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林
摘要:雙柏縣位于滇中腹地,東鄰哀牢山脈,西鄰景東與鎮源縣,南鄰金沙江和紅河系分水嶺,北鄰本州楚雄市與祿豐縣。雙柏縣居住著彝族、漢族、回族、苗族、傣族等14個民族,民族文化悠久,但各民族的文化都獨具特色,也正是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雙柏縣豐富多彩的山歌小調。本文主要分析雙柏縣山歌小調的特點與現狀。
關鍵詞:雙柏縣 山歌小調 民族文化
雙柏縣民歌來源于居住在雙柏縣的各個民族,有勞作時演唱的、有節慶時演唱的、有談情說愛時唱的、有祭祀活動時唱的……種類繁多的民歌充分體現了雙柏縣各族人民的性格特點與生活習俗。山歌小調就是眾多民歌中的一種,雙柏縣山歌小調在唱腔、演唱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下面就先分析雙柏縣山歌小調的特點,然后再分析其山歌小調的現狀。
一、雙柏縣山歌小調特點
雙柏縣山歌小調主要源于文化比較發達的鄉鎮,如法裱、大莊等地,這些地區受到漢族文化以及相鄰縣區的影響,山歌小調是其主要的民歌形式。山歌小調的演唱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其種類主要有阿乖佬、仁意調、對口腔、四句長腔、阿力則、阿色調、四弦調、花鼓開場曲等,本文就主要以阿色調和阿乖佬為例展開分析。
(一)阿色調
阿色調曲調優美,婉轉抒情,樂句較長,音域跨度在十四度以上,因為歌曲前后兩句有“阿色,喲色”的幫腔以及長調拖腔所以才被命名為阿色調,“色”在這里有感嘆和吟唱的意思,其歌詞以五言、七言為主。它歷史悠久,傳唱于雙柏縣新街大麥地安龍堡地區,阿色調是彝族最古老的一種曲調,分為古歌和山歌兩種。古歌為彝族創世史詩,以敘事史詩為主,一般在家中、重大節慶或者祭祀活動中演唱;山歌小調以情歌、猜謎、盤問為主,有問有答。阿色調可以是獨唱,如站在山頂上自吟自唱,就像是與天地對話一樣,但最主要的就是在歌場上對唱,同時還需要很多男女幫腔者。阿色調對唱的內容十分廣泛,大多是即興歌詞,是彝族山歌對唱的主要調式之一。阿色調有彝族文字成文調式,善于歌唱的歌手可以在對唱聚會時唱個幾天幾夜,就像是“太陽忘記了關閉天門、月亮忘記了關閉天窗、歌唱者忘記了要睡覺”一樣,也正因為此,在阿色調歌唱場上勝出的歌唱者,往往是非常讓人羨慕的[1]。
(二)阿乖佬
阿乖佬又稱阿乖樂,在楚雄、雙柏、景東、南華、新平交界哀牢山鄂嘉、妥甸、艾尼山一代比較流行。阿乖佬既屬于舞蹈種類也屬于歌唱種類,在哀牢山一帶很廣泛,深受那一帶人民的喜愛。阿乖佬屬于跳唱的山歌小調,就像歌曲中的一句唱詞:小小弦子一塊柴,阿乖佬!飛陡石崖砍下來,仁意佬!衣裳挪爛三五件,阿乖佬!生死不丟這塊柴。仁意佬!從這幾句唱詞中就可以看出,在演唱時歌唱者不僅要唱,還要跳,用身體動作將歌曲的情感和內容呈現出來[2]。
阿乖佬的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此外也會用笛子或是蘆笙伴奏,通常在跳笙的時候,男女對唱、眾男聲對唱或是眾女生對唱,歌唱者圍成圓圈跳笙時歌唱。阿乖佬的曲調旋律大致是相同的,都是由兩個比較簡單的樂句或是六個小節構成,最長不會超出十二個小節,歌唱者反復歌唱即可。歌唱者依照歌詞的意思以及歌唱內容的需要情況,即興演唱,唱詞也能根據需求而改變,曲調上也能適當加入節奏變化,這樣一來就能獲得不同情趣與情感的阿乖佬,而且歌唱者在演唱時能唱出快樂也能唱出悲傷。
因為阿乖佬流行的地區不同,所以唱法也不止一種,如上四里唱法、下四里唱法,而且在節拍上也有四二拍和四三拍的差異,但整體風格是具有相似性的,都是羽調式。不論哪種唱法在歌曲的結尾處都是用“小佬佬”、“阿佬佬”等襯詞,此外也有用“阿蘇則”結尾的。
二、雙柏縣山歌小調現狀
雙柏縣彝族又分為多個支系,如阿車、倮倮、車蘇、山蘇等,各個文系語言不同,但習俗、文化、彝族文字、歷史淵源等都是相同的。其中人口最多的就是阿車,阿車族人民熱愛歌舞,各種民族民間文藝活動很多。倮倮族也有山歌小調,如鄂嘉地區、妥甸鎮等的唱跳山歌小調“阿乖佬”,大莊、法裱等的唱跳山歌小調“阿嗩喳”,類型繁多的跳笙調“合腳笙”等,而雙柏縣的山歌小調因為獨具自己的特色,朗朗上口,讓楚雄州的廣大人民群眾非常喜愛,近年來很多小調的素材被改編成為創作歌曲廣為傳唱!
在這里筆者主要要提到的是近年來通過央視青歌賽讓廣大觀眾認知的比較有代表性的《阿色調》,2010年14屆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上,楚雄本土的阿乖佬彝歌隊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登上原生態組的比賽,演唱了具有雙柏縣具有高難度演唱技巧的小調《阿色調》,歌曲中空靈的意境,自如流暢的高低聲轉換,宛轉悠揚的歌聲征服了評委,獲得了原生態組別的銀獎,也讓全國的觀眾了解到了楚雄彝族地區獨具特色的山歌小調。《阿色調》的演唱特點是真假聲的轉換,還有強大的氣息支撐,而真假聲的轉換要求自然,不能有痕跡,在真假聲轉換的基礎上還要求長句延長,在這里還要提到楚雄州雙柏縣民間藝人方會香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傳承《阿色調》的演唱,唱過三十余首,她的演唱真聲與假聲轉換自如,明亮清澈的嗓音中帶有古老的音色,她演唱的調子在楚雄州獨樹一幟,正是因為她的傳承與發揚,才使更多的的人欣賞到《阿色調》的魅力,才使彝州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挖掘它,讓《阿色調》走出彝州,讓彝州的文化瑰麗讓國人知曉。
三、結語
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居住著彝族、漢族、傣族等多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山歌小調也在繁榮發展,但其主要思想和傳統山歌小調元素是沒變的。以阿色調和阿乖佬為例分析山歌小調的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各族人民的的山歌小調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各族人民樸實、熱愛自然、積極向上的心態。
參考文獻:
[1]何少春.豐富多彩的雙柏民歌[J].云嶺歌聲,2004,(10).
[2]羅桂森.楚雄州彝族民間音樂的特點及分類[J].民族藝術研究,199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