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穎
(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1)
《喧嘩與騷動》文體形式之綿延解讀
付穎
(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1)
威廉·福克納是二十世紀美國南方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南方社會的文化和歷史,而其思想深受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學的影響。《喧嘩與騷動》是威廉·福克納的成名作,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相關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本文從文體學層面出發,首先是錯亂的時間結構,其次是語言的變異,這些藝術技巧都很好地反映福克納深受柏格森生命哲學綿延思想的影響。
《喧嘩與騷動》 生命哲學 綿延說 文體形式
威廉·福克納是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這一生著作頗豐,共創作了19部長篇小說和75部短篇小說。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福克納研究逐漸升溫,研究涉及敘事學、心理學、女性主義、生態主義等各個方面,但很少有研究者從哲學的角度分析福克納作品的文體風格。本文從其杰作《喧嘩與騷動》的文體層面出發,指出福克納在小說文體風格上體現出柏格森的綿延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20世紀初法國的著名哲學家,在生命哲學中,“綿延”說是其最核心的思想。柏格森認為時間有兩種可能的概念:“一種是純粹的,沒有雜物在內,一種是偷偷地引入了空間的觀念。”[1]
前一種純粹的、沒有雜物在內的時間就是柏格森所說的綿延,它是一種存在于自我意識中的時間,是心理上的時間。后一種時間則是我們生活中可以用鐘表度量的時間,是空間化的時間。
在柏格森看來,綿延有如下幾個特征:首先,綿延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變化。在綿延中,陸續出現的各個要素互相滲透、互相聯系,每個要素也和整體相互滲透、密不可分[2]。其次,綿延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無法再活一次,即使是再重新活上片刻也不可能,因為綿延是一直向前發展運動的,我們不可能阻止意識的向前流動,更不可能抹去過去的記憶而回到原點,這些都是不可能的。
總的來說,柏格森綿延說的一個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和永恒的生成之中的,世界的本質是運動和變化的。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不僅內容上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其文體風格也處處體現柏格森的綿延思想。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原因不僅在于作者對人物的生動刻畫,更在于其結構的錯綜復雜。福克納在小說中運用了多角度敘述,分別以班吉、昆丁、杰生及迪爾西的視角來描述。
福克納曾解釋:“我先從一個白癡孩子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因為我覺得這個故事由一個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的人說出,可以更加動人。可是寫完以后,我覺得我還是沒有把故事講清楚。我于是又寫了一遍,從另外一個兄弟的角度來講,講的還是同一個故事。還是不能滿意。我就再寫第三遍,從第三個兄弟的角度來寫。還是不理想。我就把這三部分串在一起,還有什么欠缺部分就索性用我自己的口吻來加以補充。然而總還覺得不完美。一直到書出版了十五年以后,我還把這個故事最后寫一遍,作為附錄附在另一本書的后面。 ”[3]
福克納之所以多角度敘述,是因為每次他都對自己講述的故事不滿意,這正說明了福克納寫作過程中的意識在不斷變化,思想在不斷創新,正體現出柏格森的綿延思想,人的意識處于不斷的流變和永恒的生成之中。
作品中四個章節的敘述時間各不相同,分別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1928年4月8日,很明顯,這四個外部時間是錯亂復雜的。然而,經過仔細研讀,讀者會發現在外部時間內存在一定的邏輯性,也就是有序的內部時間。為了讓讀者能夠充分區別外部時間與內部時間,福克納沒有按外部時間排列章節,而故意打亂外部時間以凸顯內部時間(綿延)。反復研究小說,讀者會發現內部時間即是凱蒂的成長過程,班吉部分回憶的是凱蒂的童年時代,溫柔體貼的小凱蒂無微不至照顧著班吉;昆丁部分描述的是凱蒂的青春期,凱蒂浪漫的戀愛與婚姻;杰生部分強調了凱蒂的中年時代,多數是凱蒂女兒與昆丁之間的糾紛;迪爾西部分描繪的則是小說中的“現在”。這錯亂的外部時間與有序的內部時間,恰好反映了福克納深受柏格森思想的影響——強調內部時間(綿延)與外部時間的區別。
柏格森綿延說的一個主要思想是:一切事物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和永恒的生成之中的,世界的本質是運動和變化的。然而,語言是靜態的。那么如何用靜態的語言生動呈現動態的世界呢?福克納深受柏格森綿延思想的影響,在其作品里主要運用了語音變異、語法變異、書寫變異等詩性語言,使小說中動態的生活畫面躍然紙上。
1.語音變異
語音變異是指在詩歌創作中,出于節奏或押韻的需要,單詞的音節可以省略,重讀音節可以改變,整個詞的發音也可以違背常規。語音變異在一般的小說中比較少見,但福克納大膽實驗創新多處運用了語音變異,一些常見單詞發音有意地發生變化[4]。 如:
“Go on now,’fore Quentin see you and have to go too.”Dilsey said.[5]
“before”讀作“’fore”.
“Where’bouts you lose it.”[6]
“Where abouts”讀作“Where’bouts”.
“Lawd knows.”Luster said.[7]
“Lord”讀作“Lawd”.
“Your mommer going to whip you for getting your dress wet.”[8]
“mother”讀作“mommer”.
“You leave her alone now,Jason,”Dilsey said.“She gits up fer breakfast ev’y week mawnin,en Miss Cahline lets her stay in bed ev’y Sunday.You knows dat.”[9]
此句中,“gits”代表“gets”;“fer”代表“for”;“ev’y”代表“every”;“mawnin”代表“morning”;“en”代表“and”;“dat”代表“that”。
當然,這些發音主要出自迪爾西等黑人之口,他們因幾輩人當仆人未受過正規教育,保留了黑人固有的發音方式。盡管讀者沒有機會與小說中的人物直接交流,但福克納創新的語音變異形式生動呈現出黑人特有的語音語調,讓讀者身臨其境。
2.書寫變異
我們先來看兩例根據發音的音調高低、聲音的長短而凸顯出來的書寫變異,這些變異的詞語基本全是擬聲詞和感嘆詞,可以讓讀者立體形象地感受到說話者的音調變化,進而推斷出說話者當時的情緒變化。
“You live a long way,dont you.You’re mighty smart to go this far to town by yourself.”It’s like dancing sitting down did you ever dance sitting down?We could hear the rain,a rat in the crib,the empty barn vacant with horses.How do you hold to dance do you hold like this.
Oh.
I used to hold like this you thought I wasn’t strong enough didn’t you.
Oh Oh Oh Oh.
I hold to use like this I mean did you hear what I said I said.
oh oh oh oh.[10]
這里感嘆詞“oh”的第一個字母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用大寫是想要表達回答者是一種強調的口吻,給“哦”加上重音,表達確實明白了的語氣。而最后的小寫則有一種有氣無力、感到厭煩的情緒包含其中。
When he called the dogs in he sounded just like the horn he carried slung on his shoulder and never used, but clearer,mellower, as though his voice were a part of darkness and silence, coiling out of it, coiling into it again.WhoOoooo. WhoOoooo.WhoOooooooooooooooo.[11]
這里喚狗的聲音用的擬聲詞的形式相當形象,WhoOoooo.WhoOoooo.WhoOooooooooooooooo,中間大寫的O同樣用來表示發音中的重音,讓讀者很容易就能想象到音調升高然后又緩慢降下來,而小寫的o持續不斷地重復出現,也讓我們感覺好像是聲音的回音,一直在空中回蕩直至消失。
同樣,文中也有“Shhhhhhhh”這樣的擬聲詞,是勒斯特讓班吉不要再哼哼唧唧時所說的話,是同樣的表現手法。
3.語法變異——冗長句的使用
《喧嘩與騷動》第二部分是從昆丁的角度講述故事的,列舉一段來看福克納作品中的書寫變異是如何體現柏格森綿延思想的。如:
i i wasnt lying i wasnt lying and he you wanted to sublimate a piece of natural human folly into a horror and then exorcise it with truth and i it was to isolate her out of the loud world so that it would have to flee us of necessity and then the sound of it would be as though it had never been and he did you try to make her do it and i i was afraid to i was afraid she might and then it wouldnt have done any good but if i could tell you we did it would have been so and then the others wouldnt be so...i i will never do that nobody knows what i know and he i think you better go on up to cambridge right away you might go up into maine for a month you can afford it if you are careful it might be a good thing watching pennies has healed more scars than jesus and i suppose i realise what you believe i will realise up there next week or next month and he then you will remember that for you to go to harvard has been your mothers dream since you were born and no compson has ever disappointed a lady...[12]
這是昆丁自殺前的一段意識活動,完全沒有任何標點符號,甚至連所有格的分隔符號都沒有,這一點在此作品第二部分中已經司空見慣了。
昆丁是哈佛大學的學生,知識豐富,具有哲學思辨能力,又有主觀思考,而且經常趨向于抽象思維。但是昆丁是一個沉迷過去而無視現在的人,所以他一直在回憶過去,這里之所以不使用標點符號,一來說明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是復雜糾結的,他的思想恰恰映照他神經錯亂,以至崩潰的狀態;二來說明時間的飛快流逝,使我們好像聽到了時鐘指針快速轉動,他的生命在一點一滴地消耗下去,似乎即將滅亡。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本的第二個特點在于他借鑒了卡明斯的書寫方式,在昆丁自殺前的意識中,“I”以小寫的形式出現頻率較高。卡明斯在詩歌中小寫“I”,是用來說明自己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員,是渺小的;而這里福克納把“I”寫成“i”,說明昆丁這個人物即將消亡,作為一個人將不復存在,這是他自殺前的預兆。
從這一意識活動的后面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福克納小寫了一些專業名詞,如:benjys,Cambridge,jesus,harvard等詞,根據常規,應該寫成Benjy’s,Cambridge,Jesus,以及Harvard,這種變異形式預示了昆丁過分焦慮,已經神志不清的狀態。
縱觀全文,福克納的小說《喧嘩與騷動》在文體風格上體現出柏格森的綿延思想。首先,福克納與柏格森一樣強調意識的流動,以及錯亂的外部時間與有序的內部時間(綿延)的區別;其次,福克納受柏格森綿延思想的影響,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和永恒的生成之中的,世界的本質是運動和變化的。他在創作過程中意識到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藝術與文學是靜止的,而生活與綿延則是動態的,因此福克納將詩性語言運用到小說中,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語言實驗。福克納在作品里主要運用了語音變異、語法變異和書寫變異等詩性語言生動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內心。那些錯綜復雜、雕琢得奇形怪狀的靜態語言文字,使讀者完全沉浸于福克納創造的那樣一個生動立體的微觀世界,那里是如此金碧輝煌,如此變幻無窮,讓人流連忘返甚至忘卻自我。
[1]柏格森,著.吳士棟,譯.時間和自由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4.
[2]李超杰,著.柏格森的生命哲學[J].中國研究生,2009(2).
[3]福克納.福克納談創作[A].李文俊.福克納評論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262.
[4]李權文.論《喧嘩與騷動》的詩性語言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9(1).
[5]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30.
[6]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35.
[7]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36.
[8]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37.
[9]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294.
[10]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154.
[11]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134.
[12]Faulkner,William.The Sound and the Fury,Vintage Books[M].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4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