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偉


2014年8 月30 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就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可以預見,專題詢問作為實踐證明具有實效性的監督方式,將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對支持推動“一府兩院”工作發揮越來越有力的作用。
作為一種嶄新的監督方式,專題詢問從探索走向常態化
2010年3月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對依法開展專題詢問作出部署。他指出:“詢問和質詢是人大對‘一府兩院實施監督的法定形式。根據監督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經濟工作監督決定的精神,今年我們將選擇代表普遍關心的問題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題匯報,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要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答復問題。” 2010年5月,吳邦國委員長在常委會辦公廳報送的專題詢問實施方案上作出重要批示:“詢問雖是法定監督形式,但有計劃開展尚屬首次”,要“加強與國務院協調,以確保成功”。
人們明顯感受到監督工作新風,是在2010 年6 月24 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的分組會議上。根據安排,會議分組審議國務院關于2009 年中央決算報告。與往常不同的是,在分組會議現場,45位常委會組成人員分別在6個小組,圍繞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推進預決算公開、保障重點支出、壓縮行政成本和“三公消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提出60個問題。財政部多位負責人到會回答委員們的詢問,開啟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的歷史先河。
同年8 月,常委會就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再次開展專題詢問,這次詢問采取兩個聯組會議形式,12 月審議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報告時,又創造性地采取大聯組的形式進行專題詢問,將6個分組聚集在一起,向有關部門負責人提出詢問。外界高度評價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認為是人大剛性監督的又一進步。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建以后繼續重視監督工作。張德江委員長在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就指出,要著眼于增強監督實效,進一步完善監督工作方式方法。本屆常委會圍繞國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開展監督工作,監督工作呈現新氣象。
2013 年8 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聽取國務院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并對這兩個報告進行專題詢問,這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舉行專題詢問,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歷史上首次將聽取國務院專項工作報告和法律實施情況報告結合并進行專題詢問。張德江委員長親自主持這次專題詢問,在專題詢問開始和結束時分別講了話,并對一些回答作了點評,提出了一些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搞好這次專題詢問十分重視,會前,部分委員提出了發言詢問的要求;會議期間,6個分組都有常委會委員報名要求作詢問發言。國務院安排了15個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問重點突出、直截了當,應詢人回答客觀實在、簡潔明了。經過這次專題詢問,進一步深化了對傳染病防治法貫徹實施,以及傳染病防治工作中一些突出問題的認識,也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關切,有利于推動國務院有針對性地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益。
防止專題詢問流于形式,需要對會議組織、程序設置做出科學安排和規范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走過場。”張德江委員長特別重視監督實效、監督質量,他多次主持、參加專題詢問,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完善專題詢問的組織工作,增強問答的互動性,加大詢問工作的透明度,擴大人大代表對專題詢問的參與,從而提高專題詢問的實效,推動有關部門改進工作。”
防止專題詢問流于形式,需要組織者在會議的組織上、程序的設置上做出科學的安排和規范。開展專題詢問的前提是突出重點、選準題目。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在認真聽取全國人大代表意見建議和人民群眾意愿心聲的基礎上,經過深入分析研究,精心選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事關民生問題的重大題目開展專題詢問,以推動有關方面改進工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開展專題詢問的基礎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每次開展專題詢問前,常委會都委托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圍繞詢問題目進行調查研究。在調研過程中,既深入基層聽取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人、農民的意見建議,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又安排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匯報,對相關工作報告進行初步審議。在此基礎上,形成專題調研報告送常委會組成人員參閱,同時對調研中發現的突出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梳理,轉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并在相關報告中作出回應。
開展專題詢問的關鍵是準備充分、統籌協調。按照常委會的工作部署,常委會組成人員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圍繞專題詢問題目,收集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分析研究擬詢問問題,為開展專題詢問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每次專題詢問前,常委會領導同志都認真組織制定周密的實施方案,與國務院領導同志就專題詢問的組織安排進行溝通,暢通協調機制。有關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及時通報工作具體安排和進展情況,同時加強內部協調配合。
在專題詢問實施過程中,根據審議情況和詢問題目的不同,靈活采取分組審議與專題詢問結合、聯組審議與聯組詢問結合或者先分組審議后大聯組詢問等多種會議組織方式,常委會組成人員可以通過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隨時提出問題,要求有關方面負責人作出答復。詢問方式可以是一問一答,也可以是一問多答;可以是多問一答,也可以是多問多答。去年,常委會對國家財政科技資金分配與使用情況、農村扶貧開發情況等進行了專題詢問。這幾次專題詢問在內容選擇、會議組織和程序設置等方面都有創新。比如,詢問問題由委員們自選、自定,詢問中允許委員追問、補問,增強了詢問的互動性,有利于說清、說透問題。
專題詢問結束后,常委會辦事機構以會議簡報、快報、審議意見等方式,及時反映專題詢問的開展情況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意見,送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研究,改進工作。有關專門委員會還對專題詢問中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集中梳理,選擇其中一兩個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專題調研,著力加強跟蹤監督,督促有關方面抓緊整改,推動這些問題盡快得到解決。
專題詢問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和示范作用
專題詢問進一步提高了常委會會議審議質量。在專題詢問過程中,常委會組成人員集中圍繞一個主題從不同方面進行詢問,提出的問題更有深度和質量,審議過程更具針對性,交流意見更加充分深入。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會虛心聽取意見,實事求是回答詢問,有針對性地介紹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對于能夠立即解決的問題當場作出答復,對于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提出改進工作的努力方向,對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表示帶回去深入研究并及時反饋。通過這種有問有答、再問再答的互動方式,常委會組成人員與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面對面深入討論問題,研究解決辦法,統一思想認識,形成良性互動局面,使審議更加深入、更具實效。
專題詢問進一步推動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加強改進工作。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專題詢問工作,自覺接受詢問,充分準備,實事求是地回答詢問,認真聽取意見。每次專題詢問后都要認真研究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針對專題詢問中提出的突出問題,完善加強和改進工作的具體措施并抓好整改落實,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專題詢問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和示范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受到社會各方面廣泛關注。社會輿論普遍認為,人大監督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大,透明度進一步增強。特別是專題詢問現場報道,向全社會生動展現了人大依法行使監督職權、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的工作情況,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和呼聲,密切了國家機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專題詢問工作還產生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全國各省級人大常委會都陸續開展了專題詢問,很多省級人大常委會在制定監督法實施辦法中,對專題詢問這一監督方式作出了具體規定。一些市、縣級人大常委會也相繼開展了專題詢問。經過各級人大的探索和完善,專題詢問工作逐步常態化、機制化、規范化。
專題詢問要不斷發展完善,與時俱進。今后開展專題詢問要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效果。一是,常委會組成人員要加強調研,提高詢問的質量。常委會組成人員應當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平時注意加強調查研究,積極參與專題詢問,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全面地評價相關工作,抓住主要矛盾和要害問題,提出社會普遍關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力爭代表人民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各專門委員會也要加強事先調研,為常委會組成人員詢問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二是,答問部門要實事求是、謙虛坦誠,提高答問的質量,要用切實改進工作來回應人民的呼聲。參加答問的部門應當是專題詢問議題的責任部門,部門負責人是受國務院委托來回答詢問的,面對的是代表人民群眾行使權力的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要從這個高度來認識答問人的定位,從而負責任、不推諉、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回答問題,真誠坦率、認真深入地探討問題,把問題說透、說實。三是,要深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專題詢問的組織工作,認真總結以往的經驗和不足,從提高專題詢問的實效著眼,從專題詢問的組織方式和程序入手,增強專題詢問現場問答的互動性,使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要加大詢問工作的透明度,擴大專題詢問的社會效應。有關部門要認真對待專題詢問中提出的審議意見,認真研究,切實提出改進措施,將專題詢問的成果轉化為改進工作的實效,切實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
(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三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