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淑穎 李慶雨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眼科,遼寧盤錦 124000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為供應視神經的動脈血供急性障礙引起的視神經缺血、缺氧,從而造成的視神經損害,它分為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和后部缺血性病變,可發病于單眼,也可雙眼同時發病,雙眼發病時間可有問隔。目前臨床上將其統稱為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1]。關于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治療臨床上常規的治療方式為大劑量糖皮質激素、脫水劑、植物神經調節劑、神經營養藥、血管擴張劑等聯合治療,但其療效卻不太理想,且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治療會導致大量并發癥的發生[2]。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鼠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能夠有效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3-4],且項關于多項研究的Meta 分析結果顯示,鼠神經生長因子參與治療能提高外傷性視神經病變治療的有效率[5]。 故本研究對鼠神經生長因子參與治療的45 例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進行分析, 并與常規治療的患者進行對比,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3 年1 月~2015 年5 月盤錦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的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90 例(102 眼)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眼底鏡、視力檢查以及眼底或視野熒光血管造影確診為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并排除單純性視神經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Ⅳ~Ⅵ期、視網膜血管病變合并的視盤病變、青光眼疾病史及接受過其他眼病治療的患者。患者年齡49~71歲,平均(51.9±4.8)歲;男45 例,女35 例;其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14 例,糖尿病患者27 例。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別、病程、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見表1。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患者入院后積極完善各項檢查,明確診斷后兩組患者均給予654-2(5 mg/次)和地塞米松(2 mg/次)于球后注射,每天1 次,連續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葛根素注射液(500 mg/次)以及三磷酸胞苷二鈉(遼寧格林生物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454)40 mg/次靜脈滴注,每天1 次,2 周為1個療程;維生素B1(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2695)100 mg/次,肌內注射,每天1 次,維生素B12(北京協和藥廠,國藥準字H20003122)500 μg/次,肌內注射,每天1 次,3 周為1 個療程。 此外,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蘇肽生,北京舒泰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23)30 μg 加入2 mL 滅菌注射用水稀釋后肌內注射,每天1 次,21 d 為1 個療程。
觀察并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即視力、視野以及眼底的變化。 療效評價標準:①痊愈:眼底恢復正常;視力≥1.0 或提高4 行,視野缺損面積減少40%以上,平均視野閾值提高超過30%。 ②顯效:視網膜有水腫,缺血得到緩解;視力增加3 行,視野缺損面積減少15%~40%, 平均視野閾值提高10%~30%。 ③有效:視網膜有水腫,缺血病灶呈局限性;視力提升1~2 行,視野缺損面積減少低于15%,平均視野閾值提高低于10%。 ④無效:視力與視野無明顯改善,眼底基本無變化或惡化。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采用OCTUPS101 型全自動電腦視野儀(重慶上邦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對患者的視野進行檢查,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和視野平均缺損(mean deviation,MD) 以及視盤周圍平均神經纖維層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RNFLT)。
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4.44%)明顯高于對照組(57.78%),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0.01)。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MS、MD 及RNFLT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MS、MD 及RNFLT 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 但與治療前比較,僅RNFLT 水平差異有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MS、MD 及RNFLT 水平均較治療前得到了明顯改善,且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RNFLT 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S、MD 及RNFLT 比較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S、MD 及RNFLT 比較情況(±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 0.05;MS:平均光敏感度;MD:視野平均缺損;RNFLT:視盤周圍平均神經纖維層厚度
組別 例數(眼數) MS MD RNFLT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P 值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P 值45(48)13.37±4.61 16.98±9.19> 0.05 16.95±6.23 13.63±5.10> 0.05 227.33±46.96 128.37±23.81< 0.05 45(54)13.44±5.93 19.22±7.57< 0.05 16.57±5.07 11.41±6.52< 0.05 225.90±49.64 90.54±11.87*< 0.05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是眼科比較常見疾病,多發于50 歲以上患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視力下降、無光感、視野有一定程度的缺損。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變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 與此同時本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影響中老年人視覺功能的主要疾病之一[6]。目前認為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病因有以下幾方面:①視盤局部血管病變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因此容易導致的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同時也被認為是導致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發生的主要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或脂蛋白及維生素B6升高[7];②血液成分的改變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致血流緩慢,供氧量降低使視盤缺氧,如嚴重貧血、紅細胞增多癥、白血病等;③血流動力學異常,當血壓下降或眼壓驟然升高時,睫狀后動脈的灌注壓與眼壓失去平衡而使視盤缺血[8],如手術、創傷、大出血或休克等。 本研究中,合并高血壓病患者14 例,糖尿病患者27 例,可見高血壓、糖尿病與視神經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 同時,由于該病起病突然,且危害性大,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功能。 綜合以上的病因及危險因素, 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大劑量持續激素治療聯合植物神經調節劑、 降眼壓、B 族維生素營養神經及高壓氧治療等治療,然而療效卻不盡如人意,且臨床上無統一的治療標準, 治療上應盡可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
鼠神經生長因子是最早被發現的神經營養因子,具有神經元營養和促突觸生長雙重生物學功能的一種神經細胞生長調節因子,它對中樞及周圍神經元的發育、分化、生長、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達均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可使神經細胞存活率提高,促進神經細胞的神經突起生長,促使交感神經元和感覺神經元突起的長出,誘導突起的定向生長,決定神經纖維生長的方向[9]。 鼠神經生長因子由2 個118 個氨基酸組成的單鏈通過非共價鍵結合而成的二聚體,3 個二硫鍵與生物活性二聚體共價結合形成2 條肽鏈, 包含α、β、γ 3 個亞單位,活性區是β 亞單位,與人體鼠神經生長因子的結構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生物效應也無明顯的種間特異性,其生物作用的發揮需有特異性受體在靶細胞表面進行介導[10]。 鼠神經生長因子對神經系統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①使視網膜節細胞、基底前腦的膽堿能神經元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紋狀體存活,顯著提高神經細胞的存活率,促進神經細胞的神經突起生長,從而有效保護患者的視神經;②促進神經細胞的發育、分化、生長、再生,如促使感覺神經元和交感神經元突起長出,并誘導突起生長方向[11-12]。 此外,鼠神經生長因子還能增加交感神經、感覺神經節的數目,增加神經體積,延長神經纖維,營養正常細胞,修復損傷神經等[13-14]。
有研究對343 例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采用肌內注射鼠生長因子,同時給予擴血管藥、神經營養劑進行治療,結果發現,患者的視力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不良反應較少,無明顯毒副作用[1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所使用的鼠神經生長因子蘇肽生的主要成分為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的神經生長因子,是一種分子量為26.5 kD 的生物活性蛋白, 具有促進神經損傷恢復的作用,主要用于視神經損傷的治療,如急性和遷延性視神經、視網膜、角膜損傷、視神經炎、神經性角膜炎等[16-18]。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采用常規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4.44%)明顯高于對照組(57.78),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經過常規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MS、MD 及RNFLT 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與治療前比較,僅RNFLT 水平差異有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經過21 d 一個療程的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MS、MD 及RNFLT 水平均較治療前得到了明顯改善,且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本研究結果與既往的大量研究[19-23]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鼠神經生長因子聯合植物神經調節劑、 降眼壓、B 族維生素營養神經及高壓氧治療等常規治療能明顯提高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視覺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宋宏魯,啜玉彩,王雨生,等.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治療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1,31(9):890-892.
[2] 黃小東,冀建平,李志英,等.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4,24(3):219-222.
[3] 李坤.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33(6):130-132.
[4] 葉東升.神經生長因子多藥聯合治療方案對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臨床療效觀察及預后影響[J].河北醫學,2015,21(6):970-973.
[5] 劉靜雯,秦波.鼠神經生長因子對外傷性視神經病變治療作用的Meta 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5,15(4):633-635.
[6] 劉學豐.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病因病機及治療近況[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4):65-66.
[7] Giambene B,Sodi A,Soft F,et al.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 casecontrol study[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9,247(5):693-697.
[8] 閆洪欣,魏世輝,夏麗萍,等.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動態血壓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64-665.
[9] 張曉,李旭,翟瑜如,等.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對缺血性視神經病變影響的Meta 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170-4171.
[10] 曾云,熊敏,余化龍.甲潑尼龍聯合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急性脊髓及馬尾神經損傷的臨床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10(5):1208-1211.
[11] 韓毅,胡海芳,艾玲玲,等.電腦中頻治療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面神經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8):40-42,46.
[12] 黃俠,李秋明.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外傷性視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0,6(11):433-435.
[13] 史艷艷.結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19 例[J].四川中醫,2011,4(8):105-106.
[14] 奉紅波.腦蛋白水解物與鼠神經生長因子對青光眼術后視神經的保護作用[J].眼科新進展,2014,5(7):477-479.
[15] 羅麗華,王艷玲.神經生長因子聯合傳統用藥對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9):1842-1844.
[16] 梁明.神經生長因子聯合傳統用藥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2):48-49.
[17] 閻書強.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20(9):154-154.
[18] 劉建月,余勤,楊薇,等.神經生長因子對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5):87-88.
[19] 黃小東,冀建平,李志英,等.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治療進展[J].中醫眼耳鼻喉雜志,2013,3(3):161-166.
[20] 任勇剛,雷新平,柳雙寶,等.曲安奈德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合并糖尿病的非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J].臨床眼科雜志,2015,23(1):36-38.
[21] 凌文慧.缺血性視神經病變34 例臨床治療[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9):42-43.
[22] 馮會芳.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4):107-108.
[23] 董承強,呂玉紅,畢鴻耘,等.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46 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