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關于中原經濟區中心村模式新農村建設道路的探索
趙陽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新農村建設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中還面臨著困難的重要轉型之一。發展中心村社區是中原經濟區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模式,但是對于是否要發展中心村以及如何建設中心村,仍有不少人提出質疑,在中心村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難題。本文將以中原經濟區為對象,對中心村的內涵加以界定,分析論證其發展的可能性和重大意義,并就建設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中原經濟區;中心村;新農村建設

2009年,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將中原經濟區區域擴展到全省。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因地制宜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愿,穩步開展試點,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1]。
有關中心村的概念,各位學者也是眾說紛紜。成亮先生認為,“中心村是指幾個村民小組的村民集中聚居在一起,一般為村民委員會所在地,設有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是本村村民公共活動的中心”[2]。陳麗女士認為,中心村是“以區域位置和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居民點為中心,聚集周圍一些弱勢村莊后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和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且能對周邊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村莊”[3]。
成的觀點突出了村民公共集體活動;陳的說法則是突出中心村起的作用。根據中原經濟區整體的自然地理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筆者認為,中心村應是一定范圍內農村幾個村莊經拆遷合并,將區域內人力、經濟、交通、基礎設施等各種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的,能對周邊一定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起帶頭和輻射服務作用的新型村莊。
1.發展中心村是中原經濟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推進中原經濟區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心村建制可以成為區域內城鎮與農村聯系的紐帶,承受小城鎮發展活力的輻射,在不斷發展自身的同時鏈接周邊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社會奔小康的重要陣地[4]。
2.發展中心村可以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中原經濟區廣大農村用地分散化,發展中心村可以起到下作用:首先可以改變村莊布局散亂導致耕作、建設和居住用地粗放利用,改變農民建房分散狀況,將土地集中轉而他用;其次,通過整體土地的合理規劃,可以將工業、農業用地分別相對集中而大規模有效利用。
3.發展中心村可以促進統籌中原經濟區城鄉社會發展。
中原經濟區內不僅有鄭州、洛陽這樣較大的城市,而且還有不少小城市和貧窮落后農村,存在著大量農民工進城使一些城市承受能力不足、農村有眾多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發展中心村則可以逐步做到對區域內落后農村的改進,統籌區域內城鄉相對同步地發展,維持社會穩定,促進中原經濟區農村的科學合理發展。
1.居民點選擇困難。
總體上,中原經濟區農村居民點多數長期處以自然形成、自我發展和變遷的狀態,導致大多數居民點不合理。這樣,選擇中心村居民聚居點會遇到諸多難題,包括有的村莊甚至整體都要搬遷、一些農民安土重遷不愿搬等。
2.新地點建設用地困難。
中心村聚居點必然需要重新征用土地來建立居民小區、置放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征難:新建中心村所占用的土地往往規劃在農用田地中,由于補償資金較少和補償方式單一,許多農民不愿出讓土地;二是土地審批難:中原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產糧基地,《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5]在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方面要求嚴格,在中心村建設的過程中容易被國土部門叫停。
3.舊村拆遷整治困難。
新建中心村實行土地集約,勢必相應減少人均占有的建筑用地,有的農民害怕利益受損而強烈反對拆遷集中;有的不愿破壞原有的鄰里關系;有的在原居住地住習慣了不愿搬遷;此外,還有部分農民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認為現在的住宅位置好,動不得,因此對拆遷集中意愿不高[6]。
4.籌措建設資金困難。
發展中心村在居民聚居點的選擇、請專家規劃、建配套基礎設施等需要大量的資金,但中央財政補貼卻很欠缺,如關于通村公路,國家給每一千米補貼十萬元,剩余的資金必須由當地政府來承擔,其他還有用水、供電、提供公共健身器材、修建小區的文化廣場等各方面的投入均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和村集體來承擔相當大一部分,因此資金也是發展中心面臨的一大難題。
雖然面臨著重重困難,但是在中原經濟區內推進中心村建設的新農村建設道路也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克服各種困難。
1.科學合理選擇中心村地點。
選擇中心村居民聚居點在必要時可以打破現有的部分行政界線,從區域整體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去選擇其位置及涵蓋范圍,應考慮以下因素:
(1)地理條件,選擇地勢平坦資源豐富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地方;(2)交通情況,選擇處于幾個村莊中心并與周邊農村交通聯系方便的地方;(3)村莊狀況,選擇教育、供水、衛生等服務和設施較完善,規模較大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莊為基礎。
2.集中精力解決好土地難題。
首先,要做好中原經濟區內整體規劃。要統籌考慮區域內城鎮與鄉村的規劃,優化中心村的設置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其次,對土地的征用上。征用農民的土地實行統籌分配協調“占一補一”,用拆舊遷新置換農用地標準,盡量讓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地被完全征用的,要完善對農民的補償方式,為他們提供就業培訓、繳納社會保險等;最后,完善中原經濟區的土地政策。根據國家《土地管理法》和土地二輪承包的相關政策,制定中原經濟區內合理的土地流轉方式,鼓勵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7]。
3.切實做好村莊拆遷整合工作。
首先,在村莊撤并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向區域內自然村莊的中心,交通便利的村莊聚集;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較完善的村莊聚集;向規模較大,資源較豐富的村莊聚集;向經濟條件較好,有第二、三產業的村莊聚集。其次,加大宣傳力度,改變部分農民思想觀念。發展中心村是符合農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的,各級政府應該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的心聲,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改變部分農民的落后思想,促進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
4.充分利用多種途徑籌集資金。
首先,爭取各級政府投資支持。努力爭取國家對中原經濟區發展中心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中原經濟區各級政府要制定中心村建設資金投入扶持計劃,在農村資金投入時向中心村建設傾斜,形成扶持的合力。其次,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第三產業可以采取公開招標方式,鼓勵個人或企業投資;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區域內各級政府出面協調各大銀行信貸業務向中心村傾斜;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中心村建設。再次,樹立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各級政府的支持中,通過樹立模范并給與物質或精神獎勵,來鼓勵農民出資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等。
綜上所述,發展中心村模式的新農村建設是破解中原經濟區面臨的重要轉型難題的有效方式,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目前,發展中心村對于中原經濟區建設中還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盡管會遇到各方面的困難,我們依然可以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克服,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心村建設一定會在中原經濟區的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1]中原經濟區規劃正式發布.河南日報.2012年12月3日,頭版。
[2]成亮.關于中心村建設問題的反思[J].商業現代化,2007年10月。
[3]陳麗 花小麗 張小林.中心村建設及其策略分析[J].城鎮建設,2005年6月。
[4]吳貽猛.建設中心村構筑城鄉經濟一體化的基點[J].商場現代化,2005年4月。
[5]《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6]31號。
[6]陳平.滿松奇.淺析中心村建設實施的困難與對策[J].湖南農機,2007年11月。
[7]葛世龍.中心村建設問題分析[J].焦作師專學報,2010年9月。
F320.1
:A
:1671-864X(2015)10-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