有助于排尿、除郁的功能[7],而中極有調節則調節膀胱之氣機和通利水道的功效。氣海則隸屬于任脈的范疇,具有益氣助陽和溫補下焦元氣的功效??傊標幗Y合對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針藥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達到補腎氣、幫助患者達到調節代謝紊亂的現象[8],促進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患者尿失禁等癥狀的改善。
綜上所述,針藥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效果顯著,具有較強的臨床可性行,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為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1]楊麗琴.糖尿病病人依從性的研究進展 [J].中外醫療,2014,33(10): 197-198.
[2]田風勝,張洪潤,李文東,等.針藥并用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7):485-487.
[3]趙元琛,金露,李勝志.針藥并用治療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2):98-99.
[4]馮石強,岳明光.針灸聯用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2,31(35):126-127.
[5]周娟,黃勇,譚俊華.血栓通聯用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5):8-9.
[6]張海燕,鄔偉魁,李芳,等.針藥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4):260-264.
[7]洪兵,王洪兵,徐偉,等.針藥結合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神經原性膀胱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5):196-198.
[8]潘文濤.針灸聯用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190,192.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of Nerve Type 2 Diabetes Primary Bladder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edicine
Li Hongmei
Henan province Kaife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docrine a ward,Kaifeng,Henan Province,475001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nerve primary bladder.Methods Collected in 2008 January-2014 October near Kaife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docrine wards in type 2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in 60 cases,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 3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and treatment of bladder residual urine.ResultsAfter a period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respectively is 73.3%,53.3%,two group of comparison,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residual urine volume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effect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nerve type 2 diabetes primary bladder significantly,with strong clinical feasibility,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Acupuncture;Nerve Type 2 diabetes primary bladder;Feasibility analysis
R694
A
1674-0742(2015)03(a)-0173-03
2014-12-06)
李紅梅(1982.4-),女,河南開封人,本科,住院醫師,研究方向:內分泌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