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 凌 雁 郝 亮
1.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內科,山東濟南 250102;2.山東省運動康復研究中心康復醫學科,山東濟南 250102
運動性月經失調對女運動員進行專業訓練、提高 運動狀態、參加比賽等運動活動時均有顯著不良影響,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目前逐漸受到關注。月經失調包括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經間期出血,嚴重的可發生繼發性閉經,常伴有痛經、腹部不適、情緒改變等身心不適癥狀,不利于維持專業運動員狀態及正常訓練開展,甚至可能影響運動員身體功能導致生殖系統功能障礙[1]。本研究在2015 年2~5 月對山東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山東省舉摔柔運動管理中心專業女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擬探討女運動員月經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為進一步改善運動醫療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據。
研究對象來源于山東省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山東省舉摔柔運動管理中心。納入標準:①訓練年限≥3年;②女性,年齡≥16 歲;③月經來潮≥2 年。排除標準:①婦科B 超確診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者;②有其他重大傷病或疾病者;③近期服用影響月經周期藥物者。符合標準并納入103 名,包括游泳、跳水、舉重、摔跤、柔道等項目;技巧類項目44 名,體能類項目59 名;水上項目54名,非水上項目49 名;健將級25 名,普通運動員78 名。
采用統一制訂的調查問卷進行運動員基本資料及月經相關狀況調查,包括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體脂百分比、專業訓練年限、訓練項目、訓練負荷、降體重、初潮年齡、月經周期、月經持續時間、月經量及經期癥狀等,由專業人員在隊醫協助下完成問卷說明,發放問卷,專人回收、質控,共發放問卷115 份,回收有效問卷103 份,有效率為95.65%。
月經失調診斷標準:①月經周期異常:經期提前(周期≤21 d)或經期推遲(周期≥35 d)或不規則;②經期異常:月經持續時間過短(<3 d)或月經持續時間過長(>7 d)或不規則;③經量異常:經量過少(月經量<20 mL)或經量過多(>80 mL)或不規則;④繼發性閉經:月經初潮后停經連續6 個月以上或3 個月經周期以上;⑤經間期出血:兩次月經之間少量陰道出血,即排卵期出血[2]。痛經:經期前后或經期出血下腹部疼痛、墜脹等不適[3]。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03 名女運動員初潮年齡為(13.89±1.43)歲,最晚為17 歲;發生月經失調共61 名(59.22%),單一異常10 名(9.71%),多異常合并51 名(49.51%)。 月經周期異常發生率為33.98%, 經期異常發生率為28.16%,經量異常率為36.89%,以上三者均以不規則為主要特征,繼發性閉經發生率為10.68%,經間期出血發生率為11.65%。 見表1。
月經相關癥狀中,痛經、乳房脹痛、小腹墜脹、疲乏易倦是最常見癥狀, 發生率分別為57.28%、51.46%、47.57%、42.72%,見表2。

表1 103 名女運動員月經失調情況

表2 103 名女運動員月經相關癥狀
降體重組月經失調各癥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非降體重組(P <0.05),技巧類組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體能類組(P <0.05),水上項目組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經間期出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非水上項目組(P <0.05),健將組月經失調各癥狀發生率與普通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經期增加負荷組月經失調各癥狀發生率最高,經期減少負荷組最低,經期正常訓練組居中,三組訓練負荷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見表3。
初潮前開始專業訓練組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初潮后開始專業訓練組(P <0.05)。 見表4。

表3 運動訓練對月經失調的影響[n(%)]

表4 不同初潮時間開始專業訓練對月經失調的影響[n(%)]
以月經失調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 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降體重、經期增加負荷、初潮前開始專業訓練是女運動員月經失調獨立影響因素 (P <0.05)。 見表5。

表5 女運動員月經失調多因素分析
專業女運動員日常需要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大強度力量、耐力訓練可導致運動員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中樞神經系統、卵巢功能紊亂,導致內分泌紊亂。國外研究顯示,月經失調運動員雄烯二酮、脫氫表雄酮、黃體生成素水平升高[4-5]。此外,競技運動對運動員體能、體重、體脂都有嚴格要求,技巧類運動如體操、跳水、蹦床等都具有痩體重依賴特征,體能類運動如舉重、摔跤、柔道等運動則分重量級別,因此,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的同時需要嚴格的體重管理,過度降體重、節食可能對神經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且運動員接受專業訓練年齡均在生長期,此時以上影響則可能打亂自然生長發育規律導致相關發育減緩或停滯,女運動員多表現為初潮年齡推遲或月經失調。我國漢族女性初潮年齡多在13~15 歲,隨著物質條件、飲食結構、環境因素的改變,女性初潮年齡呈現提前的趨勢[6]。本研究103 名女運動員,初潮年齡為(13.89±1.43)歲,與普通人群相似, 但仍有部分運動員初潮年齡推遲至17 歲。 隨著競技水平的提升,女運動員月經失調發生率呈上升的趨勢,20 世紀70 年代約為35%,2008~2012 年研究顯示,女運動員月經失調率已上升至60.8%~66.1%[7-9]。本研究調查,103 名女運動員,月經失調發生率為59.22%,與以往研究結果接近[7-9]。
月經失調是一系列月經紊亂癥狀,本研究調查包括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經間期出血、繼發性閉經, 結果顯示,61 名運動員中51 名為多種異常合并,其中經量異常最多,發生率為36.89%,其次為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間期出血、繼發性閉經,而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均以不規則為特征。運動員存在月經周期、經期長短、經量多少交替無規律,對運動訓練管理計劃帶來困擾,尤其是水上項目運動員,由于需要長時間水中訓練,水中運動不利于經期生理衛生護理,不規則的月經對訓練計劃的影響顯著[10]。 經間期出血即排卵期出血與卵巢功能紊亂密切相關, 大強度體能訓練加劇內分泌功能失調,雌激素下降,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維持部分脫落導致陰道出血。內分泌功能紊亂和能量過度消耗可導致卵泡發育延遲而引起繼發性閉經[11]。 本研究顯示,經間期出血、 繼發性閉經發生率分別為11.65%、10.68%,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12-13],高于正常人群。
運動項目本身和運動員自身條件都與月經自然規律有關。 體重,尤其是體脂受到運動項目的嚴格控制,而脂肪含量與激素水平之間存在相關性,體脂又受到痩素的調節,繼發性閉經患者痩素水平明顯下降,降體重在訓練中主要在于降體脂并改善肌肉質量[14]。本研究結果顯示, 降體重組運動員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經間期出血、繼發性閉經的發生率均高于非降體重組運動員; 技巧類組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發生率均高于體能類組,可能與技巧類運動主要為瘦體重依賴, 運動員體脂水平低,而月經失調與瘦素調節紊亂關系密切相關;水上項目組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經間期出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非水上項目組,水上項目長期在水中訓練,傳統醫學認為容易感受濕寒, 對女性生殖系統功能尤為不利,因此,水上項目女運動員更需重視月經調理和經期衛生保健,避免生殖系統疾病[15]。 運動員競技水平提高需要科學的訓練規劃,必然需要訓練負荷增減結合,以保持良好的狀態,故而在制訂訓練計劃時可能難以估計每名運動員的生理周期。 本次調查顯示,經期增加負荷組各項月經失調癥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經期減負荷或正常訓練組,表明訓練負荷增加是月經失調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在日常訓練中必須增加對每名運動員生理周期的考慮。
月經初潮預示性功能發育成熟,而大強度運動訓練可能使初潮年齡延遲,專業訓練開始年齡在初潮之前則有可能影響生殖系統正常發育[16-18]。 本研究結果顯示,103 名女運動月中有62 名在初潮之前接受專業訓練,由于競技運動水平的發展,專業運動員均在少年甚至更兒童時期開始選拔,而此時多數女童并未達到性成熟, 專業訓練對其影響不僅可能延遲初潮,還可能導致日后月經失調發生率增加。 結果顯示,初潮前開始專業訓練組月經周期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初潮后開始專業訓練組,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19-20]。 對運動員月經失調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顯示,降體重、經期增加負荷、初潮前開始專業訓練是女運動員月經失調獨立影響因素,應對此類運動員加以重視,調整運動訓練計劃,改善運動醫學支持,在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同時提高其身體健康水平。
本次調查月經相關癥狀中,痛經、乳房脹痛、小腹墜脹、疲乏易倦是最常見癥狀,發生率分別為57.28%、51.46%、47.57%、42.72%, 這些癥狀出現在經前期和經期,尤其是痛經其對運動員的身心都會造成不良影響,經期則需要加強休息,合理飲食調節,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緩解不適癥狀。
綜上所述, 女運動員大負荷運動訓練可增加月經不調發生率,同時對運動訓練有不良影響,不規則月經異常、經期異常、經量異常最常見,降體重、經期增加負荷、 初潮前開始專業訓練與女運動員月經失調關系密切,應加強對女運動員生理周期的關注,制訂更為個性化的訓練計劃, 有益于提高運動員身心健康。
[1] 蘇紅梅.某部女兵訓練期月經失調情況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5,33(3):337.
[2] 陳秋媛,郭超,鄭曉瑛.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與月經失調發生風險關聯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4,22(11):743-746.
[3] 楊麗,錢鳴,楊穎穎.子宮內膜血流與月經失調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6):585-586.
[4] Karolina L,Karina KZ. Effects of dietary intervention in young female athletes with menstrual disorders [J]. J Soc S N,2014,11(3):21.
[5] AsmaJaved P ,Tebben PR.Female athlete triad and its components: toward improved screening and management[J].Mayo Clinic,2013,88(9):996-1009.
[6] 徐翊,洛若愚,張清.運動性月經失調研究進展[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4):315-316.
[7] 劉光明,姚乾坤,占達飛.月經失調的女性生命質量與其人格特征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1,17(9):1254-1256.
[8] 夏松云,王藹明,朱智明.女性月經周期與運動病易感性[J].海軍醫學雜志,2014,34(2):167-169.
[9] 石蓉林,令狐蘇.廣東省230 名女運動員月經狀況及其相關因素調查[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2,31(1):41,66-68.
[10] Karolina L,Karina KJ. Nine-month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improves restoration of menses in young female athletes and ballet dancers [J]. J Soc S N,2014,11(1):52.
[11] Stéphane B,Pierre YG,Angelica LH.Serum androgen levels in elite female athletes [J]. J C En M,2014,99(11):4328-4335.
[12] Eliakim A,MaromN,Galitskaya L. Hyperandrogenism among Elite Adolescent Female Athletes [J]. J C En M,2010,23(8):755-758.
[13] 付德榮,孫小華,廖八根.閉經運動員與月經期運動員相關生殖激素水平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1,30(8):702-705.
[14] 鄒曉峰,李欣諾,王曉玲.大強度訓練對短道速滑運動員免疫機能與微量元素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46(9):1561-1563.
[15] 劉述芝,胡志剛,張健.沖擊載荷作用下運動員下肢動態響應的逆向動力學仿真[J].醫用生物力學,2015,30(1):30-37.
[16] 黃曉旭,王晨,董媛.上海市優秀運動員營養現況調查和分析[J].營養學報,2015,37(1):93-95.
[17] 王人衛,黃雅君.運動性月經失調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5):661-666,629.
[18] Laurent M,Neoklis AG.Endocrine disorders in adolescent and young female athletes: impact on growth,menstrual cycles,and bone mass acquisition[J].J C En M,2014,99(11):4037-4050.
[19] 王劉強,宋應華,葛繼鋼.低氧與訓練雙重環境誘發運動員部分血象指標變化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3):406-409.
[20] 朱歡,高炳宏,梁世雷.賽艇運動員重大比賽前不同訓練階段無創微循環相關指標變化初步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0):1927-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