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梅
摘 要: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改的一個亮點,是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劃整統一,對語文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課改十多年來,語文綜合性學習并沒有如當初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如火如荼地開展,究其原因有很多。本文僅就教學策略的層面,對如何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作探究。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綜合性學習 活動策略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薄罢Z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盵1]從中不難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其實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它以語文課程資源的整合為基點,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調動學生主體創造性解決問題,有機地將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融為一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從而真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從本質上講,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歸根結底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本文以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對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實現這一活動的教學功能做研討。
一、正確認識活動的意義
自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實施以來,不少教師對于活動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教師認為只要由活動主宰課堂、氣氛熱鬧、活躍就實踐了新課改理念,教學思維始終停留在諸如“這堂課有沒有開展活動”、“開展了幾次活動”等問題上,忽略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通過活動感知、體驗、分析、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做人,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現行中考體制下,由于教學成績和升學率的壓力,一些教師認為綜合性學習太過浪費時間,因而不敢拿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實踐,這些都造成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很難有大的作為,更別說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了。
二、準確把握活動的性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2]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明白,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姓“語”的。這就決定了語文綜合性學習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語文能力。
令人遺憾的是,在當下的綜合性學習課堂上,我們卻能時??吹皆S多非語文現象的發生。一些老師只注重了課堂的綜合性,將語文學習和科學、歷史、生物、地理甚至美術、音樂、舞蹈、攝影等相關學科糅合在一起,成了一鍋大雜燴,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科學探索”、“生物揭秘”、“地理探險”課。這些借助“綜合”的外衣,嚴重脫離“語文味”的活動,嚴重違背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初衷,偏離了新課標的要求?!墩n標》雖然提倡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綜合,但無論語文與其他學科綜合的程度如何,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該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三、精準定位活動角色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必須明確師生角色的精準定位。教師是活動的主導,扮演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思考者、探索者、發現者,掌握學習與實踐的主動權。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活動,并用自己的各種感官和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現象,思考、分析、研究各種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顯著特征之一。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導致學生成為參加活動的工具。
四、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
“綜合性學習”教學是一種活動教學方式,是實現語文課教學目標的方式和手段,教師在設計每個活動時,必須思考和明確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和意圖是什么,落腳點和活動的價值在哪里,要從活動的“質”上思考、取舍,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
1.從學習目標出發優選活動形式。教學方式是實現學習目標的手段,是為完成學習任務服務的,每節課學習目標、任務不同,所設計的活動方式也應不同。語文教師在選擇活動形式之前,應該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并以此為出發點,從眾多活動形式中選擇一種或幾種最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活動形式,確保有效實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比如在開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讓世界充滿愛》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圍繞學習目標“感悟‘愛、學會‘愛”,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形式:一是收集“愛”的故事;二是講述“愛”的故事;三是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愛”的感受;四是聽聽“愛”的歌曲;五是寫寫“愛”的啟發。整個活動的形式就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發展過程,在整個活動中學生主動參與,從開始準備到結尾評價,側重了活動全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從學習內容出發優選活動形式。活動課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實現的,教師應根據具體學習內容選擇最有效、最合適的活動形式,如學習主題是知人論世的,可以選擇情景模擬、交流感受等活動形式;學習內容是事物說明、知識介紹,可選擇實物展示、社會調查等活動形式。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圍繞“黃河”,我讓學生結合歷史、地理、美術、音樂,甚至利用影視、戲劇等相關資源,選出了圖片展示、詩歌朗誦、歌唱、影視、戲劇表演等幾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欣賞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雄偉景觀,領略了黃河的氣勢礴磅,理解了黃河是孕育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母親河,明白了黃河環保的偉大意義。
3.從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出發優選活動形式。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要真正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尊重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初中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心理規律、學習能力、心理發展水平等。如七年級學生剛從小學進入中學,還保留小學生的許多學習特點,可以多選擇形象直觀、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如模擬表演、講故事、視頻展示甚至社會實踐等;八年級學生年齡一般在13歲左右,心理學家稱這個年齡段為“危險期”,男生容易傲慢、好斗,女生則容易分心,應多選擇一些能激發興趣、較能集中注意力的活動,如辯論、小組競賽等活動形式;九年級學生獨立意識增強,面對升學壓力,他們的體驗意識和求知欲表現較強烈,對調查活動、戲劇表演等活動比較感興趣。
如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馬的世界》綜合性學習時,我帶領學生參觀了“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通過參觀、調查、采訪,親自體驗,學生把自己實踐活動成果以匯報的形式展示出來:有的是投影、速寫、觀察日記,有的介紹有關馬的科普知識。正是這種實地參觀的形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任務,效果很好。不僅大大調動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周圍生活相聯系的能力,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起勁。
五、優化活動的方案
活動方案的基本項目包括: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形式、活動過程、活動成果、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對策,等等。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首先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擬訂適合學生的活動計劃,要深入把握,靈活地處理教材并補充一些新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拓展課外知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相信學生。同時,老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發揮引路的作用。具體而言,在活動的三個階段中,教師首先要確定每次活動的主題和活動目標,并為活動的開展做好前期的鋪墊工作,引領學生逐步進入情景。其次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一些難題,并注意問題的生成性,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方向。最后是總結交流,教師要引領學生分析活動的成敗得失,從而為下次的活動開展積累豐富的經驗,還要引導學生在總結交流中學會分析和思考,學會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六、精選活動的素材
為追求綜合性學習的實效性,活動中,一些教師會利用文本、數字、網絡、自然、社會、人文資源等創設活動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些資源都可以被稱為活動素材?;顒铀夭牡馁|量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活動目標的實現。教師在選擇活動素材時既要緊扣教材又要貼近生活。教材是教師教、學生學最基本的依據,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所選活動素材要與重要的知識和活動主題密切相關。教師應該看到現實生活對學生的影響是多元的,語文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所接觸的生活實際,特別是他們有濃厚興趣的東西。把這些東西作為生活素材納入到教學中,讓他們覺得語文課來源于活生生的生活,讓他們在語文課上感悟到“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的真正內涵。
七、積極策劃全員參與
教學中任何活動的組織都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到活動過程中。要達到全員、全面參與,除了前面提到的選擇活動形式、優化活動設計外,教師還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自然合理地提出富有趣味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與好奇心,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或者有意設置障礙,引起自我挑戰,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控課堂中的各種情況。積極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予學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探索熱情更高漲,參與熱情隨之提高。
八、多元而準確的評價
評價過程是學習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對于學習效果檢驗的重要標準。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是綜合性學習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然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時發生變化,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時刻調整,以發展的眼光,從多個角度、多方面看待每一個學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首先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3],力求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和激勵,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尊、自信中快樂成長,以此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評價的準確性,讓學生在評價中知道成功、不足之處,找到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真正落實“以評價促發展”的教學理念[4]。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觀念,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在把握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開發多種資源,利用各種途徑,豐富課堂形式,通過活動實踐的不斷積累和優化,使語文綜合性學習變得越來越趣味盎然、精彩紛呈,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M].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