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美術)》的推出,引發了廣大教師的學習與思考。這其中“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概念、要達到的目標和獨特的藝術教育價值得到了特別的關注。結合當前教學策略的廣泛研究,我們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判斷,選擇多種理念,結合具體方法,建構出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設計類課堂教學實效。
一、“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概念的新思考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所對應的內容屬于設計教育的范疇,有著基礎美術教育階段的特殊性。美術新課標解讀中強調:“一方面,該領域的學習能夠適度體現設計學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該領域的學習又并非針對學科專業教育,而是以育人為主線,是通過設計藝術的素質教育。”[1]
什么是“設計·應用”領域?《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
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與交流信息,改善環境與生活,逐步形成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的含義既包括現代設計的理念與方法,也包括傳統工藝的思想、制作手段與方法。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以形成學生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為目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科知識融入生動的課程內容中,密切聯系社會生活,關注環境和生態,突出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欲望。[2]
對比《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版)》,我們有幾點思考。第一,新版課程標準中對“設計”的界定強調了“包括現代設計的理念與方法,也包括傳統工藝的思想、制作手段與方法。”這使我們更為清晰地認識了設計與工藝的協同關系,從而能夠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設計與工藝之間相同和不同的教育價值。第二,“改善環境與生活”的表述,更突出了“改善”為設計的初衷和歸宿,更為明顯地區分了“設計·應用”與“造型·表現”兩個學習領域的不同。第三,對“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目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方式分別作了具體表述,特別加入了“關注環境和生態”和“審美性”,旨在引導教師深入地理解設計美。
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目標的深理解
我們明確了“設計·應用”的教學目標,才能調動智慧,制定和選擇有效的方法建構教學策略。正因如此,我們要讀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此學習領域的目標:
1. 了解設計與工藝的知識、意義與價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知道設計與工藝的基本程序,學會設計創意與工藝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關注身邊事物、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2. 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根據意圖選擇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進行初步的設計和制作活動,體驗設計、制作的過程,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3. 養成勤于觀察、敏于發現、嚴于計劃、善于借鑒、精于制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致、團結合作的工作態度,增強以設計和工藝改善環境與生活的愿望。[3]
我們可以讀懂目標包括幾個內涵。第一,指導教師關注“物以致用”設計思想,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設計能力的形成。第二,“逐步形成關注身邊事物、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把設計引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改善環境與生活。第三,“根據意圖選擇媒材”的表述,設計內在思維過程,媒材的選擇要服從設計者自己的設計構想。設計目的性、規劃性、審美性、功能性的需求都有賴于有意圖地選擇媒材。第四,“養成勤于觀察、敏于發現、嚴于計劃、善于借鑒、精于制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致、團結合作的工作態度,增強以設計和工藝改善環境與生活的愿望。”這部分表述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逐漸形成。
三、“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學策略的精選擇
關于教學策略,國內外學者有很多闡述。縱觀對教學策略的各種解釋,有人認為是達到目的的方法,有人認為是教學觀念和原則,有人認為是廣義的教學方法,有人認為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謀略,還有人認為教學策略是關于有效地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技術的操作原則與程序的知識……從不同教學策略的表述中,可以看出雖然認知角度不同,但又統一指向宏觀、中觀、微觀的教學各層次。
本文把視角放在教學微觀層面,偏重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方法。依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概念的思考和目標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各種理念相結合的具體方法,建構出“設計·應用”領域有效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科技+藝術”
“科技發展引發世界劇變,我們的設計工作也隨著媒體形式的改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4]與純藝術相比,設計被稱為“實用藝術”,表明它既滿足功能需要又具有藝術取向。現代設計及其教育始終沒有離開科技與藝術之間進行的抉擇和判斷,可以說現代設計是藝術的,也是科學技術的。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營造開放的課堂形態,幫助學生收集整合豐富的網絡資源等具體形式。實現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的設計既呈現出藝術的感性和直覺,又呈現出科技的理性和邏輯。從而建構出“設計課”有效的教學策略。
1. 營造開放性的課堂形態
小學階段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內的教學內容,涉及自然、社會、科學、歷史以及文學、繪畫等諸多范疇,我們嘗試將其概括為科技與藝術兩大類型。營造開放性的課堂形態,帶給學生更強的包容性理念,促進多學科交叉,既是學生主體認知規律的體現,又是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創新基礎。
教學中具體的實施方法涵蓋設置開放性的課堂問題、提供開放性的探索材料、預設開放的教學過程、營造活躍課堂氣氛、創設平等的交流方式和運用尊重學生主體的評價體系等。開放性的課堂形態能最大限度地融合科技與藝術的價值。例如:人美版全國美術《牙刷的設計》一課,為了將衛生、健康、環保等知識融入牙刷設計,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科學知識,“你知道多長時間要換一次牙刷?你了解納米材料在牙刷上的應用嗎?你知道正確的刷牙方法要刷多長時間?”引導學生以科學常識為設計出發點,為設計提供更廣的想象基礎。再通過了解牙刷的造型、巧妙的裝飾及有趣的色彩等藝術元素,引導學生將科技與藝術結合。實踐證明,學生的設計不是狹隘的創意,而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設計出美觀實用的牙刷。
2. 收集整合豐富的網絡資源
當今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與影響已經無處不在,學生已經越來越善于運用網絡資源提供的海量信息。他們對網絡信息資源有著濃厚的興趣,具有一定的收集、整合、運用的能力。推動學生更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的收集整合,選用合作、討論、互動交流等具體方式,促使學生針對某一設計主題進行資料的匯集與交換,形成頭腦風暴,為設計帶來無限的靈感,從而促進科技與藝術相結合方法在設計中的有效發揮,開啟創新設計之門。
教學中經常推薦以下幾個美術設計資源網站:
中國設計網:http://pm.cndesign.com/
視覺中國:http://shijue.me/home
中國設計之窗:http://www.333cn.com/
中國設計藝術聯盟:http://www.arting365.com/
設計動量:http://www.okimg.com/
設計之家:http://www.sj33.cn/
三視覺設計:http://www.3visual3.com/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運用網絡的指導,通過教師的引領合理的借鑒,從而豐富設計語言,開闊設計視野。實踐證明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能建構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策略二:“文化+生活”
文化是個寬泛的概念。文化內涵可以是傳統的也可以是現代的,可以是中國的也可以是外國的。對文化的認識有助于設計思維體系的建構。生活帶給學生直接的經驗和感受,實際生活是設計的本源。在教學中采用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尋求在更真實的現實生活和更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加深對設計的理解。將生活的具象與文化的抽象結合,有效地實現了設計的課程價值。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的方法成為設計教學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挖掘學生自身生活經驗
學生不是白紙,每個學段的學生都有著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文化積淀。挖掘學生自身所蘊含的生活體驗,是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的基礎。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圖片、錄像、調查問卷等手段,結合講授、合作學習及師生互動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交流生活經驗,依此形成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設計作品中將會體現一定的文化價值。
例如:人美版全國美術12冊《我的書包》,書包設計中學生自身的生活和文化的結合是設計的根基。教師通過課前問卷的形式挖掘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如“在生活中你最常使用哪類書包;你選購書包的時候考慮的主要因素;從安全角度考慮你會選擇什么形式的書包;簡要說說自己現在用的書包有哪些優點與缺點……”這些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生活,使學生的書包設計根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正遷移,激活學生認知主體,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成為設計靈感的源泉。
2. 創設情境體驗文化
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已經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創設特定的情境才能體會到文化的魅力。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可以促進學生直觀地理解文化內涵,同時強化生活體驗的積累。例如:人美版全國美術9冊《杯子的設計》一課,新石器時代的“折線紋彩陶杯”、商代的“象牙雕夔鋬杯”、唐代的“玉云紋杯”,這三個古老的杯子有著悠久歷史文化。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安排鑒寶家的角色,先欣賞后鑒寶,教師伴隨著音樂,聲情并茂地描述不同時期材質和紋飾的審美特點。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自信滿滿,爭相鑒寶。這種情境的營造,自然而然地拉近了文化與學生的距離。欣賞、參觀、錄像、課件等具體直觀的手段都有助于創設情境體驗文化。這種文化再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一定會促使學生設計出優秀的設計作品。從本課的學生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文化與生活的影子(圖1)。
從大量課堂實例中,我們明顯地觀察到文化與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在設計課中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有效教學策略的重要部分。
策略三:“形式+功能”
“物以致用”體現出一種形式與功能的關系,是“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設計思想的集中體現。形式與功能的關系是設計領域關注的焦點,現代設計理念是“形式追隨功能……我們可以在大自然中察覺到這種設計理念。樹的外觀充分利用了構成物質的特性,它的首要功能既是保持直立—如果巖石采用這樣的外觀造型,則馬上就會坍塌”。[5]其他設計理念還有形式表現功能、形式追隨時尚、形式追隨情感等。基于對設計理念的全面認識,我們設計課堂教學選擇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方法,從而避免“過度功能化設計”,如帶電視功能的書包、能當手電用的牙刷等,以及“過度形式化設計”,如只畫了花紋的杯子等,我們追求的是設計的功能緊貼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的作品物以致用。
以人美版全國美術9冊《造型別致的椅子》一課為例。我們引導學生從椅子的歷史來理解形式與功能,并鼓勵學生在設計上將兩者結合。
例如本課實錄:我國東漢之前人們普遍坐在鋪有皮毛或席子的地上。東漢時期坐具進入漢人的生活。在這一時期,席地而坐的方式徹底改變,奠定了坐具的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用物件撐起一個相對的平面,可以承受人體坐下的重量。椅子‘坐’的功能解決后,隨著技術、經濟發展等因素,在設計中表現了一種形式上的追求,形式性開始呈現。比如,為了遷就雕刻與裝飾,但又不至于干擾座椅的牢固性,清代的太師椅慣用厚重的大塊構件。更為夸張的是,玉石、琺瑯和彩瓷與木料的搭配。這一時期座椅的功能變化不大,但形式的表達更為強烈。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合作學習指導法、頭腦風暴法,使學生認識椅子的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從而在設計椅子的作品中展現出形式與功能相結合(見圖2)。
這其中學生運用舊紙箱,通過設計內部結構,設計制作堅固可用的椅子,充分體現形式與功能相結合。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方法構成“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有效教學策略的一個部分。
實踐證明,運用“科技+藝術”“文化+生活”“形式+功能”的教學策略,可以更加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設計·應用”教學領域的主旨,并進行與生活、科技、文化相契合的有針對性的設計。當然,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應用也會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效果,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完善、靈活應用與合理創造。面對復雜的教學因素,特別是活躍多變的學生,教學策略的實施過程是需要教師用智慧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是教學策略的最終歸結點。
參考文獻:
[1]楊力. 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4]原研哉. 為什么設計[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0.
[5]羅伯特·克雷. 設計之美[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1.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