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璐璐,范福玲,劉少鵬
PDCA循環法又稱戴明環,由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Deming)首先提出,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其管理過程包括計劃階段(plan)、執行階段(do)、檢查階段(check)、處理階段(action)[1,2]。《內科護理學》是護理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臨床護理學中的一門核心學科[3]。其涉及疾病的范圍廣、內容豐富、發病機制復雜,既是臨床各科護理學的基礎,又與他們存在密切聯系。許多護理教育者將PDCA循環法運用到社區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教學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4]。本研究旨在將PDCA質量管理理論應用于《內科護理學》的課堂教學中,探討其對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促進作用。
1.1 研究對象 應用抽簽法在我校2012級高中起點三年制護理專科6個班中隨機選取兩個班,共322名學生,全部為女生,年齡18歲~24歲。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160人和對照組162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試驗組采用PDCA循環教學方法。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一年級期末總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學年的《內科護理學》的授課內容、教學環境、教師隊伍、教材等都相同。
1.2 教學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教學法,即教師備課、授課、考試三段式管理,以講授法為主。試驗組應用PDCA循環教學法。具體如下:
1.2.1 制訂教學計劃 計劃階段主要是評估和分析學生情況和教學現狀,找出存在的質量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并擬定對策和措施。為此,主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準備:①學情分析。通過對一年級授課教師及帶班輔導員的訪談,了解本班學生的班風、學風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情況,以便在《內科護理學》的教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②確定授課內容的重難點和授課方法。教師上課前要根據課程標準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結合學情分析結果,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教研室組織集體備課,討論、修改教案和課件,推敲每一章節重難點的講授方法,力求做到化繁為簡、化零為整。
1.2.2 實施階段 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疾病案例,結合講授、觀看視頻和多媒體課件等方法進行教學;對于重點難點內容,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中的歷年真題,巧妙設置各類疑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邊學邊練,增加其對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強化護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能力;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護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留后遺癥,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練在課堂、用在課堂。課后讓護生復習相關內容,并對下次課的內容加以預習,出現問題及時加以指導。
1.2.3 檢查階段 發現在教學實施階段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檢查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課前提問。每次上課前用5min時間對上次課所學重難點內容進行隨機提問,了解學生課后復習情況。②課后提問。每次下課前5min,再次強調本次課的重難點,同時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選取其中的歷年真題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考核。③階段性考核。教學過程中每一系統疾病學完后考核1次,記錄平時成績,每學期課程結束時進行綜合性考核,其中期末成績占70%,平時考試占30%。
1.2.4 處理階段 定期舉行學生座談會,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等進行評價,正確的加以肯定,將出現的問題反饋給各位老師進行處理,同時進行教學效果總結,把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當作推動下一次PDCA循環的動力和依據,做到一環連一環,永不停止,從而不斷提高《內科護理學》教學質量。
1.3 效果評價 采用藏渝梨等[5]研制的“醫學及其相關專業大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ALS)量表”評價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該量表包括學習驅動力、學習目標、深入學習、控制學習和扎實學習5個層面,其內在一致性信度系數(Cronbach’sα)分別為0.70,0.77,0.70,0.78,0.67,總體Cronbach’sα為0.89,共21題,每題1分~5分,總分21分~105分。學期末采用不記名法,應用該量表對兩組學生進行學習積極主動性測試,量表填寫時間為10min,由學生自行完成填寫,教師不做任何與問卷問題相關的有引導性的說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生平時各系統成績及期末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平時各系統成績及期末成績比較(±s) 分

表1 兩組護生平時各系統成績及期末成績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 呼吸系統 循環系統 消化系統 血液和內分泌系統 風濕和神經系統 期末成績試驗組 160 88.16±8.53 86.59±7.89 90.86±9.26 91.45±9.52 90.36±10.27 88.89±6.85對照組 162 79.85±8.37 76.47±8.42 83.28±6.35 85.73±10.67 84.57±5.69 76.97±9.64 t值 2.875 2.787 3.256 2.994 3.103 6.350 P 0.004 0.004 0.003 0.004 0.003 0.001
2.2 兩組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結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ALS測評結果比較(±s) 分

表2 兩組護生ALS測評結果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 學習驅動力 學習目標 深入學習 控制學習 扎實學習 總分試驗組 160 22.85±3.57 15.50±3.61 17.65±2.52 18.52±3.45 16.96±2.75 91.48±5.49對照組 162 17.86±2.21 11.85±2.87 13.85±2.65 14.02±3.17 12.95±3.87 70.53±6.78 t值 6.585 5.859 5.415 5.009 5.654 10.578 P 0.000 0.003 0.004 0.006 0.002 0.000
3.1 PDCA循環法進一步明確了教學目標,顯著提高了護生的學習成績 本研究將PDCA循環法應用于《內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從計劃、實施、檢查到處理每一階段都緊緊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牢牢圍繞課程標準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各階段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并把本循環總結的主要問題納入下一輪循環解決,從而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如教師在每次課后都要及時總結,對學習中常出現的錯誤,在教學時要進行重點預防,開展創新教學活動,做好循環的執行者。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巧設各種疑問,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課堂參與意識,強化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氛圍,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使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本研究試驗組護生平時各系統考試成績及期末成績都明顯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對照組。這與趙麗紅等[6]在基礎護理學中的研究結果一致。
3.2 PDCA循環法促進護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本研究在學期末使用ALS測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結果試驗組護生在經歷了一學年的PDCA循環法教學后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明顯提高。相對于傳統式教學法,PDCA循環教學法給護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足夠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可以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大膽質疑,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參與過程中也得到了成就感;同時在每堂課結束后還要參與教學的評估和反饋的過程中來,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教師機械講解和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氣氛沉悶的教學過程。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各方面潛能,培養了綜合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3.3 PDCA循環教學法的實施,規范了教學管理,促使教師轉變觀念 PDCA循環用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階段的全程管理改變了教師備課、授課、考試三段式管理,使課程教學更加規范化、科學化,減少了隨意性和盲目性[7]。PDCA循環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挖掘學生潛能的能力;改變了教師由“教書(以講解書本知識為主)”向“教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轉變,完善和提高了教師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1] 王金枝.應用PDCA循環理論指導胰島素泵在外科的使用和管理[J].護理學報,2007,14(9):42-43.
[2] 劉書香.PDCA循環在護士長管理知識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8,22(5C):1390-1391.
[3] 張淑愛.內科護理學[M].第2版.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1:1.
[4] 應華,呂芳菲.PDCA循環在國內護理教學領域應用的進展[J].全科護理,2013,11(1A):83-84.
[5] 藏渝梨,婁鳳蘭,陳滿輝,等.醫學及相關專業大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測量工具的研制[J].中華護理教育,2006,3(1):14-17.
[6] 趙麗紅,趙小平,張麗芳,等.PDCA循環法在護理學基礎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9):104-106.
[7] 李峰,李明,王承芳,等.PDCA循環在《社區護理學》目標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5B):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