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姝
(遼寧省新聞出版學校,遼寧 沈陽 110032)
淺析從新聞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內容上分析新聞與文學的關系
張婉姝
(遼寧省新聞出版學校,遼寧 沈陽 110032)
新聞作品與文學作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兩者都是反映社會現象的作品,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在發展中有歷史淵源,同時也有差異性和相同點。新聞作品是對真實生活的一種“再現”,文學作品是通過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反映。
新聞作品 文學作品 關系分析
新聞文學的出現標志著新聞和文學之間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新聞文學既包括新聞題材要素,又包括創作文學作品的才華和勇氣。新聞要更準確地反映事實,文學作品則需要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事實,死板的新聞會讓人覺得枯燥無味,毫無根據的文學作品會讓人覺得天馬星空,而既然新聞文學出現在了現代文化中,那么新聞和文學的關系勢必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新聞最早出現的形式是報紙,從報紙形式的新聞入手,我們可以發現新聞和文學本屬一脈。新聞的最初發展都以報紙的形式進行信息傳播,對報紙中的新聞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當時的許多新聞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在我國,正如艾豐所說:“新聞是從文學的體裁演化而來。”[1]《史記》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例書寫而成的一部歷史大作,《史記》為當代多樣的通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在新聞報道上許多新聞的書寫都曾對其進行效仿。由此可見我國的許多新聞的書寫受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影響頗深。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新聞事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消息、通訊、評論等題材形式的新聞才逐漸從濃厚的文學氣氛中走出來,逐漸轉變成清晰、簡潔風格的新聞。清晰、簡潔的新聞在被應用一段時間后人們就發現,這一類型的新聞過于單調缺少感染力,尤其是對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事件進行報道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新聞寫作同文學寫作有融合的趨勢。這樣的融合使新聞報道具有更強的表現性,新聞作品中加入文學,可使新聞的趣味性、可讀性得到進一步提高[2]。
在對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進行融合時要注重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從形態上看兩者都是由文字組成的,也稱之為“碼子”。需要注意的是兩者在內在上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且其中的一些核心技術還是相反的。簡單地說,在新聞作品中是不允許有虛構的成分,而在文學作品中則不會對是否存在虛構的情況進行限制。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之間既有明確的界限又有相互通融,如果通融得好,特別是將一些“文學元素”導入新聞作品,就定然會使新聞作品質量獲得提高,但如果通融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從字面上看,新聞叫做“寫作”是對事實的描述,文學作品叫做“創作”可以進行相應的虛構。這一點從有“假新聞”而沒有“假文學作品”上就可以看出[3]。
新聞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及時性,如果新聞失去及時性只是失去“價值”,但是如果新聞失去真實性則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的立命之本,因此在新聞作品中不能存在虛構,文學作品則不同,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合理虛構,如小說、劇本等。如果不進行虛構,一味求實,就不會有好的文學作品出現,馬爾克斯就不會寫出《百年孤獨》。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近親結婚可能會導致嬰兒出現畸形的情況,但不論如何畸形都不會出現“長著豬尾巴的孩子”,人飲彈而亡也不會像《百年孤獨》中描述得那么驚悚。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新聞更追求事實,而文學作品則存在一定的虛構[4]。
(一)多樣性
因為人們現實的生活是復雜多樣的,所以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在內容上都具有多樣性,這主要是因為兩者都是對生活的反映。新聞作品準確、及時地講述已知的事實,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而文學作品則更多在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側面進行反映,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意識,這是文學作品具有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文學作品千篇一律,那么文學作品就不具有藝術性,如果所有的新聞作品都一樣,那么將使觀眾覺得枯燥[5]。不同的作家和新聞工作中在面對相同的新聞和題材時會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例如,在渡江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慘敗,針對此戰役的報道,國民政府的報道是:我軍部隊主動撤離……。而北平中國廣播:橫渡長江的中路解放軍攻克安慶縣城。由此不難看出兩條新聞在一定程度上都沒有偽造“事實”,但從新聞內容可以看出兩者在立場上的不同。又如在報道武漢大學的櫻花時,《楚天都市報》從環境保護角度進行報道,側重呼吁人們對環境進行保護,而《武漢晨報》則從櫻花的美入手,更注重的是呼吁人們賞花。文學作品也是如此,例如在對農村生活進行描寫時,《小二黑結婚》更多的是描述農民的淳樸性格,而《荷花淀》則更注重對農村清新的描述。又如對在為戰爭進行描述時日本的東史郎的日記稱中國人如此狡猾,而在《地道戰》中則是我方指揮策略的體現,這主要是因為立場不同造成的。
(二)客觀性
內容是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的核心和實質,無內容則無作品。在新聞作品中的內容是對社會的客觀反映,沒有主觀意愿。客觀事實發生后,新聞工作者要對客觀事實進行反映,而不是依據主觀的意愿杜撰。新聞作品中的內容只能對事實本身進行反映,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作品不是簡單對客觀事實進行羅列,它需要再現客觀事實。優秀的新聞作品不僅需要反映事實,而且要對在事實的客觀報道中具有鮮明的傾向性,達到引導社會輿論的目的。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生活的客觀反映,文學作品主要是反映社會的現實和現實的生活。在文學作品中,作家主要依據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自己了解的基礎上合理地發揮想象,將一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實整合,組成一部合理的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作家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想法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組織。魯迅說:“我常把北京的李四、上海的張三合起來用,無錫的頭、紹興的身、杭州的腳,各方面挑選匯合起來寫。”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中客觀事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文學作品創作中,作家的想象力越豐富,其作品中的內容就會越新穎。同新聞工作相比,作家更自由。例如事件發生在南京,那么作家可以將事件的發生地點移動,可以將事件寫成發生在北京或者是杭州,而記者則只能將事件發生的地點寫成南京不能改動。此外,新聞工作者還要對當天發生的事件進行書寫,時間久了就不叫新聞。“我都當故事講了,你還當新聞播呢”,說的就是過時的新聞,而作家則不同,作家可以在今天寫昨天發生的事,也可以寫幾年前、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前發生的事。總之,只要可以表達作家的意圖,作家就可以聯想,而新聞工作者則不能聯想,只能依據事實描寫。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是兩個范疇,但它們之間不僅有著相同之處,而且有著明顯的差別。新聞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復制”;文學作品則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提煉”。
[1]潘峰.新聞寫作對古典文學的借鑒和吸收[J].新聞知識,2011,10(2):23-24.
[2]曹延華.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8):11-12.
[3]季水河.新聞美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7(12):13-14.
[4]方延明.新聞文學化與文學新聞化的異化現象研究[N].山東大學學報,2013,10(12):21-22.
[5]王景曙.新聞與文學之“姻緣”探秘[J].業務廣角,2011,10(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