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9月就規范執法工作開展專題詢問后,11月省人大常委會又就食品安全工作開展專題詢問。兩場詢問會,一場劍指司法公正,一場重在民生保障,充分彰顯了人大監督工作的力度。
專題詢問,自2010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演”之后,迅速“燎原”各地,為人大監督注入了不少激情和活力。在經歷4年多摸索和實踐之后,如今它已成為各級人大的一項常態化監督方式。
問出深度和要害,答出真誠和責任,收獲信任和實效,是社會對人大專題詢問的期待。然而,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踐中,專題詢問也遭遇不少“成長中煩惱”。一些地方將導演好的“問”與“答”搬到臺上,“對臺詞”,走形式,現場既無尖銳的問題,更無精彩的回答,一切都在“意料中”。也有地方,專題詢問“大而空”,搞“天女散花”,缺乏“專”的味道。而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詢問會看似熱辣過癮,但依舊只是停留在了解情況的知情層面,一問了之,令百姓失望。專題詢問中的這些“變了味、走了樣”的“病灶”,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過場。”專題詢問,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進行監督的莊嚴之問,須有實實在在的內容,能切實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從現實看,激發人大詢問權的活力,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需做好四篇文章。
首先,要突出“專”,在內容上要選準“問什么”。廣泛聽取民意,科學設定主題,增強專題詢問精準度,力爭一次詢問能真正解決一兩個問題。在選題上要注意“三性”:可行性,要選擇那些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避免選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傾向性,要選擇那些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強化事前監督;緊迫性,要針對問題的輕重緩急,區別對待,重點選取時限性強、急需解決的問題。近些年,一些地方人大開展的“餐廚垃圾如何管”、“網上餐飲怎么管”、“政府招投標如何規范”等專題詢問會,因為主題突出,切合生活,問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其次,要突出“精”,在方式上要把握“怎么問”。一次專題詢問由于時間有限,提出問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切中要害實質,防止答復走形式,消極應付,圍繞議題有針對性地提問,不要海闊天空,不說與議題無關的話題。
再則,要突出“深”,在成效上要注重“跟蹤問”。要加強跟蹤問效,制定并嚴格落實專題詢問跟蹤督查辦法,定期督查詢問交辦事項進展情況。同時,探索建立納入綜合目標考核等激勵機制,確保詢問事項真正落實到位,維護好專題詢問的嚴肅性。
最后,要在制度上完善“規范問”。人大行權講究程序性,遵循規范性,沒有程序及其規范,監督的實效就難以保障。要優化制度設計,簡化操作流程,深化詢問內涵,使專題詢問更易于操作,便于實施。
我們期待“專題詢問”能夠進一步走向規范化和常態化,從民主程序走向監督實效,真正問出民眾的心聲,問出人大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