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的現狀分析與改革策略
王曉麗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 學前教育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伴隨學前教育專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呈不斷發展、壯大趨勢,并開始尋求專業特色辦學之路。但是,由于學前教育專業起步較晚,專業特色建設還在不斷探索之中。尤其是舞蹈課程,基本上是照搬藝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出現了既達不到專業藝術院校舞蹈技能,又沒有突出學前教育特色,甚至陷入一種與行業需要脫軌的不良培養狀態中。
高職 學前教育專業 舞蹈課程 改革策略
面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如何通過改革課程,面向行業需要,培養出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特色的幼兒教師專業人才,實現專業與行業“零接軌”,是高職學前教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以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012級學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畢業生、查找文獻等方法,結合教學經驗,分析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探究解決改善的辦法,力求為高職學前教育舞蹈課程改革做嘗試。
(一)教學內容設置與實施效果
以濰坊工程職業學院為例,學制3年,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目前開設的舞蹈課程包括舞蹈基礎訓練、民族民間舞、幼兒舞蹈與創編等內容。其中,舞蹈基礎訓練占一個學期,民族民間舞的學習占用兩個學期,幼兒舞蹈與創編占用一個學期。共6學分,108課時。
首先,就教學內容來看,突出專業特色的內容較少。兩年的在校學習時間,幼兒舞蹈的學習只占到1/4,幼兒舞蹈的學習較少,大部分時間放在古典舞身韻和民族民間舞的學習上。這不但抹殺了學前教育的專業特色,而且與幼兒舞蹈教學實踐相背離。從訪談畢業生的結果看,在應聘時考核舞蹈時,大多選擇幼兒舞蹈。在幼兒園工作,幼兒舞蹈創編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難度偏大。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招生時沒有進行統一的專業面試,很多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舞蹈訓練,甚至沒有上過舞蹈課,舞蹈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差。加之年齡都在十九至二十歲,骨骼發育都已經基本趨于成熟,身體的柔韌度不夠,基本功普遍較差。加上課時較少,民族民間舞的學習甚至兩周上一次課,卻要在兩個學期內進行藏族、傣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四個舞種的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任務繁重,教學壓力大,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較少,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一些動作學生反復練習還不能掌握,這樣勢必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影響學習效果。從訪談學生和課堂呈現的效果來看,學生只能記住動作跟上音樂而已,學生往往只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卻無法表現出不同的舞蹈風格特點。
(二)教學模式現狀與分析
一般來說,專業院校招收的學時人數較少,分數線與標準較高,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人數較多,分數與標準相對較低。在教學模式上一般都是采用集體教學,每班人數一般在四五十人,對知識點的講解是共性統一的,很難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回課時都是集體展示和小組展示,造成了很多學生濫竽充數,大大削弱了教學效果。集體授課模式下教師只能注重舞蹈動作的學習,教師一成不變地教,學生機械模仿,學生的創編及教學能力得不到提高。從參加實習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了解到,舞蹈創編和教學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這種能力培養,導致有的學生盡管專業素質高,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與表現力,但總上不好課,訓練不好幼兒,無法適應幼兒舞蹈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是組織教學和編排舞蹈的能力較弱。
(一)合理進行課程安排,量身打造教學內容
只有科學安排課程內容,才能更好地達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培養目的。首先,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對象是學齡前兒童,這就區別于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充分體現幼兒舞蹈教育的特點。根據當前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應在整體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減少基礎訓練與民族民間舞的內容,增加幼兒舞蹈與創編的課時,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特色。
其次,要考慮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實踐證明,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學習難度低,只一味適應學生現有水平,總是“坐著吃桃子”,長此以往學生思維得不到刺激,形成惰性,必然產生厭倦心理;如果學習難度大,超越學生的發展水平,內容過難,以至于有問無答、啟而不發,再“跳”也“摘不到桃子”,那么教師費力學生吃力,由于“跳而生畏”,也必然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容的設計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量身打造教學內容。具體安排如下:
1.基礎訓練(第一學期)。
舞蹈基礎訓練包括古典舞基訓、身韻等,目的是解放學生僵硬的肢體,使學生對自己的肢體進行規范訓練,練習良好的舞姿,開發自身軟開度,增強力度、控制力和表現力。在基礎訓練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基礎條件,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基本功的訓練可以加入幼兒舞蹈成分,選擇相對簡單、富有童趣的訓練組合,提高學生興趣,也為今后的幼兒舞蹈教學打好基礎。
2.民族民間舞(第二學期)。
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傳統藝術的源泉,通過民族民間舞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舞蹈語匯,提升學生的表演水平,為今后的舞蹈創編積累素材。但是考慮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時的限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舞蹈組合進行訓練。
根據對學生的訪談和課堂呈現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普遍對維吾爾族和傣族舞蹈比較喜歡,對藏族和蒙古族不感興趣。因此,在民族民間舞的學習中,精選保留幾個維吾爾族和傣族的傳統舞蹈組合,藏族和蒙古族由原來的傳統組合改為具有民族舞風格的幼兒舞蹈。例如藏族兒童舞蹈《馬蘭謠》和蒙古族兒童舞蹈《燕兒飛》,音樂優美歡快,節奏鮮明,歌詞朗朗上口,將藏族和蒙古族的舞蹈元素與幼兒舞蹈相融合,生活化、兒童化的動作也相對簡單,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這樣一來,學生不但了解了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動律,為今后工作中幼兒舞蹈的創編積累了素材,而且更加貼近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的積極性高了,教學效果才更好。
3.幼兒舞蹈與創編(三四學期)。
在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關于如果您再回到大學校園,在舞蹈課程方面會選擇怎樣的學習內容問題,畢業生均表現愿意回到大學學習,并希望能夠多積累幼兒舞蹈和體操。可見,幼兒舞蹈在今后的工作中用處更大。
在經過一定的舞蹈基礎訓練和民族民間舞的學習后,學生的舞蹈學習能力相對有了一定提高,這時可大量學習各種幼兒舞蹈并進行改編,并嘗試創編出一些貼近兒童生活的舞蹈片段。健美操和體操深受大學生歡迎,而且在今后幼兒園的工作中運用比較多,如幼兒早操、運動會等,設計一些體操方面的內容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創新改革教學模式,發揮小組教學優勢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揮小組模式的教學功能。將各班分為幾個小組,分配時注意針對每組的特點挑出一個技能較為突出的學生作為組長,在教師集體授課后,帶領其他組員進行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上進心,這樣可以把教師解放出來,在小組練習時更有利于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小組創編和小組展示時,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集體教學結合小組練習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發展。
(三)根據行業需求推進實踐教學,以實踐活動輔助教學
行業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想實現專業與行業“零接軌”,就必須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
1.用布置課下作業的方法,鼓勵學生創作。
將學生進行分組,每人自學或者自編一個幼兒舞蹈,輪流教給組內其他成員,小組之間互相學習好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能力,而且可以積累大量幼兒舞蹈資源,在以后的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
2.組織學生暑假實踐鍛煉,深入幼兒園觀摩實際教學情況。
利用假期時間到幼兒園、幼兒藝術培訓機構、親子機構等單位觀摩舞蹈課程,在觀摩過程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總結經驗,真正做到專業與行業“零接軌”,進一步提高幼兒舞蹈的實踐教學能力。
3.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演出活動。
多開展一些幼兒舞蹈比賽、幼兒體操比賽等一些突出學前教育專業的演出比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演出之前,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演出進行指導,課上可針對學生的能力為學生設計適合表演的舞蹈作品,使學生更加自信地表演。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實踐中,積累了舞臺經驗,技能得到了提高,對于整個學生群體的專業發展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1]劉蕓.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幾個問題[J].藝術研究,1994(4).
[2]張娜.學前教育課程模式設計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2013.
[3]謝應琴.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5).
[4]王一波.淺談在舞蹈教學中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