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財政局
創新財政監督方式 提升財政監管水平
———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例
●山東省臨沂市財政局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財政局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探索創新,協調指導縣區財政局在全國率先分片設立縣區財政局駐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把財政監督觸角向基層末端延伸,財政監督關口前移,財政監督重心下移,全面推動財政監管走向常態化、規范化、法制化,實現了財政資金全覆蓋、無縫隙監管,有效提升了財政監管水平,極大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針對各級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出臺、涉農資金項目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財政監管任務越來越重的實際,臨沂市財政局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從2011年5月開始,按照“先行先試、分步實施”的原則,先后在蘭陵縣、河東區開展了縣區財政局駐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工作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逐步推開。截至2012年11月,各縣區都成立了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全市12個縣區共成立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44個,調整充實人員198名,為做好全市財政監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是縣區財政局內設機構,其編制、人員、經費歸縣區財政局管理,具體業務受縣區財政監督機構的指導,主要職責是負責轄區內各級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鄉鎮及以下的各種財政性資金的監督檢查,重點是支農惠農和民生資金的監督檢查,并對轄區內各財政收支單位、所屬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和其它收入管理情況進行監督。在分片設置上統籌考慮,選擇在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基礎好的中心鎮設立,就近監管3-5個鄉鎮。新錄用人員都通過考聘上崗,多數來自鄉鎮財政所和縣區直機關,平均年齡36歲,中級以上職稱占55%,大學以上學歷占93%。
設立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一方面解決了鄉鎮財政監督“缺位”問題。設立縣區財政局駐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打通了鄉鎮一級財政監督的通道,延伸了財政監督的觸角,壯大了財政監督的力量,改變了以往“鞭長莫及、力不從心”的狀況。特別是對分屬財政、民政、水利、教育、計生等多個部門的鄉鎮資金實現了扎口監管,解決了多年來鄉鎮財政不能解決的問題,實現了對鄉鎮各項財政性資金的日常化、常態化、持續化監督。另一方面,提高了財政資金監管水平。設立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建立預算監管執行平臺,對各類財政性資金和財政財務事項實施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監督,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督促整改,將違規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構筑起“全過程、無縫隙”的監管格局,提高了財政資金監管水平。據統計,僅沂南縣在2013年通過集體稽核就理順規范賬務830余處,歸還原資金渠道1600余萬元,詢證核實往來款項9900余萬元,清理化解2800萬元,有效地遏制了鄉鎮財政存在的公款挪用、私存、私借、債權債務不清、“打白條”等問題的發生。
2012年,臨沂市財政局借助財政綜合業務平臺開發了網絡版會計核算軟件,在保證預算單位資金使用權、財務管理權和會計核算權“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市直所有預算單位全部納入系統進行網絡會計核算。在此基礎上,財政部門創建了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利用網絡集中預算單位的會計信息和數據,建立了一個“會計數據大集中”的財務核算公共平臺。財政部門通過該系統實時得到業務數據和信息,實現對業務開展情況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風險隱患或可疑點,為開展現場監督檢查提供線索幫助。截至目前,市直266家預算單位、15個縣區1400多家預算單位全部納入平臺管理,3個縣區延伸到鄉鎮一級,年底將覆蓋到所有鄉鎮。通過打造預算執行動態監管平臺,一是達到了“一個統一”。即按照《會計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要求,統一建立了行政和事業兩套會計科目體系。二是做好了“兩個結合”。即國庫支付系統和預算單位會計核算的有機結合,會計核算和財政資金管理的有機結合。預算單位自動提取國庫支付系統的相關信息,并進行自動記賬,全面統一預算單位會計核算;預算單位通過網上統一規范核算,基本實現了財政總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銜接,既滿足了預算單位進行核算等方面的需求,又滿足了財政部門進行匯總分析、查詢、監督管理的需要。三是完善了“三項職能”。即對預算單位會計核算的查詢管理職能和會計數據的匯總分析職能以及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分析監管職能。可以查詢所有預算單位的記賬憑證、賬簿和報表。四是實現“四個全覆蓋”。即核算科目的全覆蓋、預算單位賬務監管的全覆蓋、財政資金支付監管的全覆蓋以及市、縣和鄉鎮三級財政對財政資金監管的全覆蓋。
網絡版會計核算和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實施以來,成效顯著,既規范了單位財務管理、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又加強了財政資金管理、促進了科技防腐、提高了監督工作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了真實準確的數據,提升了政府經濟管理能力。
辦事處成立后,市、縣、鄉鎮三級財政聯動,圍繞落實民生政策、發揮資金最大效益、保護百姓合法利益等諸多方面,進行認真研究,積極探索,扎實有效開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發揮優勢,就近檢查,有的放矢
一是發揮貼近監督優勢,練就監督“順風耳”。充分發揮基層監督人員常年工作在鄉鎮,熟悉鎮情、村情、民情的特點,緊盯“苗頭性”問題,對財政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事前介入、事中事后全過程有效監督。2013年以來,蘭陵縣財政監督辦事處深入農村,掌握線索,共查處種糧大戶虛報面積近500畝;查實能繁母豬補貼鄉鎮滯留資金300余萬元;受理財政資金信訪案件5件,移交司法機關立案查處3件;核減庫區移民補助人數700多人;查實挪用農村互助資金協會財政配套資金近100萬元,確保了惠民政策的落實。二是堅持監督與服務并重,當好財政政策“宣傳員”。在做好監督檢查的同時,積極宣傳財政支農惠農政策,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監督,保障財政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二)上下聯動,交叉互查,增強實效
市級監督機構發揮“總牽頭、總抓手、總調度”的作用,協調指導開展全市監督檢查工作。一是制訂計劃,指導工作。每年年初市局監督辦牽頭制定全市監督檢查計劃,不定期進行檢查、督促,指導縣區開展工作;縣區監督機構發揮承上啟下作用,對上完成市局工作部署,扎實開展財政監督檢查,對下加強對鄉鎮辦事處的工作指導,及時總結做法、推廣經驗、提高監督水平;鄉鎮監督辦事處發揮貼近一線、掌握第一手情況的優勢,扎實開展轄區內各項財政資金的監督檢查,確保資金規范使用、高效運行。二是交叉互查、市級巡視。為增強監督實效,市里定期抽調鄉鎮監督辦事處人員實行交叉檢查,縣區各監督辦事處之間協調配合、互查互促,放開手腳、查深查透,然后由市財政監督部門對互查情況進行巡視。開展跨縣區的檢查,有效地避開監督中“人情面子”問題,減少了人為干擾因素,還達到了“互相學習、實戰練兵”的目的;對檢查出的問題,由市財政局統一處理,杜絕了避重就輕、以繳代罰、以罰代刑、變相降低處罰標準與門檻等問題。沂水縣2014年組織本縣各監督辦事處交叉互查,對21所學校進行了檢查,共發現違規金額793.2萬元,下達處罰決定書21份,處罰金額227.2萬元。
(三)協作配合,資源共享,形成合力
積極借助各方力量,形成財政監管的工作合力。財政監督檢查和問題整改查處工作涉及多個方面,需要有關方面和部門協調配合。工作中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群眾信訪舉報問題和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聯合有關部門開展聯合檢查、調查工作,形成財政監管的合力。一是與業務管理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充分溝通交流,了解掌握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重點地開展監督檢查。二是積極探索與審計、物價、稅務、公檢法司等部門的協調配合的有效途徑,不斷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外部監管合作機制。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聯合紀檢監察、人社、審計、物價、發改、農業等部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2013年、2014年度部門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肅財經紀律和“小金庫”專項治理以及涉農資金專項檢查活動,其中,八項規定檢查共組織檢查人員400余人次,其中抽調財政監督人員320余人次、相關部門人員80余人次,組成了50多個檢查組,累計發現違規違紀單位戶數540多戶,違規問題金額2.14億元;涉農檢查并組織人員600余人,其中鄉鎮監督辦事處500余人、其他部門100余人,成立了20個專項檢查組和專項督導組。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限期整改、跟蹤落實,有效規范了單位財務行為和資金使用,維護了財經秩序。

(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精典涌現
財政監督工作的宗旨就是圍繞財政中心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各縣區辦事處圍繞這一宗旨在做好日常監督檢查的同時,大膽嘗試,不斷創新財政監督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沂南縣推行鄉鎮財政集體稽核制度,著力打造財政監督與財政管理的“雙贏”格局。主要內容是:一是集體稽核由監督辦事處和鄉鎮政府負責同志全程現場監督,鄉鎮財政所人員、鄉鎮直部門財務主管會計、現金出納會計等參加,相互監督把關。二是所有財政性資金及財政經管的賬務統一集中展放,實行輪流交叉審查賬務,對發現的問題逐筆記錄,集體討論認定,主管會計限期整改。三是采取月稽核、季稽核和不定期稽核的方式,稽核過程分為3個階段共17項工作流程,實現了過程“雙監督”、業務“全覆蓋”、程序“無縫隙”。蘭陵縣建立起“三位一體”外部監管合作機制。鄉鎮財政監督辦事處與縣紀委監察局派駐農村工作室、縣人民檢察院派駐鄉鎮檢察室實行聯合辦公,既節約了行政成本,又整合了監督力量,實現了資源共享。2014年聯合開展了鄉鎮衛生院財務檢查、單位“小金庫”專項治理等活動,累計追繳違規資金160.7萬元,罰款90萬元,刑事拘留7人,有力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臨沭縣監督辦事處建立每季度財務檢查制度,對鄉鎮所有政府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進行定期監督、定期反饋。并利用檢查間隙主動參與縣財政局業務科室工作,既提高了業務實戰能力又解決了辦事處忙閑不等、業務科室人手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