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春華







海淀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山前地區屬于北京核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密集;山后地區即北部新區則屬于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義務教育資源布局整體上還是存在落差的。海淀區教委用“筑巢引鳳,高水準建校引名校入駐;教育聯盟,讓優質學校承辦普通校;力促均衡,教育投入向薄弱校傾斜”等多種手段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對于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來說,深度開展北部新區教研,促進北部新區師生的共同成長,配合教委的一系列措施,更具深遠意義。
一、教師對《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認識
北部新區的多數學校規模小,各校學生總數在幾百人以內。平行班2~3個,教師自身的研究力量薄弱。這些學校的多數教師語文、數學包班,教研時間相對其他區域更為緊張。這些因素導致教師們校內、校際間的學習交流受限。開展北部新區的深度教研,教師們需要一個大的平臺與空間。恰逢《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正式出版與進一步實驗,這為北部新區的教研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
作為一線教師,大家在教研中最關注什么呢?我們隨機抽取了34位實驗校教師進行了關于《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相關情況調研,我們發現低年級教師對《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第三部分(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和第四部分(教學案例)更為關注,而高年級教師對第二部分(學業標準)更為關注。
不同年段教師對《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關注角度不同。低年級教師更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維度,缺少對標準水平進階和多維度目標的理解;高年級教師教學空間大,關注的維度多,但缺少合理結合多維度目標的教學策略。
不論是低年級教師還是高年級教師,都需要對學業標準進行整體系統的思考。《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正是為教師們構建了一個“標準系統”,幫助他們整體把握教學方向和學生學業水平。對于北部新區的教師來說,借助《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使用與實驗助力研修,一定可以事半功倍。
二、借“標準”助力研修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課程標準解析,第二部分是學業標準,第三部分是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第四部分是教學案例,第五部分是附錄(各年級教學關鍵問題和各年級學業標準評價樣題)。如何利用《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指導我們日常教學和教師研修呢?
1. 細品解讀文本
上述五部分合起來建立的是一個“標準系統”。我們以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的實踐活動《分扣子》一課為例,具體說明。
《分扣子》是一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單元中的第一課時,隸屬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領域。主要是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在議一議、做一做、想一想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從頭到尾”思考問題。關注解決問題過程的評價,對分類方法及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思考做全面衡量。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第一部分課程標準分析,關注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變化(如表1),通過對比,引發教師思考。例如:兩版課標對于“綜合與實踐”領域的變化,說明了2011年版課標更重視體驗及經驗,把經驗積累作為活動目標,強調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第二部分為學業標準,細化了學年學業標準和單元學業標準。教師們既能整體把握兩個年段的目標進階,也可以對本學年、本單元、本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如表2、表3)。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第三部分為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聚焦了本學段的教學關鍵問題。《分扣子》一課是綜合與實踐領域,1~3年級分冊詳細敘述了“如何整體把握第一學段綜合與實踐的教學”(見圖1),而4~6年級分冊又進一步闡述了“如何整體把握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目標,以及各年級分別如何體現”(見圖2)。這樣的一套書,就能幫助教師們站在小學階段“綜合與實踐”的學業水平角度,整體把握本領域的教學。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第四部分教學案例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分扣子》的實踐案例(見圖3),供老師們在此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展研究。
2. 關注標準評價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第五部分附錄中,也設計了關于本節課的評價樣題(見圖4),幫助老師們進一步明確學業水平的評價標準。
通過《分扣子》這個例子,通讀《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五個部分,我們對于這個“系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而這個“系統標準”對于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過《分扣子》一例,我們了解了《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的基本框架。其中也涉及了關于評價的部分。《分扣子》一課是第一學段的“綜合與實踐”領域的一節課,那么第二學段關于這個領域的評價又需要我們關注什么呢?我們以4~6年級的一道樣題為例,在面對“南水北調”這一熱點現實問題時,我們的評價關注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不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同時關注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見上頁圖5)。
綜上所述,《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五部分構成了一個標準系統,縱向上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落實到日常教學,橫向上是整體把握課堂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各個方面。這套書突出了兩個特點:一是指導性強。具體表現為目標進階清晰、內容整體把握、教學整體把握、評價整體把握、整體立體把握教學,尤其是對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的學業水平進行了細致刻畫,這項是突破性進展。第二是實踐性強。具體表現在學業標準細化課標,明確學生學業水平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指導基于學情,具體、可操作、可遷移;教學案例源于實踐研究,翔實、可效仿、可拓展。我們希望借助《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引領海淀教學評價方向,指導動態的研修過程,形成開放的教育教學大系統,使教師的認識不斷提升且持續完善。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既理解落實課標,又指導日常教學。通過推動評價方式的轉變,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發展。我們相信,在實驗與使用中一定還會暴露一些新問題,但這也是我們不斷研究、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習、思考、提高的過程。
三、促師生共同成長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把課標的核心概念落實在學業標準中;關注數學的本質,引領老師們研究的方向;通過深度了解學生,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教師在已有研究成果這個高起點上為結合本區域、本班學情繼續創造提供了依據,這也就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在北部新區的教研活動中,我們可以聚焦關鍵問題,把握標準水平,一一突破,結合區域特點,開展案例研究。一課兩上,對比研究。既可以是一位教師完成同課異構,也可以是平行班反思補救,這利于教師深入反思,切實提高教學質量;開展主題式研究,如上述舉例的綜合實踐活動專題內容的活動交流,幫助教師搭建起專業對話平臺;開展連續跟進式培養,提升教師基本功與專業素質。通過一系列的北部研修活動,我們希望實現骨干教師、區域內核心數學團隊的全面發展,從而有效推動海淀區的教育均衡,資源共享,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