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直是各民族文化多樣性與人類無限創造力的體現。本文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河南民間音樂(嗩吶藝術、板頭曲、信陽民歌、西坪民歌、笙管樂——超化吹歌、鑼鼓藝術——開封盤鼓、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為例。運用文化人類學、藝術學、音樂美學、教育學等視角,分析最具河南民間音樂代表性的七個項目。以期豐富河南民間音樂的理論研究,探尋河南民間音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傳承方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民間音樂 傳承方案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河南民間音樂概況
(一)河南省沁陽市申報的嗩吶藝術
嗩吶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樂器,其發音高亢明亮、特色鮮明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對于嗩吶的介紹曾有這樣的記載:“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沁陽的嗩吶班在當地有著很大的影響,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是民間婚喪儀仗、吹打合奏中的主要樂器。目前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涉及當代民俗、生活藝術等方方面面。沁陽的民間藝術家在融合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一批新的代表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等。
(二)河南省南陽市申報的板頭曲
河南板頭曲歷史悠長,是我國四大曲種之一。板頭曲為中州古曲(河南古稱中州),主要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因其起源于河南曲子的前奏樂曲,故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板頭曲的曲體結構是民族器樂常用的曲式形式,曲體為68板,即盤頭16板,起勢6個8板,煞尾4板。板頭曲分為快板和慢板兩種。快板有板無眼,曲調歡快流暢;慢板一板一眼,曲調大部分哀怨低沉。由于古箏、三弦等樂器的音域寬闊,音色明亮,音韻優美,適宜于表現板頭曲細膩委婉的情緒,大多數板頭曲聽起來曲調優美,節奏明快。河南板頭曲的《高山流水》,在傳承的基礎上,經過曹東扶先生的整理,為旋律“加花”,使之“豐滿”而富有韻味。代表曲目還有《平沙落雁》、《鬧元宵》、《賞秋》等。
(三)河南省信陽市申報的信陽民歌
信陽民歌在歷史的發展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革命時期創作的歌曲一直流傳至今。以五聲音階為調式體系。信陽民歌大致可分為革命歷史情歌、民歌、新民歌、號子、山歌、田歌、水歌、燈歌、叫賣、小調、兒歌、時政歌、儀式歌、敘事歌等十余種之多。它們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信陽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陽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社會實踐,是信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雖經千錘百煉卻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著名的信陽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花轎到門前》、《車水歌》等。
(四)河南省西峽縣申報的西坪民歌
西坪民歌內容豐富、個性獨特,具有獨唱、二人唱、多人唱、齊唱等多種演唱形式,樂器伴奏有無均可。西坪民歌的類型有山歌、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兒歌等,其中勞動歌、愛情歌、生活歌的地方特色濃郁。西坪民歌的生活歌中,對歌形式較多。其中僅對花系列就有《大對花》、《小對花》、《對花》等。
(五)河南省新密市申報的笙管樂——超化吹歌
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超化吹歌大約起源于北朝,是吹奏樂和打擊樂組合的宮廷音樂。以管子為主奏樂器,輔以笙、笛、蕭、韻鼓、大鐃、碰鈴等樂器,堪稱我國古代的交響樂。目前超化吹歌建制由14人組成。超化吹歌的曲牌有30余首,其中以傳令、五六上、清河令、撞倒墻、神童子、爬天橋、觀燈、滿州、小蟲鬧、圓簧、雙疊翠、剪剪花、鳳凰三點頭等演出較多。在演奏過程中以組曲形式任意反復,形成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六)河南省西平縣、郟縣、開封市申報的鑼鼓藝術——開封盤鼓
開封盤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開封市特有的一種民間鼓樂表演藝術。由眾多人組成規模大小不一的鼓隊,鼓隊成員有的擊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擊大镲、馬鑼等銅器,在“令旗”的指揮下,邊演奏著各種復雜的鼓點,一邊列隊行進在節日的街頭、廣場。開封盤鼓氣勢宏大、震撼人心,鼓點激越,復雜多變;表演熱烈、粗獷、豪放,無淪是在音樂性上還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開封盤鼓深受城鄉人民群眾的喜愛、久盛不衰。
(七)河南省開封市申報的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
位于古都開封鬧市中心的大相國寺,該寺不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獨秀傳承至今的梵樂名滿天下。每逢大型慶典,均邀請800人著名樂僧協同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宏,堪稱天下無雙。大相國寺梵樂音色空靜舒緩,主要在六種情形下演奏:一是日常佛事,一般只有唱念詠贊等聲樂曲;二是佛教盛大節日如釋迦牟尼圣誕等;三是為歷代皇帝祝壽獻樂;四是民間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等;五是法會時的演奏;六是做水陸道場時演奏。
二、河南民間音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傳承方案
據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團在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點周邊村鎮所作的調查顯示:雖然在當地有超過90%的年輕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但僅有8%的人選擇會學習或考慮學習當地的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都走到了瓶頸時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特別關注,特別是高校老師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課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前期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題多數是從保護、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的角度入手。當然,部分學者的論文在關于如何開發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章節中,也提到了考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校園活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民教育體系。但基本都是籠統的概述,而不是作為課題研究的中心。由此,本文特別針對河南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構建。初步設計將河南民間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相結合,并盡可能的細化課程設置與授課內容的編排。期望能夠開辟河南民間音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傳承方案。endprint
(一)河南民間音樂以全面文化交流的方式走進大學
筆者認為大學階段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效補充的完備時期,大學生對于知識、對于藝術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整合能力。隨著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增加,在學習與生活中會對所處環境中的人文精神產生好奇與疑惑,音樂中蘊含的美育功能,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感受、體會、理解三個層次的深化,達到個人綜合素質與修為的提升。由此,根據河南民間音樂的特點可以構建一下幾項方案:1.聘請河南民間音樂傳承人走進校園,向學生介紹并講解河南民間音樂的特色。2.開設了河南民間音樂賞析課;河南民間音樂模唱課;河南民間音樂概論課等特色課程(可選修)。3.建立校外河南民間音樂實習基地,聘請河南民間音樂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真正做到“請進來和走出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傳承思路。相信通過這些多維度的文化交流方式,定會對河南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
(二)河南民間音樂以具體授課教學的方式走進大學
結合高校音樂教學體系,將河南民間音樂加入其中。以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學計劃為例,音樂表演學制與學習年限為4年。專業總學時為2282學時,其中聲樂專業主修課為128學時。第一學年第一學期課堂教學16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第三學年第二學期課堂教學分別都是18周、第四學年兩個學期課堂教學均為11周。每一學年的專業課以每周一節課時計算。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分析一般的音樂作品,具備一定的演唱或演奏能力。第三學年和第四學年將繼續加深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具備較好的理解作品能力和專業表演能力。
以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課堂教學為例,在16周的教學中,1至10周向學生由淺及深的教授專業的基礎知識和一般技能。在11周至16周可開設針對河南民間音樂的專項學習。具體授課安排如下:11周為河南民間音樂影音資料欣賞課,12周為河南民間音樂交流課,13周為河南民間音樂藝術特點分析課,14周為河南民間音樂演唱或演奏學習課,15周為河南民間音樂演唱或演奏技能提高課,16周為河南民間音樂演唱或演奏表演課(可以考試方式進行)。
河南民間音樂的教學體系的進行,各高校可以依據自身學校情況,分別以兩種形式展開。1.以集體必修課的方式學習,加強學生對地方民間音樂的了解。2.以個人自主報名的方式學習,組建“實驗興趣班”,提升學生對地方音樂的理解。期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河南民間音樂教學方式,能夠促進河南民間音樂的可持續發展與傳承。避免河南民間音樂隨著歲月的流逝,由于保護力度的不夠及傳承人匱乏等因素,而面臨窘迫的局面或衰亡的境況。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王圻.三才圖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