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拼房”成為教育改革之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態勢,然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據媒體報道,北京有家長花135萬元買個4.4平方米的房子,只為給孩子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便如此,仍一“證”難求。
網民“民報”:從遞條子到拼房子,這是看得見的“進步”,畢竟“市場”的明碼標價,勝過權力的暗箱操作。問題是,窮人難道只能拼“命”?其實,天價的是優質教育資源,“前門拒虎、后門來狼”的背后,仍是資源失衡的痼疾。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化,天價學區房難除。
網民“葉祝頤”:從教育公平與效率的角度講,教育部門應特別注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投入向薄弱學校傾斜。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基于政績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規模投資薄弱學校,所以才形成了薄弱學校門可羅雀、名校人滿為患的教育失衡局面。
網民“戴慶鋒”:要解決學區房的“瘋狂”,還需要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擔當:從教育的公平投入著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扁平化和資源公平共享;從教育政策的公平設計切入,制定和實施更為合理的就學制度;從教育制度的公平實施和維護著手,防止權力腐敗和非法干預。
戶改關鍵在于城鄉利益均化
新華網11月11日報道,河南省日前制訂印發的《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并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這也意味著,該省未來基本公共服務與居住證、居住年限等條件相互掛鉤,居住證持有人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
網民“趙強”:戶口之弊,日益成為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道路上的阻礙,更累積了難以預估的社會風險。結束現行戶口制度歷史使命,取消城鄉身份差別,已是從上至下的基本共識。
網民“張松超”:取消農業戶口的關鍵是不折不扣地實現平權,不管是農業戶口還是非農戶口,這只不過是一種稱呼罷了,最重要的是要讓農民切實享受到相應的權利,否則這樣的戶籍改革是沒有意義的。
網民“樊明”:總的來說,這是向著城鄉一體化來推動,方向是對的。不過,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戶籍所附著的利益如何均等化;二是,進城農民的土地權益如何處置。
“貪腐額度”屢創新高警醒誰
2014年以來,河北省紀檢監察機關加大辦案力度,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截至10月底共立案14808件,涉及縣處級以上干部238人,一批“小官巨腐”案件也被查處。其中,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供水總公司總經理馬超群家中搜出現金上億元,黃金37公斤,房產手續68套,貪腐金額再創新高。
網民“靜無鳴”:官雖不大,但貪腐數額巨大;官職雖小,但影響不小,不僅損害群眾利益,疏遠黨群干群關系,還破壞黨和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網民“唐亦瑭”:貪腐不在于權力大小,而在于權力運行是否公開透明。一名小小科級干部,竟然有著如此巨貪的“能量”,讓人咋舌之余不免感慨“把權力關進籠子”的迫切性。
網民“常昆軍”:懲治“小官巨貪”,一方面要創新監管手段,建立全覆蓋的監督網絡,推進“快速評判”官員的制度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小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黨性教育,對違法犯罪、貪污腐敗者從嚴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