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蕪湖市培智學校,安徽 蕪湖 241000)
活教育理論在培智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朱艷
(蕪湖市培智學校,安徽 蕪湖 241000)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對于活教育提出的具體原則,符合智障兒童的學習特點和需要。能促進智障兒童提高學習效果。本文闡述了活教育的理論是培智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并就如何將活教育原則運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討。
活教育理論;活教育原則;體育教學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對于活教育提出的具體原則,不僅適用于幼兒教育,其中的許多方法能應用于特殊教育領域,符合智障兒童的學習特點和需要。能促進智障兒童提高學習效果。因此,靈活運用活教育原則,對于提高培智學校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培智教育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中重度智障孩子教育的目標是適應社會生活,融入社會。由此,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應運而生,培智學校體育課程的目標是努力達到生活的功能,懂得基本的體育知識,培養運動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娛樂休閑技能,促進學生健康。
(一)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激發學生運動的興趣。
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充滿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們的教科書,我們要張開眼睛去仔細看看,要伸出手去縝密的研究”。這給培智學校體育教材選編拓寬了思路。首先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學習,是符合智障學生心理和學習特點的。智障兒童往往受到過多的保護和限制,活動范圍有限,造成他們的經驗比較缺乏,對外界事務比較陌生,這就大大加劇了他們學習的困難,影響到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基本的體能訓練枯燥、乏味,而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將使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知,增強運動的能力。因此我們在一學期的教學計劃中安排學生游玩的體能活動,如:春游或秋游,在野外安排體育運動、體能競賽、玩大型玩具及社區露天的健身器材。實踐表明,學生在大自然中的運動興趣及運動能力達到很好的效果,很多能力進步得很快。如:有一唐氏綜合癥孩子,肌肉張力比較低,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不到5分鐘的運動,就累得蹲在地上,不愿意站起來。但是在一次春游時,步行到公園,路途中竟然沒說一個“累”,體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二)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具有生活的功能性。
體育課中粗大動作安排走、跑、跳、投等內容時充分考慮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通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精細動作主要是手指的訓練,安排撿豆、撈元宵等內容,其中還有一重要內容是:實用生活技能的體育,如:端水、提物、推車、騎車等活動。
(一)教學游戲化。要使智障兒童喜歡學習,首先要喚起學習的興趣,陳先生提倡教學游戲化,他指出“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慣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游戲化能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充滿自我主動性,有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的設計游戲,能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如:在低年級段的體育教學中,追逐跑這一內容按排,可采用“撒網捕魚”、“丟手絹”、“踩影子”等游戲的形式開展。跳的內容學習,可采用“摘蘋果”、“模高”、“過河”等一系列的游戲活動完成。投擲內容采用“打狼”、“擲飛鏢”等游戲方式。實踐表明,教學內容的游戲化,使教師教學更為輕松和有實效。可以幫助智障兒童發揮潛在的優勢。
(二)教學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有助于使兒童融入故事情節中,從而模仿故事情節中的人或物,通過講故事,可以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其想像力。如:在一年級排路隊走的練習中,用故事“螞蟻搬家”來講導入,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聽完故事后,我要求大家來扮演螞蟻搬家的過程,用一根長棍代表“大面包”,要求大家成一路總隊,將“面包”抗在肩膀上,搬到教師指定的位置。從而完成了排路隊走這一過程。在教授單雙腳跳這一內容時,先設計小兔看外婆的故事,并配上音樂伴奏。將體育課中的動作融入故事中,讓每個學生體驗故事中的主人翁的各種動作。效果比單純練習跳的動作好得多,學生愿意做跳的練習。能讓不愛運動的學生參與進來。
(三)分組教學法。分組教學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所進步,也可以發揮不同水平學生的各自作用,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并且形成一定的集體觀念,也可以引進小組競爭機制,使兒童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并在相互競賽中獲得進步。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個體運動能力的差異性很大,甚至有肢體殘障的孩子,如:腦癱,行為異常的孩子:如自閉癥孩子,實施因此教學時,必須分組教學,在每小組中,組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發揮優秀學生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給能力較弱的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并促使教師加強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具體的指導。如:在教低年級的“老鷹抓小雞”游戲時,老師強弱搭配分組,每組選一能力強的當“母雞”,在選一能力強的當“老鷹”。這樣,兩組學生就可以同時進行游戲,并能進行比賽。同時教學中老師可以加強個別輔導。并充分提高的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活教育理論,對于當前特殊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認真研究活教育理論,可以促進和提高培智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

G427
:A
:1671-864X(2015)10-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