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 王瑛
抗戰時期習仲勛的教育實踐及其教育思想研究
天津師范大學 王瑛
圖:習仲勛晚年
習仲勛在其偉大的革命生涯中,十分的重視黨的教育文化工作。抗戰時期,習仲勛領導“二師”的創建,積極地開展冬學運動,有利的促進了陜甘邊區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于提高根據地人民的生產技能和生活水平,增強根據地人民的民主參政意識,動員人民參加抗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加強對習仲勛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有利于豐富其思想內容,又有利于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的發展。
習仲勛;“二師”;冬學運動;
在革命戰爭時期,習仲勛十分的重視人民的教育問題,在他主政關中時期,就十分的重視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作為陜甘邊區早期的革命領導人,習仲勛在當地擁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鑒于此,毛澤東決定派其把守邊區的南大門,習仲勛受命兩次把守邊區南大門,第二次從1936年10月到1942年7月,習仲勛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大力的執行黨的政策,開展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活動,進行戰時的生產生活活動和政治動員。
(一)“二師”的創建。
在1936年10月到1942年7月這六年間,習仲勛與“二師”結下了不解之緣。鑒于邊區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為了應對當時所面臨的戰爭和經濟、文化建設的需要,培養人才。習仲勛、成仿吾等人成立第二、第三師范學校,習仲勛成為“二師”的首任校長。
1939年9月,陜北公學和魯迅師范先后撤離關中后,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在關中分區和三邊分區分別成立第二、第三師范學校。在籌備學校的過程中,習仲勛結合分區冬學為二師招生,共招生六十九名,按照軍事的建制編為一個大隊,把這些學生編為師范隊和預備隊。習仲勛任校長,劉端棻任副校長。
1940年3月15日,“二師”在馬家堡隆重舉行成立大會。習仲勛和“二師”的其他領導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提出“鞏固學校、保衛關中”的口號。鞏固學校,就是要增強干部之間的團結,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千方百計把學校辦好;保衛關中,即學校要協助黨政軍動員群眾參加發摩擦斗爭。5月中旬,國民黨頑固派加緊了對分區的武裝摩擦,二師的安全受到了威脅。習仲勛就對劉端棻說:“頑軍要進攻分區,逼迫我們推到山里去。二師在三甲原不安全,可以遷到新寧縣去。再不行,還可以到南梁老家去。”他還特別的囑咐說:“今天二師的任務是保障學校一百多名師生的安全,還要準備接收分區被頑軍侵占區小學教師,擔負保存干部的任務。學校要學會在反摩擦斗爭中辦學。”[3]11月下旬,形勢趨于緊張,習仲勛以關中分區常委會的名義指示二師,學校要加強集中領導,組織要簡單靈便,實行半軍事化,學校黨組織要保證教學計劃的完成,黨員要起核心作用,去鞏固學生情緒。[2]指示下達不久,頑軍進犯邊區。二師又從原上的后掌村迅速轉移到東山溝的馬蘭川悟空洞。第二年10月,由于分區黨政軍機關要遷往馬欄,習仲勛建議二師搬遷到馬欄鎮以西八里地的黑牛窩。1943年初,由于關中警備區司令部調換,遷到馬欄鎮。
“二師”的是在革命的炮火中建立的,面對著戰爭的艱苦環境,在習仲勛的領導下,依然辦的有聲有色。學校要適合戰爭的環境,還要保持學校自身的校風。他們提出了“白手起家、艱苦辦學”的方針。每每遷移到一個地方,師生自己動手,打窯洞,建校園,解決衣、食、住、行、教等問題。沒有教室就利用牛窯或露天上課;沒有教材,教師自己編寫;為了節省政治賬和燈油,采取晚上上音樂課,改書面試卷為課堂問答、沙盤練字、演算;沒教材,老師自編自選;沒有黑板,借用群眾的門板;坐的是轉頭石塊,膝蓋當課桌,自己打柴燒火,開荒種糧種菜,白天上課,晚上放哨,還搞軍事訓練和演習的等,總之,就是要建立符合實際和自身特點的教學秩序。
(二)習仲勛關于“二師”的教育思想。
第一,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愛國主義的觀念。習仲勛兼任二師校長兩年多,很大的精力進行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確的規定了自身的辦學宗旨就是“培養地方文教干部”。習仲勛后來回憶也談到:“二師的教學方針,一開始就確定以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有民族觀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戰建國的才能的青年為宗旨。一切以邊區實際出發,培養邊區急需的人才。”[3]
第二,主張勞動與教育相互結合,培養學生的意志。二師在辦學過程中困難重重,為了克服生活困難,習仲勛還特別的囑咐二師的領導同志說:“學校要依靠群眾,依靠地方黨支部和鄉政權,要和駐地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這是學校安全的重要保證。”[3]為了解決學校在生產勞動中的工具問題,習仲勛提出學校與群眾變工互助,即學校派學生給群眾鋤一天地,群眾給學校犁一天地,這樣既解決了學校的困難,鍛煉了學生,又密切了群眾之間的聯系。
第三,獨立自主的辦學,關心學生生活。二師前后六次搬遷,迫于戰爭的環境,要建立符合戰爭環境和自身實際情況的教學秩序。1941年,全校九十多名學生患傷寒,習仲勛得知情況后,立即請來雷莊村的老中醫張質平為師生看病,他還把自己保存的兩支針劑送到學校,用于危重病號,后來病員們恢復了健康。
在習仲勛的領導下,二師的全體師生們克服了重重的困難,譜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陜甘寧邊區地處西北大漠邊緣,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文化落后。據統計,邊區開辟以前,學校稀少,知識分子若鳳毛麟角。如鹽池縣每100人中有1人識字,華池等縣則每200人僅有1人識字,平均“全邊區識字的人僅占全人數的百分之一”。[5]文盲的大量存在,對動員廣大農民投身抗戰,更好地宣傳黨的政策、法令, 鞏固民主政權十分不利。所以,中國共產黨對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狀況十分重視,1937年9月成立陜甘寧邊區,10月22日邊區政府舉行主席團會議,即決定大辦冬學,掃除文盲。
1942年7月,習仲勛奉調出任西北黨校校長,離開了關中,前往綏德。為了解決全區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習仲勛大力提倡因地制宜,大辦冬學。冬學就是在冬季農閑時間為廣大民眾實施的一種補習教育形式。在習仲勛主政綏德時期,該地區的冬學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也存在著片面的強調數量而忽視了質量,以強迫、命令、攤派、固定、抄花名冊、捎口信等方式代替宣傳解釋,導致有些冬學只有數字之名而無冬學之實。
針對這些問題,習仲勛結合綏德的實際提出文化教育事業要為全區五十二萬人民群眾服務。地區召開全區文教會議,根據邊區確定的教育方針和綏德的教育現狀,進一步提出按照教育與勞動結合、教育與社會結合、教育與政府結合、教育與家庭結合的辦學方向進行改革。這一創舉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他說:“教育上的問題不少,怎樣解決,綏德現在提出了幾個結合,是不錯的,這是個方向問題。現在教育就要改革,怎樣改革?現在主要是要和政治結合,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小學、民辦小學、冬學、識字組等多種形式來辦學。我國古代孔夫子辦學就是從小學到大學一起抓的。”[2]僅1943年,全區辦起冬學905所,參加學習的人數達70715人。其中322個鄉辦起冬學644所;50個區,每區平均一所,使冬學成為普及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的陣地。[2]
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報》以《綏德國民教育大革新》為題,全面報道和推廣綏德教育工作的經驗。5月初,習仲勛召集地區領導開會,專題研究教育工作,確定當前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既要重視長遠,又要注意當前。重視倫理教育、學校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藝術的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接班人。重視群眾的辦學力量,開展民辦互助。重視社會教育和成人教育,宣傳時事政治,提倡消滅文盲和推行新文字運動。
1944年11月23日,習仲勛對于開展冬學運動寫了《開展冬學運動應掌握的方針》,文中指出冬學運動要堅決貫徹“民辦公助”的方針。必須經過群眾,把群眾自覺自愿的積極性發動起來,才能把冬學辦好。其次,冬學運動必須和群眾的冬季生產相結合。人民需要文化是事實,然而發展文化必須和發展生產相輔前進。再次,不能抄襲一套舊的教學方法,必須學用一致。群眾做什么,我們就教什么,提高群眾的學習情緒,鞏固學習信心。然后,冬學運動要和冬學訓練、鬧秧歌、醫藥、衛生等,取得有機聯系。這樣使得冬學更有內容。在開展冬學運動中,注意團結農村中參加冬學運動的一部分積極分子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在開展冬學運動中必須普遍的建立若干個重點,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必須把計劃放在群眾力量、群眾覺悟的基礎上,而不是單純地憑借于我們自己主觀上的臆想。[1]這一經驗的總結,對于開展冬學運動和邊區的教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習仲勛提出對于冬學運動的意見,對于改善黨對冬學運動的領導,提高冬學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在冬學中實行民辦的方針,波浪式前進,有重點的推行,由點及面,可以擴大冬學的范圍,這樣可以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使得他們參與到冬學中來;其次,注意內容的多樣性,把多種形式的文化和藝術結合在一起,可以豐富學習的內容,也不會讓民眾感覺到枯燥;再次,要注意抓典型,交換經驗,不能所有的地方搞的都是一樣,千篇一律,“一刀切”,要堅持冬學的普遍性和地區特殊性之間關系;最后,就是要在生產的基礎上學習,在提高廣大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上辦冬學,人民只有在不餓著肚子的情況下才能很好的參與到冬學中去。冬學運動的開展,能夠很好的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使廣大學員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理論,有利于促成抗戰的緊急動員工作,有力配合了邊區各項工作的開展,邊區與地方青救會、婦聯、自衛軍等社會團體的負責人都參加了各級的冬學委員會, 在動員學生入學的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解放婦女、普及衛生知識, 對當地的風俗、社會風氣的轉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文化水平。
不管是“二師”的創建,還是習仲勛在主政綏德地區時開展的冬學運動,他很好的結合當時革命的斗爭形勢,開展教育。針對教育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解決。教育是社會大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當時險惡的戰爭環境,但是,即便困難重重,他也不畏艱難將教育強力的推行下去。他十分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發對教育“一刀切”,主張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時,也要注重生產力的發展,要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要在人民不餓著肚皮的情況下發展教育事業。注重加強和培養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水平,有利的促進了抗戰的發展。
[1]《習仲勛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
[2]賈巨川:《習仲勛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3]張振西、任志成、閆凌:《陜甘寧邊區第二師范》[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
[5]《為掃除三萬文盲而斗爭》,《新中華報》,1939年4月19日。
D231
:A
:1671-864X(2015)01-0107-02
王瑛(1988—),女,漢,山西晉中人,天津師范大學,2012級中共黨史在讀,黨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