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芬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7)
保護方言,傳承地方文化
——在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大背景下保護方言
鄭偉芬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7)
推廣普通話作為一項國策,其必要性和成效已經得到認同。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理應受到保護。本文闡述了方言存在的價值,從政府倡導,保護方言;加強宣傳,轉變人們對方言的排斥態度;方言與普通話并重,創造方言和普通話共生共榮的局面;弘揚地方文藝作品,彰顯方言的藝術魅力等方面保護方言,傳承地方文化。
普通話 保護方言 地方文化
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可以有效消除各個方言區及次方言區人們之間的語言障礙,使全國人民順利進行交際。通過在本土和海外推廣普通話,對于提高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普通話的推廣普及也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利國利民的具體行動。
在國家已經從法律上確立了普通話的地位和作用,普通話的使用和推廣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的今天,方言的語言環境則極度收縮,有些方言甚至面臨消亡的境地。但是,方言的存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言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多元性
語言(包括方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都靠著漢語(包括方言)來記錄、傳播和推進。隨著歷史的發展,方言也不斷發展和變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地域特色會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觀,會產生與之相隨的地域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方言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任務,豐富的語言文字創造和承載了我國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方言記錄的人文景觀、文化傳統、價值取向、行為范式和經濟活動都形成各個社會民系族群的特征,它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思想樸素的表現。正因為方言承載了一個地方從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風俗民情,“保留了一個地方幾乎所有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恢復的歷史記憶、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研究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每一種方言的消失都意味著文化鏈的缺失和一種文明的斷送。
(二)方言是一個地域形態文化的積淀
方言根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反映地域形態文化。方言中體現得最典型的是農耕生活,其中的諺語俗語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執著的農耕信仰和農耕經驗。如江浙諺語。“三百六十行,種田是頭行。”“做酒靠釀,種田靠秧。”“萬物土里生,全靠兩手勤。”“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稻田水多是糖漿,麥田水多是砒霜。”等等,不勝枚舉。方言是很多藝術形式的主要載體。早年多用天津、唐山話說相聲;上世紀90年代后異軍突起的以趙本山的小品、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為代表的東北文化現象,都充分顯示了方言在地方文藝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獨特的東北方言,東北小品就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藝術魅力。另外,地方戲劇最具特色和魅力之處就在于其獨特的地域性語言,如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淮劇、秦腔、川劇等,無一例外。同樣,洋溢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文學作品,具有濃厚而獨特的鄉土情懷,透射出一方人獨有的風采和精神面貌。如今我們倡導文化的多樣性,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多樣性理應受到保護。
(三)方言是普通話的源泉
方言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通話不可比擬的生動性,同時是漢語新詞匯的一個重要來源。很多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都保留了較多古代漢語的語音和詞匯系統,對研究古漢語語音學和古漢語演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方言詞語不斷為人們所接受和使用,甚至成為流行詞,方言詞語加入普通話隊伍,豐富了普通話詞語,增強了普通話的表現力。
(四)方言是一種情感和身份的維系
從方言的價值來看,方言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情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方言能繼續發揮增進鄉情、親情的作用。正如海外游子不忘漢語一樣,親友相聚、老鄉言歡,句句方言鄉音,濃濃鄉情盡在其中。
推廣普通話有利于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方言的存在,顯示了地域文化的豐富與悠久,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燦爛多姿。與普通話相比較,方言更具親和性、情意性、活潑性和獨特性。如何在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大背景下保護方言,筆者認為采用以下措施刻不容緩。
(一)適當調整國家語言政策,保護方言
我國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國家以明確的法律條文為依據,推廣普通話。這一舉措的意義巨大,效果也顯而易見。應從文化需要的角度適當調整有關語文政策,倡導方言與普通話并重的方針,創造普通話和方言“雙語”共生共榮的局面。在目前普通話得到充分弘揚和普及、方言的使用環境不斷收縮,有些方言甚至面臨消亡的形勢之下,適當調整國家語文政策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二)加強宣傳,鼓勵人們在私人場合說方言
當前,從政府到社會,方言保護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社會實踐有些人還在排斥方言、排斥說方言的人。這種現象急需改變。因此,當務之急是樹立方言保護意識,號召民眾對普通話和方言一視同仁。各地政府應該采取措施改變部分民眾認為方言“土”和“俗”的觀點,應宣傳方言是祖國語言、民族文化補課或缺的組成部分的理念。鼓勵民眾在個人生活區域和場合說方言,特別是家庭對話時使用方言。
(三)方言與普通話并重,創造方言和普通話共生共榮的局面
在傳承和保護方言的行動中,個人與集體,家庭與學校和宣傳部門多方共管,各盡其職。學校在推廣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同時,應通過校本課程等形式教授、習說方言,努力營造并倡導能聽、會說地方方言的良好語言氛圍,促使學生熟練使用方言進行交流。教師應樹立傳承方言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在這方面,許多地方已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蘇州市讓昆曲、蘇州評彈進校園,并出版了專門習說蘇州方言的校本教材《蘇州方言手冊》等。又如浙江許多地方電視臺紛紛推出方言類電視節目,如寧波的“來發講啥西”、紹興的“師爺說新聞”、金華的“二十分可樂”等,在傳承方言、傳承地方文化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四)弘揚地方文藝作品,彰顯方言的藝術魅力
各地文化部門應著力弘揚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和文藝作品。例如民歌民謠,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是人類生活的真實寫照,能夠體現民族的歷史、文明,以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它不僅具有美學、民俗學價值,而且是方言的寶貴資料。地方戲劇如越劇、滬劇及粵地的粵劇、粵曲和閩南的歌仔戲、西北的秦腔、山東的呂劇,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方言才得以生存發展,在發展這些地方戲劇的同時,方言也就隨之得到發展。
總之,方言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尊重各民族及各地方人民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而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予以推廣無疑是非常需要和迫切的,也是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理應受到保護。
[1]陳紅蓮.方言的生存現狀及保護[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9).
[2]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李雅翠.淺論普通話的推廣與方言的保護[J].運城學院學報,2006(6).
[4]黃濤.語言文化遺產的特性、價值與保護策略[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8(4).
[5]游汝杰.漢語方言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如龍.文言白話普通話方言[J].語言文字應用,2003(11).
[7]易中天.西北風東南雨:方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8]錢文華.從仙居方言熟語看地域文化積淀[J].臺州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