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宋浩源
少數民族海洋文化初探
——以京族為例
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 宋浩源

京族是我國五十六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我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近兩萬公里。北侖河口這一帶便是京族世代休養生息的區域。這樣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京族悠久的海洋文化。他們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沿海位置,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文旨在通過對京族傳統文化中體現的海洋文化進行分析和歸納,以利于發掘京族海洋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京族;海洋;文化;傳承
作為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的京族,是我國唯一以海洋漁業為主的少數民族。京族主要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鎮管轄下的澫尾、巫頭和山心三個行政村,人們習慣稱這三個村為“京族三島”。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我國大陸海岸線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近兩萬公里。北侖河口這一帶便是京族世代休養生息的區域。這樣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京族悠久的海洋文化。他們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沿海位置,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文旨在通過對京族傳統文化中體現的海洋文化進行分析和歸納,以利于發掘京族海洋文化,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的京族來源于越南,與越南主體民族京族同源。據京族民間傳說,大約四百多年前,京族的祖先在越南涂山(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海防市一帶)、宜安海面捕魚,追蹤魚群來到今天京族三島附近的海面,發現這里天然的深水區與魚群聚集地,面對如此四季如春有無人居住的海島,于是就在此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據京族文化人士蘇維芳搜集、整理、翻譯的《京族史歌》中的《澫尾京族簡史》里有“先祖籍貫是涂山,年號洪順三年間,先祖漂流島福安”的記載。“洪順”是越南16世紀中葉后黎封建王朝的年號,洪順三年即1511年,相當于明朝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正是越南戰亂時期,伺候一直到1945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立這之間的四百多年間,越南不斷受法、日等國的侵略,還一度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人民一直飽受戰爭的痛苦,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傳說中追趕魚群來到“三島”附近,發現這里有不錯的漁場,又無人居住時,遷來此地定居便成為順利成章之事。關于各居住點的京族具體何時從越南何地遷來,學術界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但有一點已經達成共識,即京族先祖最早定居在澫尾、巫頭、山心三島,然后以三島為中心,向潭吉、紅坎、恒望、江平、竹山等地擴展。無論是漂洋過海還是披荊斬棘都彰顯京族先輩開拓疆土的獨特氣質,而這個氣質就是京族獨特海洋文化的體現之一。
京族人民所傳承的民間文學,一方面表現出中華民族一員所體現出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審美崇尚;另一方面,京族文學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2京族文學靠口口相傳,是對京族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記錄和體現。表達了京族群眾對海洋的崇敬和敬仰,在勞作中歌頌著本民族對于真善美的向往,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包括有傳說、故事、諺語等。有些文學作品還展現出一幅海洋的背景圖,是京族群眾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例如京族群眾喜歡談到《白龍鎮海大王》的故事,傳說中的京族三島一帶原是汪洋大海,在白龍嶺一帶海域有一條蜈蚣精,過往船只必須提供一個活人作犧牲。有一天,一位老船客(也有說法是一位神仙)乘船經過這個海域,船主欲獻這位船客給蜈蚣精,好順利過渡。正當蜈蚣精張開大嘴等待老船客入口時,老船客拿出一個燒得滾燙的大南瓜(也有說法是鐵制大南瓜)扔進蜈蚣精口中,蜈蚣精被活活燙死,蜈蚣精死后碎成三段,在海中化成為三個小島。即現在的巫頭、山心、澫尾。而那位老船客就是如今京族群眾敬仰的神靈——鎮海大王。這一民間故事的敘述,故事場景依舊離不開京族賴以生存的海洋,體現出京族海洋文化的崇尚自由、正義、冒險的特點。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有近500年的歷史,其主要內容是祭祀神靈、團聚村民、互動娛樂。整個節日儀式將京族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匯一身,與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這是京族人民世代打交道的海洋息息相關。
“哈”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歌”的意思,一個是“吃”的意思,“唱哈”即“唱歌”。哈節全程下來需要一周時間,儀式的順序按照迎神、祭神、唱哈、入席鄉飲到送神的祭祀儀式。哈節的源頭與鎮海大王的傳說相關,口頭相傳,傳說中蜈蚣精的可能是漁民們在海上碰到的惡魚和風暴的化身,鎮海大王的出現更是京族人民心中希望征服自然災害的化身,祈神禳災,進而成為信仰安撫人心,繼續面對明天的生活。京族祖先以海為生,不得不面對驚濤駭浪,對海的敬畏可見一斑,也體現海洋對其文化影響之深遠。
京族沒有全民族統一的宗教信仰,群眾信仰多神,這些神靈大多來源于自然宗教、道家和佛教。此外,也受到當地漢族人和日常行為習慣的影響形成了京族特色。仔細劃分,分為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村神崇拜。(一)祖先崇拜。京族把自己的祖先被稱為“祖公”,他們認為“祖公”能保佑他們的子孫后代。祖公可以有多位,可與鎮海大王一樣被供奉在哈亭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逢年過節或者家里有紅白喜事,京族人都要燒香祭拜祖公。在京族家廳堂的正面墻壁上都設有神臺,以供列祖列宗的靈位。(二)自然崇拜。京族人還崇拜自然神。例如東水口大王、西水口大王、鎮海大王等神靈。從神靈名字如“水口”、“鎮海”等可看出,京族人民間信仰的保護神大多與長期作業的海洋上相關。希望神靈能保佑全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三)村神崇拜。高山大王,也有稱高山神,掌管山林之神。每逢哈節猜到廟里把他接到哈亭里祭祀。廣大大王和英靈大王是京族的村寨保護神,據說是京族當初從越南遷徙至京族三島時帶過來供奉的。
民間的神靈崇拜,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權的高低大小,而在乎神靈自身對民俗生活的參與程度。對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民間只承認其存在,卻不做祭祀,而對保佑漁民出海平安的鎮海大王以及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卻倍加崇奉。
2006年,京族哈節已經被國務院列為廣西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隨后獨弦琴藝術等京族民俗文化項目相繼入選自治區級和市級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缺乏的不僅僅是京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更多的是對京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并進行推廣的意識。21世紀,京族傳統文化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未來的傳承任重道遠。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至8 頁。
[2]京族簡史編寫組:《京族簡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頁。
[3] 金開誠:《京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6頁。
[4]藍武芳:《海洋文化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族哈節的調查報告》,《民間 文化論壇》,2006年03期,第98頁。
[5]金開誠:《京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96頁。
P7;C955
:A
:1671-864X(2015)01-0019-02
宋浩源(1988—)男,壯族,廣西防城港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