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華
臨海市杜橋鎮水系發達,大小河流百余條,既有貫穿全鎮的百里大河,也有流淌在鄉間的小河流、溝渠。
在杜橋鎮川南片,有一條污水橫流、垃圾成堆、雜草叢生的河道,當地版圖將其標注為“南工業城北河”。可現在,你要是向當地人問起這條“南工業城北河”,不一定有人知道,但一說起“人大河”,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那條經人大監督整治后重生的“黑河”。
其實,像這樣經人大監督獲得新生的河流,在杜橋鎮還有不少。而這,離不開杜橋鎮人大和市鎮人大代表的強力監督。
督出一條“人大河”
杜橋鎮現有市級河道11條、鎮級河道75條,一些旁支小河流、小溝渠更是數不勝數。可正是這樣一個水網密布的鄉鎮,由于近年來制造業發達,尤其是像醫化園區這樣的工業基地,已將整張水網污染得面目全非,當地居民不僅沒法享受身居水鄉的愜意生活,還要天天聞著“黑河”散發出的刺鼻異味。
“南工業城北河有2公里長,流經幾個村,沿河企業數十家。由于治理難度大,再加上離生活區比較遠,所以不受重視,一直沒人治理。”臺州市、臨海市兩級人大代表邵先方說起整治前的情況不堪回首,“你都沒法想象有多臟多臭,天氣稍悶熱些,都不敢靠近河岸,實在無法忍受。”
在邵先方的帶領下,杜橋鎮川南辦事處人大代表小組全體代表認領了這條河,并通過持續監督、集中整治、包干到人,經過多輪清淤、截污之后,南工業城北河終于恢復了原本的生態系統,日漸澄澈,而其“人大河”的美稱也不脛而走,在當地被傳為佳談。
日前,在邵先方的帶領下,筆者來到這條被當地百姓稱之為“人大河”的河流。只見河水清清,不時有幾群小魚游過,泛起漣漪幾許。很難將之與邵先方手機所拍的那條雜草叢生、污水遍布,還冒著泡泡的“黑河”聯系起來。“建立長效機制之后,這里的水會更清。期盼不久的將來,可以來這里劃劃水(游泳)啊!”邵先方欣喜地說。
創出一個“治水監事會”
說起這條“人大河”,還有一項制度不能不說,那就是杜橋鎮自創的“治水監事會”。
今年初,省市人大號召人大代表參與治水,杜橋鎮近200名市鎮人大代表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可他們深知,河道污染整治并非靠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以前村里有一個討海的人,每次都把近海捕撈的海鮮運到溫嶺等地去賣。他就賣一個上午,沒到中午就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因為這海鮮簡直沒法入口,太臭了,被當地百姓逮住要挨打的呀。”臨海市人大代表、杜橋鎮杜街辦事處代表小組組長周崇漲說起這個當地廣為流傳的笑話時,卻怎么也笑不出來,“這水,不治不行啊!”
事實上,在全市上下掀起“五水共治”熱潮之前,周崇漲已多次到百里大河杜街段進行調研。看到那遍布河道的生活垃圾,一根根黑管子里不時流出黑水、紅水、黃水,他痛心不已。為此,他曾單槍匹馬沖到一些污染企業討說法,可最后都收效甚微,他深刻體會到,治污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為使200多名市鎮人大代表能抱團作戰,今年4月,杜橋鎮人大決定以代表小組為單位,建立人大代表“治水監事會”制度。根據要求,轄區內每條河段都設立一名監事長,若干名監事員,其中市級河道由市級人大代表擔任監事長,鎮級河道由鎮級人大代表擔任監事長,逐步建立職責分明的人大代表監督機制。
鎮人大治水監事會一成立,周崇漲身為杜街片人大代表的領頭人,成立了“杜街辦事處人大代表治水監事會”。今年6月,他多次帶著片區內10多名市鎮人大代表,頂著烈日,沿著轄區內的百里大河,現場評判污染情況、嗅聞水體氣味、查找水體污染源,并向沿岸百姓了解情況,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向鎮政府提出建議,在該河段設置橡皮壩進行截流,利用水勢將河里的垃圾、淤泥一遍遍地沖洗,并建立不定期的盤查、暗訪機制。現如今的百里大河,河面清潔,河道寬闊,成為兩岸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人大代表社會影響力大、自身素質高、責任心強,如果能整合他們的力量,監督母親河的治理,其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杜橋鎮人大主席鄭米通笑著說,事實證明,正是這股強大的能量,如今已讓杜橋鎮不少河道獲得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