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經濟學界有各種各樣關于商品價值論的研究,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面對商品價值進行論述。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較各種商品價值論的區別與聯系,而是以勞動價值論為重點,結合其他的商品價值論來說明價值理論的研究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對生產企業的啟迪。
關鍵詞:商品價值論 消費者 勞動價值論
中圖分類號:F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011-03
商品價值理論的研究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基石。關于商品價值有各種各樣的研究,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還有隨著生產要素作用的提升而興起的要素價值論;有以消費者主觀感受為中心的效用價值論,也有隨著科技、知識等創新因素而興起的創新價值理論,同時還有效用的數學分析價值理論、綜合分析價值理論等。這些理論其實都是對商品價值理論的研究,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角度不同而已。
一直以來我國不少學者專家都致力于商品價值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種關于商品價值理論的解釋,但是基本上與人們平時具體生活工作聯系很少。本文將從勞動價值理論出發,結合其他的西方各種價值理論,分析商品價值論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必要性,從而將商品價值理論運用于微觀企業層面,加大商品價值理論的微觀解釋力,不像之前眾多研究一樣把商品價值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勞動價值論的時代化等宏觀問題方面。
一、各種商品價值理論的概述
經濟學學者對商品價值論的研究從開始發展經濟學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關于商品價值論的討論也沒有停止過,不同的人、不同的學派對價值論都有自己的認識。為了方便分析,下面先簡要介紹各種不同的商品價值論。
1.勞動價值論的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詳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等重要的價值理論,從中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工人的秘密所在,論述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其實我們應該把《資本論》三卷中關于勞動價值論的闡述看成是一個理論體系。體系中的具體內容包括:價值實體是什么,價值的形式和本質是什么,價值規律等。
(1)關于價值實體的論述。價值實體其實指的是商品中包含的人類抽象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商品的價值其實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是物化的抽象勞動。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原理,認為勞動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之分,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在理解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2)價值的表現形式和價值本質的分析。價值的形式就是指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指的是一種商品能夠換取的另外一種商品的量或者兩種商品的比例。交換價值有四種形式:簡單的偶發商品交換形成的價值形式、擴大了的價值形式、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價值形式、貨幣價值形式。這也是價值的表現形式的發展過程。價值的本質指的是在商品中包含的人跟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在商品經濟中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商品,在交換的過程中,商品跟商品的交換其實也是不同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交換。所以說我們研究價值論的過程中,本質上是在研究人和人的關系,而非商品與商品的關系。
(3)價值的結構和價值轉型。所謂價值結構指的是價值的組成部分。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價值由C+V+M三部分組成。這組公式中的C是在生產過程中耗費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這部分價值是不會增值的,只是在生產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從生產資料向產品的轉移;V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這部分價值是能夠實現增值的。M就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價值轉型也就是商品價值轉化成生產價格是因為利潤轉換成平均利潤造成的,其根本是由資本的等量資本帶來等量利潤的特點決定的。
(4)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其實就是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反映了價值的運動規律,馬克思認為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在交換的過程中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2.要素價值論的觀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不斷地進入市場,并在經濟增長中日益呈現出巨大的作用。并且借著價格的調整來實現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就是人們產生了這些要素本身是否創造價值的疑問。因而有人提出了“生產力價值論”、“新三元價值論”、“資源貢獻價值論”等理論。雖然這些理論的具體內容及其各自觀點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上,這些理論都是主張以各種要素論代替勞動價值論,因而可以統稱為要素價值論。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提出的生產三要素論是生產要素價值論的代表,他認為商品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要素是勞動、資本和土地,所以他主張資本創造利潤,土地創造地租,勞動創造工資,進而認為工資、利潤、地租是勞動、資本、土地三種要素按照自己的貢獻所獲得的報酬。
3.效用價值論的觀點。效用價值論本質是以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心理評價為基礎來確定商品的價值。效用價值論又分為一般效用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一般價值論是由杰文斯、門格爾、瓦爾拉斯等人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他們主張商品的價值是由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決定的。在隨后出現了邊際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隨后出現了兩個流派:心理學派和數理學派。以奧地利學派為代表的心理學派,把心理學理論引入到經濟學的價值研究中,主張商品的價值是由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決定了商品的效用進而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以洛桑學派為代表的數理學派認為,應該用數理方法分析消費者的效用,進而對商品的效用進行量化。總而言之,效用價值理論的本質就是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的效用決定的。
4.均衡價值論的觀點。均衡價值理論主張商品的價值是由供求相等時的價格決定的,具體分為一般均衡價格和局部均衡價格。一般均衡價格論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這個學派認為商品的供需影響價格,并且認為商品的價格是供需相等時的價格,所以價格由供需決定。局部均衡價格論在考慮供求均衡價格時只是關注一種商品的供求相等時的價格。總之所有的均衡價值論的根本觀點都是商品的價值由供求相等時的價格決定。
5.創新價值論的觀點。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信息等要素在經濟發展中作用凸顯,它們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也受到很多關注,各種以機器、知識、信息等為主體的價值論也就應運而生。這些設備、知識、信息等都是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帶來的,故統稱為創新價值論。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價值論,他認為生產函數中應該能反映出新技術、新的生產方法等對生產進而對商品價值的影響。這種新的函數建立之后,經濟發展的過程包含在函數中,也就是反映在生產過程中,因此經濟發展就實現了自動化,自動化從而決定了商品的價值。
6.生產費用價值論的觀點。生產費用價值論是指商品的價值是基于生產的角度來考慮,由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資源的價值決定的。最早提出生產費用價值論雛形的是亞當·斯密,他主張商品的價值由工資、地租和利潤組成。之后馬爾薩斯在亞當·斯密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用地租、利潤、工資來說明商品的價值,這就形成了最初的生產費用價值論。
7.效用的數學分析——數理經濟學的觀點。現在,數理分析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已經成為趨勢與潮流。既然商品的價值存在量化的問題,當然可以借助數理理論來對其進行量化分析。目前在邊際分析中已經廣泛地使用了效用理論,英國經濟學家威·斯·杰文斯用微積分為工具對效用進行量化,進而根據量化的效用來確定商品的價值。
二、基于消費者視角下的商品價值論分析
各種商品價值理論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合理性,本文認為不同的商品價值論只是反映出分析視角的不同,比如要素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都是基于生產者利益視角,而效用學派是基于消費者利益視角,均衡價值論是基于市場均衡的視角等。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基于消費者視角下的商品價值理論。
馬克思在他的理論中指出,商品包含著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首先必須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商品必須是對人們來說有用的;其次,該商品的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生產者需要的,而是別的商品生產者需要的,否則商品生產者會自己消費該商品;最后,商品生產者為了得到對自己來說有用的商品,會拿自己生產的商品與另外商品生產者進行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商品生產者付出了自己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但是得到了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用交換來的商品表現。這樣在完成了交換即商品生產者銷售完商品以后,才能實現生產商品的價值。
在貨幣產生之后,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商品生產者擁有商品的使用價值,消費者擁有貨幣,矛盾也表現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生產者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矛盾自然也表現為供求對立。想要解決矛盾,必須使供求均衡,必須使消費者用貨幣支付給生產者而得到商品。商品作為特定的使用價值要讓渡或者銷售出去,必須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前提,因為沒有任何人愿意用貨幣去買對自己毫無用處的東西。因此,消費者作為貨幣的持有者則必然在商品交換中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如果要確立和堅持消費者主權的話,那么這種“主權”也顯然不是“在買方市場的前提下產生的”,而是產生于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及其外化的商品和貨幣的對立。
效用價值理論提出,商品能夠銷售,或者能夠賣多少錢是由商品的效用決定的,效用大的商品價格高,效用小的商品價格低。商品的效用又是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決定的,消費主觀需要這種商品,愿意支付的價格就高。所以商品生產者要想生產的商品能夠賣出去,首先得能滿足消費者的主觀心理需求,讓消費者愿意為該商品進行支付行為。
所以從上述分析我們能看出,商品生產企業要想正常生產經營,必須保證生產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只有這樣商品才能順利銷售出去。因此,商品生產企業必須以消費者為導向來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只有能夠把握消費者需求的人,生產的商品才能順利銷售,才能在市場中有競爭力。
當然,在不同的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供給和需求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消費者主權的實際體現也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買方市場還是在賣方市場中,消費者主權都是毋庸置疑的,生產經營企業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才能在市場中找到生存空間。
三、商品價值理論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啟示
生產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上面的分析能夠看出生產企業想要獲得利潤,必須以消費者為導向,確切說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這樣企業就必須及時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及其變化,確保生產的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企業除了應該重視產品的生產過程,更應該重視企業的銷售過程,保證企業的產品順利銷售出去,從而獲得最大化的利潤。
1.商品生產者要密切關注消費者需求及變化。商品生產企業為了保證持續生產經營,應該以消費者的需求為指引來進行生產。消費者的需求反映的是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所以為了準確把握消費者的需求,生產企業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消費者心理以及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最大限度契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避免產品的滯銷,使生產者在市場上有強勁的競爭力。所以,企業只有準確地了解消費者需要,并且根據消費者需要進行產品的設計、生產,才能生產出對別人來說有使用價值的商品,也才能在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同時,得到消費者的貨幣。
當然,消費者需要是隨著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生活閱歷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所以生產企業不僅需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更要密切關注消費者需求發生的變化。消費者需要的不斷變化使得每個產品都有一個有限的生命周期,因而就不存在久盛不衰的產品,所以企業沒辦法靠一成不變的產品而持續發展。因此,企業要科學預測消費需求的變化規律和趨勢,在消費者需求發生變化時,積極研究新產品來滿足變化后的消費者需求。
只有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會有市場,才能讓生產企業持續生產經營。消費者需要的變化意味著現有的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即已經被市場淘汰,要求商品生產者開發新產品。這就要求商品生產者自己必須具有創新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能夠根據消費者需要的變化進行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適時地適應消費者需要及其變化。
2.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必須過關。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在了解消費者需求及變化之后,企業進行商品的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企業必須保證產品的質量。因為只有質量合格的產品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果產品質量較差,購買后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消費者會對該產品甚至該企業失去信心,進而對消費者以后的消費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生產企業會失去客戶,生產的產品銷售面臨困境,生產企業沒有完成商品使用價值到價值(或者貨幣)的轉換,企業產品滯銷,很難持續經營發展。
3.生產企業要注重生產,同時也要注重營銷。生產企業應該生產對消費者來說有使用價值的商品,這點是毫不懷疑的。但是如果產品只是生產出來,沒有銷售給消費者,也是沒有解決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對于生產企業來說,生產出對消費者來說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還遠遠沒有達到進行商品生產的目的,只有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企業拿到貨幣,才算是實現了商品的價值,生產企業的目的才算完成。否則,商品生產者將無法持續經營。因此,商品生產者在生產出質量合格的產品之后,還應該重視產品的營銷,保證產品順利銷售。
為了使商品順利完成銷售,企業可以做好下列幾項工作:積極宣傳自己的產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經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所以要積極宣傳自己的產品,主動誘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將產品的銷售地點盡量安排在方便消費者購買的場所,增加消費者購買機會;做好售后服務工作,使消費者在消費產品時沒有后顧之憂。
四、結語
生產企業應該認識到,對企業來說生產合格的產品很重要,但是積極地營銷產品同樣重要。而且不管是生產前的預測、設計階段,還是之后的生產,銷售階段都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這都是由基于消費者視角下的商品價值理論決定的。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楊玉生,楊戈.價值.資本.增長——兼評西方國家勞動價值論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5] 晏智杰.邊際革命和新古典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 吳忠觀,等.經濟學說史[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87
[7] 王孟山.剩余價值的科學分配——現代公有制社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1):93-99
[8] 梅建軍.商品內在矛盾與營銷管理哲學[J].商業研究,2001(7)
[9] 王孟山.商品價值概論——勞動價值論與效用—需求價值論的融合與統一[J].探索帶,2013(2):226-239
[10] 梅建軍.我國政治經濟學關于使用價值研究的三大缺陷[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作者簡介:呼倩茹,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2級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