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す莧羲?
中圖分類號:J81 文獻標識碼:A
在各界學術同仁的關心和支持下,由江蘇省文化廳、江蘇文化名人藝術資料檔案庫領導小組、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共同組織編著的《江蘇省文化名人錄·表演藝術卷》經(jīng)過近3年的精心努力,終于在2014年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這部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的著作的出版發(fā)行,對人們認識與了解新中國建立以來,在江蘇文化發(fā)展與建設進程中,江蘇一代代藝術家們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與借鑒他們的創(chuàng)作成果及其可貴經(jīng)驗、傳承與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江蘇素稱“人文薈萃”之地,名勝古跡繁多,也是一個舞臺表演藝術的大省。歷史上,江蘇的戲劇藝術、曲藝藝術、音樂舞蹈藝術,雜技木偶藝術等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在它曲折前進的道路上,產(chǎn)生過很多杰出的藝術大師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戲劇文學家、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音樂舞蹈家、舞臺美術家、藝術理論家、藝術教育家、藝術活動家等優(yōu)秀藝術人才。新中國成立65年來,江蘇的舞臺藝術由前30年的改革發(fā)展,到黨的十一屆三中會之后復蘇走向振興,再到進入21世紀初的一個空前良好的發(fā)展階段。這65年也是我省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們重新煥發(fā)了藝術生命,不斷求變創(chuàng)新的65年。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舞臺藝術形象,為我國藝術園地百花競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昆劇界,像張繼青、姚繼蓀、范繼信、吳繼靜等一批“繼”字輩演員,完全繼承了昆曲“傳”字輩演員的藝術精髓,把我國號稱“百戲之祖”的昆曲藝術發(fā)揚光大,并在他們的手中又繼續(xù)地傳承下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昆劇演員張繼青,成為了這一時期我國昆劇界的代表和領銜人物,由她主演的昆曲《牡丹亭》以及昆曲折子戲“驚夢”、“尋夢”、“癡夢”等,被海內(nèi)外觀眾譽為中國古典藝術“美的化身”。張繼青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屆中國戲劇 “梅花獎”榜首獲得者。在京劇界,像新艷秋、宋長榮、梁慧超、周云亮、周云霞、楊小卿、趙云鶴、陳正薇、沈小梅等,不僅為劇院恢復了一批京劇代表性劇目,還為培養(yǎng)京劇事業(yè)接班人做出了突出貢獻。像新艷秋、梁慧超、陳正薇、沈小梅等,放棄了自己所熟悉和熱戀的舞臺,主動向組織申請去省戲劇學校當教師,為我國的京劇國粹藝術培養(yǎng)了一批后備人才。陳正薇和沈小梅都是梅蘭芳大師的親傳弟子,像陳正薇主演的梅派名劇《天女散花》《廉錦楓》、沈小梅主演的梅派代表性劇目《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新艷秋主演的程派名劇《紅佛傳》和宋長榮主演的荀派代表性劇目《紅娘》等,不僅完全繼續(xù)和發(fā)展了梅派、程派、荀派的舞臺表演藝術,同時,她們也將梅派、程派、荀派的舞臺藝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一代。沈小梅老師還專門培養(yǎng)了美國到中國南京大學來學習中國古典京劇藝術的女研究生魏莉莎,親自手把手地向她傳授了被稱為世界三大戲劇流派之一的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精髓,以及梅派經(jīng)典劇目。
江蘇是地方戲曲和曲藝大省,在各地方劇種和曲種中,都有一批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像錫劇界的姚澄、王蘭英、沈佩華、梅蘭珍、王彬彬等;揚劇界的高秀英、華素琴、蔣劍峰、蔣劍奎、石玉芳、周小培、筱榮貴等;淮劇界的劉少峰、陳德霖等;淮海戲界的楊秀英等;蘇州評彈界的侯莉君、曹嘯君、尤惠秋;蘇州評話界的金聲伯;揚州評話界的王筱堂;徐州琴書界的崔金蘭等,都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由他們主演的劇目和曲目如:錫劇《雙推磨》《雙珠鳳》《珍珠塔》等;揚劇《鴻雁傳書》《百歲掛帥》《白蛇傳》《秦香蓮》《恩仇記》等;彈詞開篇《英臺哭靈》《貂嬋》《林黛玉》《諸葛亮》等;蘇州評話《七俠五義》等;揚州評話《水滸》等;徐州琴書《豬八戒拱地》等,在觀眾中極其受歡迎,一票難求,久演不衰。在音樂界,我省老一輩音樂家張銳的歌劇《紅霞》;陳洪的歌曲《教師頌》;沈亞威的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至今仍在傳唱。由于他們的杰出貢獻,三人都曾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突出貢獻老一輩音樂家”終身榮譽稱號。 我省實施藝術專業(yè)技術職稱始于1987年。到上個世紀末,能夠評上正高級藝術職稱的一般為:年齡在50周歲以上,出身為藝人,大多經(jīng)歷過舊社會,文化程度不高,且為各劇種的代表性人物或主要演員。也有一部分為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新中國成立以后被稱之為新文藝工作者的演員、編劇、導演、作曲以及舞臺美術等創(chuàng)作人員,像張輝、田野、申良、梁冰、譚慕平、辛瑞華、田夫、孔凡中、石來鴻、陳大奇、朱軍、李樂觀、毛宗良、曹聲等,還有國內(nèi)著名的老導演周特生、王風、許應、石增祥等。在這批人員中,大都經(jīng)歷過新舊兩個社會,特別是江蘇建省以后成為首批各劇種、各劇院團等單位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導者。這些藝術家,感受到成為新中國文藝工作者的自豪和光榮,享受到作為國家文藝工作者的幸福和榮耀。這批藝術家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都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或二級藝術職稱。他們在“文革”的極端困境中表現(xiàn)出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志,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又用自己的藝術良心和藝術才能,努力恢復并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代表作品,同時傳承自己的流派藝術,為本劇種和本劇團的發(fā)展與輝煌,為我國的文藝事業(yè),為江蘇的文化大省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進入2001年新世紀以來,我省新一代正高級藝術家開始登上各自的舞臺。這批藝術家大都為:年齡在40歲至60歲之間,且大都經(jīng)歷過專業(yè)藝術院校的培養(yǎng),有的雖未在全日制大學受過系統(tǒng)教育,但大部分都有自學或經(jīng)過幾次專業(yè)院校的藝術培訓經(jīng)歷,爭先站在知識更新的前列。這批藝術家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善于思考,勇立潮頭,加強理論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大都在省內(nèi)外報刊上發(fā)表理論文章,探討藝術理論問題,總結前人和自己的藝術特色與經(jīng)驗,被稱之為江蘇文藝舞臺的中堅力量。其代表人物有:京劇界的黃孝慈、董金鳳、黃曉平、鐘榮、龔蘇平、艾金梅、陳霖蒼等;昆劇界的石小梅、胡錦芳、林繼凡、黃小午、張寄蝶、周世琮等;揚劇界的李開敏、汪琴、李明英、吳慧明、朱余蘭、劉榮蘭、楊國柱、姚恭林、耿典夫、盧小杰等;錫劇界的倪同芳、蔣昌勇、王根興、俞克平等;淮劇界的劉少峰、梁國英等;音樂界的顧欣、朱昌耀、管維俊、王建民、歐景星、崔新、薛彪、裴德義、雷建功、印青、陶思耀、常暢等;舞蹈界的劉滔、毛明強、廖荷珍、唐小玲、許其玨、李莎等;曲藝界的楊乃珍、王麗堂、邢燕芝、金麗生、郁曉庭、李信堂、惠兆龍、楊明坤等;話劇界的馬昌鈺、張毅然、張九妹、高英、朱茵、蔡偉等。這批藝術家們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都奮戰(zhàn)在江蘇文化大省建設的最前沿,都在為本劇種(曲種)、本劇團以及各自所從事的專業(yè)藝術方面,承擔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重任。2000年,江蘇在承辦第六屆中國藝術節(jié)之后,我省又一批年輕的藝術家開始在全國嶄露頭角。他們大都是從老一輩藝術家那里學習、繼承,并發(fā)展了其藝術流派和精華,同時,也將自己從專業(yè)藝術院校所學到的各類專業(yè)知識,運用或借鑒到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藝術作品,成為當今各劇種、曲種以及各專業(yè)藝術門類的領軍人物。現(xiàn)全國知名的藝術家有:昆劇演員王芳、柯軍、孔愛萍、李鴻良、沈豐英、俞玖林等;京劇演員李潔、李雪梅、董源、嚴陣、李為群等;錫劇演員周東亮、小王彬彬、陳云霞、黃靜慧等;揚劇演員徐秀芳、李政成、侯長榮、繆勇、袁曉君、李霞等;淮劇演員陳澄、王書龍等;淮海戲演員魏佳寧、吳玲等;梆子戲演員張虹、燕玲等;柳琴戲演員王曉虹;越劇演員陶琪、竺小招等。(以上大部分演員均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還有:蘇州評彈演員盛曉云、黃霞芬、吳靜、袁小良、陸建華;揚州評話演員陸建榮、包偉;徐州琴書演員魏云彩、張巧玲、蔣立俠等;雜技演員汪其魔、汪小魔、郭慶龍、張恒、陸恒、孔令洲、郁達峰、張加宏等;舞蹈演員李春燕、唐程等;音樂界的有李朝潤(作詞)、葛遜(作詞)、章劍華(作詞)、吳小平(作曲)、杜小甦(作曲)、方鳴(作曲)何山(作曲)、晁岱健(作曲)、召喚(二胡)、任潔(古箏)、周地平(小提琴)、王健(笛子)、朱虹(聲樂)、蔡虹虹(聲樂)、張其萍(聲樂)、陳罕罕(聲樂)、石巍(聲樂)、儲云霞(聲樂)、有德鄉(xiāng)(聲樂)等。
編著《江蘇省文化名人錄·表演藝術卷》,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為全社會和子孫后代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首部《表演藝術卷》收錄了江蘇戲劇、曲藝、音樂舞蹈、以及雜技、木偶和藝術管理等自新中國誕生以來的直至21世紀初葉,江蘇籍的和雖不是江蘇籍人士,而長期在江蘇從事藝術事業(yè)的已故的和當下仍活躍在舞臺上的藝術家們的生平傳記。
本書的框架設置,強調(diào)歷史的貫通性。《表演藝術卷》涉及的歷史上限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下限至2013年12月,時間跨度達65年。各藝術門類的包容性和流動性決定了這部《表演藝術卷》涉及的人物及內(nèi)容的色彩斑斕和豐富詳盡。在編撰理念上,堅持各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和民族文化整體進展的大背景的貫通;在選取代表性人物及相關材料上,堅持真實性、權威性的貫通;在編撰手法上,堅持文獻整理和人文思想的貫通;在編撰追求上,堅持求真務實的貫通。正因之,才使得這部巨著達到了精煉與真實、簡樸與鮮活、指導與權威相結合的典笈的高度。在辭條的分類上,堅持清晰的條理性。有鑒于各藝術門類的豐富性,《表演藝術卷》將全書分為戲劇類、曲藝類、音樂類、舞蹈類、雜技·木偶類、舞臺美術類、藝術管理類等7個專欄;共收入1556位人物生平傳記,全書近30萬字。盡管各藝術門類人物眾多,年代跨度久遠,所收集的資料繁多,可謂千頭萬緒,但全書卻系統(tǒng)分明、脈絡清晰。在資料的采編上,堅持精致的縝密性。
《表演藝術卷》可謂文獻征引宏富,編著者們在近3年的資料的輯佚、校訂、考釋和整理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洋洋灑灑之中,哪一處不是字斟句酌?特別值得提到的是江蘇省文化廳廳長、教授、本書的編委會主任徐耀新博士,在工作極其繁忙的情況下,仍堅持將全書通讀并審閱了許多遍,并親自為該書作序,以確保這部書在資料采編時的縝密,從而保證了《表演藝術卷》的準確和精致。(責任編輯:陳娟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