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丙宣+沈費偉


“家”里多了“法律顧問”
“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外打拼都不容易。老鄉在外更應該像家人一樣。”“安徽人之家”的工作人員程修海警官用安徽鄉音調解一起安徽籍務工人員之間打架事件。當事人雙方很快握手言和,一起糾紛就這樣迎刃而解。
“人雖然傷了,但這不是你的責任,你不用賠一分錢。”聽到電話那頭的尚東坡律師這么肯定的語氣,聯豐村服裝加工廠的安徽籍小老板李軍松了口氣。一個法律咨詢電話,讓他減少了一筆損失。
據悉,“安徽人之家”的警務站,2014年5月初建成,專門從安徽聘請了民警,還邀請了各行各業的安徽籍志愿者參與,為安徽老鄉提供法律咨詢、矛盾糾紛調解、困難救助和就業幫助等服務。
記者了解到,在錢清,外來人口多于本地人口,其中,安徽籍外來人口目前為26600人,占到外來人口的三分之一。派出所接警當中有近40%的打架糾紛與安徽人有關。為此,早在2013年8月,紹興縣(現柯城區)就與安徽省阜南縣簽訂首個《流動人口雙向服務管理協議書》。錢清鎮作為首批試點工作鄉鎮,邀請來自安徽阜南縣具有一定群眾工作能力的警官常駐錢清工作。在錢清鎮派出所的主導下成立“安徽人之家”,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面向安徽務工者提供他們迫切需要的糾紛調解、法律咨詢和維權服務,幫助廣大安徽籍“新錢清人”更好融入當地環境。
“老鄉有要求,我們有回應。基層民警更接地氣,主動關心老鄉,為老鄉建立一個溫暖的家,像家人一樣的處事方式贏得老鄉的信任。”來自安徽阜南縣的民警王曉天說道。
“作為服務單位的基層派出所,我們除了接警出警,還要求民警一定要走村串戶,到外來人口集中的出租房、工廠里,對錢清安徽籍務工人員摸底排查和深入走訪,主動發現問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錢清派出所所長魏澤宇介紹說。
高效的糾紛調解、便捷的法律咨詢、點滴的愛心善舉……一項充滿正能量的制度創新,使“安徽人之家”備受社會公眾關注。浙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吳興智認為,“安徽人之家”是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的新途徑,它有效整合社會各界服務資源參與社會服務,發揮著民情信息員、矛盾調解員、服務傳遞員的作用,成為協同政府發展社會服務的重要民間力量,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擔當“第三方”的角色
自建立起,“安徽人之家”迅速承擔起“第三方”的角色。
除了調解糾紛、提供法律咨詢,“安徽人之家”還發揮著為安徽籍困難務工者奔走牽線、提供服務的作用。今年8月,“安徽人之家”成立不久,程修海對轄區內生活困難的安徽老鄉進行摸排,了解到了高玉芳一家的情況。高玉芳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平時只能依靠丈夫連新備在工地打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不幸的是,2002年,連新備在工地出了意外,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已不能做重活,如今,他只能打零工來養家糊口。“老鄉應該像家人一樣,有難一起幫,很多好心人得知高玉芳一家的遭遇后,都想伸手幫他們一把。”程修海說,利用“安徽人之家”的平臺牽線搭橋,讓一些困難家庭得到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實實在在為群眾辦點實事。
據悉,最近,“安徽人之家”正在籌備由老鄉募捐成立援助基金,專門用于幫助老鄉解決生活困難。
杭州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的趙光勇博士認為,建立“安徽人之家”,實行政社分開,由社會組織承擔部分微觀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類事務,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由社會組織履行外來人口管理的部分職能,一方面能夠減少政府工作量,降低政府服務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社會自主治理的能力,提高社會的活力。
“安徽人之家”還扮演了緩和政府與民眾沖突的角色。根據記者調查,近年來,政府事權不斷下移,基層派出所的職能急劇增加,晉升空間狹隘,人員流失嚴重,導致基層派出所工作壓力山大。同時,處理外來人口的打架事件,占用了派出所的大部分警力,令派出所民警疲于奔命。任何一個案件處理不當,輕則引起民眾的投訴,重則導致政府與民眾的沖突。“安徽人之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基層派出所的社會治安壓力,緩和了政府與民眾的緊張關系。
據統計,“安徽人之家”成立以來,協助派出所調解50多起矛盾糾紛,提供70多次法律咨詢,開展3次幫扶救助活動,有效地維護了社會治安,改善了基層派出所在群眾中的形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安徽人之家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特殊的溝通渠道。一般外來務工者到務工地,入鄉并不隨俗,未能融入到本地社會之中,不習慣和政府部門打交道,他們仍然生活在由親戚朋友的熟人圈子組成的共同體里,共同體倫理規范仍然支配著外來務工者。‘安徽人之家以家的理念服務外來人口,由安徽籍民警出面化解外來人口的糾紛,比較容易贏得他們的認同。”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領說道。
可見,“安徽人之家”承接政府職能的轉移,充當中間人的角色,無異于在政府與民眾之間建立了緩沖帶,有效彌合了政府與民眾直接接觸導致的摩擦和沖突。
不拘一格整合資源
記者了解到,“安徽人之家”正在探索把服務對象擴展到所有的外來人口。
7月份以來,安徽籍民警程修海就一直深入老鄉所在的出租房、農貿市場、廣場、工廠、企業、餐館,與老鄉面對面溝通,聽取他們對“安徽人之家”的意見,了解老鄉迫切需要解決的孩子上學、技能培訓、防詐騙、消防安全等問題。但是,“安徽人之家”并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通過‘安徽人之家這個平臺,我們打算動員、整合安徽商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各類資源,提供群眾迫切需要的服務。”程修海講道。
“‘安徽人之家通過深入群眾,發現群眾所需求,不拘一格地整合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把社會需求與服務供給銜接起來。”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繼剛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整個8月份,“安徽人之家”的工作臺賬上這樣寫著:5日到7日,向鎮上幾家律師事務所招募律師志愿者,向老鄉免費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3日到15日,與鎮工商所溝通給幾家想開小餐館的老鄉辦理營業執照的事宜;19日到24日,與錢清鎮陽光幼兒園溝通多招收幾個老鄉的孩子;25日到29日,與安徽商會、安徽籍老板商量建個愛心基金會,向困難老鄉提供緊急救助。
趙光勇認為,“安徽人之家”提供服務的核心機制是善意和資源整合。與政府的強制和市場的秩序不同,社會組織擁有的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善意,善意同政府和市場一樣能夠整合各界資源,向社會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律師事務所、鎮工商所、幼兒園、商會、企業等等,它們既有公共部門,也有私人企業,也有社會組織。圍繞一個特定的善意,“安徽人之家”對它們進行了有效整合,把點滴資源化成一個又一個善舉。
當然,跨界整合資源是有條件的。“安徽人之家”最先整合的資源就是在錢清的安徽老鄉的資源。譬如,律師事務所的志愿者律師基本上都是老鄉,陽光幼兒園園長張家普也是安徽人。
“傳統以社區地緣和血緣為特征的社會資本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安徽人之家對傳統社會資本進行了現代性轉化,使得基于地域的社會資本能夠在異地存活,且成為社會服務供給的一種有效機制。”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國芳說道。
家是社會治理的起點
“雖然背井離鄉來到紹興,但在這里我們有一個溫暖的家。”日前,來自安徽阜南縣的劉長濤將一面錦旗送到民警程修海手中,感謝他幫忙調解糾紛。這是錢清派出所警務站“安徽人之家”試運作幾個月來收到的第二面錦旗。
“‘安徽人之家的家味越濃,來找我們的老鄉就越多,整合的資源也就越多,我們的服務做得也就越好。”程修海告訴記者。
家事、國事、天下事,突出強調了家是治國理政的起點。錢清派出所為安徽籍務工者設計一個家,把外來人口當做家人看待。“我們通過深入群眾接地氣,從日常生活和人性中挖掘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起點。”魏澤宇說。
張國芳認為,其實,家是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起點,是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要素。由尊卑有度、親疏有序、各安其分而構成的差序格局,產生傳統社會的基本秩序。
“安徽人之家”推動了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它的擴展和復制必須具備一些現實條件。張領認為,它至少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政府管理部門(譬如派出所)要敢于放權;二是一批有理想、有創造力、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們用企業家精神經營和管理社會,我們稱之為“社會企業家”;三是外來人口達到一定的規模,集中程度高;四是信任,既有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任,也有群眾之間的信任,當然,良性互動產生的“小成功”本身就在增進互動多方之間的信任。
“最關鍵的還是社會企業家,因為他們能夠運用企業家的精神和毅力去抓住機會。”張領說。
“‘安徽人之家的成功實踐表明,我國地方政府積極從自上而下的政府管制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自治之外,在尋找更多的可行的地方社會治理的道路。”趙光勇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