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爸爸(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任二林 劉璇
心理干預技術對青少年親子溝通方面的改善作用
海馬爸爸(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任二林 劉璇
本文通過采用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和親子依戀問卷對12名青少年進行前測,再通過12天包容陪伴的心理干預活動進行后測查看干預效果的方法,來探討心理干預技術在改善親子溝通方面的應用效果,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心理干預技術對于親子溝通問題有顯著改善效果。
青少年;心理干預;親子溝通
隨著青少年網癮,逃學,離家出走等社會性問題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也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家庭中的親子溝通。但是父母“急病亂投醫”,不良機構建立“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體罰、毆打等極端手段向家長交“成績單”,并未真正關注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這樣的做法不僅是不人道的,甚至會加重親子溝通障礙。研究表明,國內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psycological intervention)主要是通過健康教育課程,體育鍛煉,心理咨詢,團體咨詢為主[1]。通過對以往心理干預過程分析,主要是通過被動的咨詢干預和主動的團體干預,發現其干預的及時性并不高,也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干預的效果。本研究以包容陪伴為宗旨,以不打不罵不侮辱為基本,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對出現適應性問題和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實施及時的心理干預。
親子溝通(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觀點、思想、情感和態度,以達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為目的的一種雙向互動狀態或結果,它是一個至少包括兩個人的心理現象,在人際交往中產生,建立在彼此互動的基礎上,故僅考慮乙方不利于揭示溝通的本質特征[2]。通過對以往研究的分析,發現較多的研究是以調查為主而忽視了如何實際的建立良好親子溝通關系的重要性,并且主要是以對青少年的心理干預而忽視了對父母的心理干預,從而降低了改善效果。現如今在學業方面家長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更是激化了親子溝通障礙,所以正確引導親子間進行學業溝通也成了重中之重。已有研究者表明,良好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學習倦怠程度有相關關系[3]。從Bowlby的親子依戀理論中我們得知親子安全型依戀與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有密切關系[4],本研究應用了親子依戀量表和學習倦怠量表,從兩個方面考慮心理干預對親子溝通的改善效果。
(一)被試。
采用方便抽樣,選取的被試對象來自東北,河北,內蒙古,天津等地的初高中學生,均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通過家長報名參與并經過訪談法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被試參與到此次研究,對被試采用單盲法控制社會評價等額外變量。(女5人,男7人)。在心理干預之前、之后均用兩種量表對學生施測。
(二)測量工具。
青少年學習倦怠量表,共16個項目。包括身心耗竭、學業疏離和低成就感三個維度,其結構具有跨階段(小學到高中)一致性。分數越高,倦怠程度越高。
親子依戀問卷,采用于海琴在碩士畢業論文《前青春期兒童親子依戀的發展及其與同伴關交往的關系研究》修訂的Attachment Security Scale(Kerns,1996),共有15個項目,兒童自評量表,分數越高,說明依戀安全水平越高.
(三)心理干預程序。
心理干預方案采用集體活動和包容陪伴的方式進行,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帶領在活動基地及周邊進行。集體活動包括意志、集體榮譽感、釋放壓力和人生、學習規劃等方面的培養。包容陪伴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由同一位老師對出現情緒波動的被試做出及時干預,隨時隨地的進行更具時效的心理干預。
根據預定方案,將本次研究安排12天進行完成。具體安排見表一
表一 12天活動內容及意義
(四)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并對結果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
表二 心理干預前后學習倦怠及親子依戀差異檢驗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表二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前后學習倦怠和親自依戀得分均有顯著差異,心理干預可以改善青少年親子溝通方面的問題。
綜合以上結果看來,包容陪伴式的心理干預激發了青少年的學習熱情,也增進了親子關系。通過間接的測量我們得出結果,心理干預對親子溝通的改善效果顯著。
青少年這一時期正是處在身體和心理發展不平衡的時期,他們有獨立,尊重和信任等心理需要。包容陪伴的方式滿足了青少年所需要尊重和信任感,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給予青少年自由成長的空間。當今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就要求我們更多的注重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如何釋放青少年從學校和家庭中積攢的繁重壓力,以更加飽滿的狀態和清晰的目標迎接學習生活和家庭生活,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面。
[1]吳曉偉,等.近十年中國大學生心理干預研究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20):74-76.
[2]楊曉莉,等.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特點研究 [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1:49-54.
[3]秦佳,等.高中學生親子溝通與學習倦怠的特點及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2009.
[4]趙冬艷.北京城區高中生親子溝通、親子依戀與青少年的性行為和性態度的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06.
R395
:A
:1671-864X(2015)01-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