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根
(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及其現代價值
余中根
(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的要義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基礎就是生活本身。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對當今中國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陶行知 生活教育 啟示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保?]這表明,生活教育的含義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第二,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因此,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第三,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生活教育是下層建筑。因為我們有吃飯的生活,便有吃飯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穿衣的教育;有男女的生活,便有男女的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的基礎就是生活,生活是哲學的基礎的基礎。他認為,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2]。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3]。生活是生活教育的基礎,包括如下幾層含義:第一,歷史的生活。生活是具有歷史連續性的,是處于發展中的,教育也應該具有連續性。第二,聯系的生活。生活是互相聯系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互相關聯的生活,也包括鄉村與都市溝通的生活。第三,不是教育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教育。第四,生活的變化即是教育的變化。第五,生活的矛盾即是教育的矛盾。第六,生活的量的增加,到某種程度可以突然引起質的變化,即教育的量的變化,到某種程度可以突然引起質的變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吧罴唇逃卑ㄒ韵聝煞矫鎯热荩?]。第一,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第二,生活教育有五方面目標,即康健、勞動、科學、藝術、有計劃。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有計劃的生活,就是有計劃的教育。反之,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不藝術的生活,就是不藝術的教育;是沒有計劃的生活,就是沒有計劃的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六個方面[3]。第一,生活性。生活教育第一個特點是生活性。生活的變化便是教育的變化。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來的影子,不能有摩擦的作用。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摩擦起來,便發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第二,行動性。生活與生活摩擦,便包含了行動的主導地位。行動是主導的生活,只有“為行動而讀書,在行動上讀書”才可說得通。因為“行是知之始”,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第三,大眾性。大眾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從真正的生活教育看來,大眾都是先生,大眾都是同學,大眾都是學生。教學做合一,即知即傳是大眾的生活法,即是大眾的教育法??傊?,生活教育是大眾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第四,前進性。陶行知認為,同一社會中,有的人是過著前進的生活,有的人過著落后的生活,我們要用前進的生活來引導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來過前進的生活,受前進的教育。前進的意識要通過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地向前去。第五,世界性。社會是我們的唯一的學校。我們的生活力是必然沖開校門,沖開村門,沖開城門,沖開國門。因此,整個的“中華民國”和整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第六,歷史聯系性。必須把歷史的教訓和個人或集團的生活聯系起來。歷史教訓必須通過現生活,從現生活中濾下來,才有指導生活的作用。這樣經生活濾過的歷史教訓,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倍上加倍地豐富起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于變革中的當今中國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序言中指出:“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實。 ”
應該說,這一切都源于當今的教育不是以生活為基礎,不是以生活為中心,不是生活決定教育。當今中國的教育,明顯地屬于教育決定生活,生活以教育為基礎,生活以教育為中心。因此,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恢復教育的本來面貌,做到生活即教育,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如此,才能避免教育觀念的落后、教育內容方法的陳舊、學生適應能力差、學校辦學活力不足等問題的出現。
2.實施生活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指導思想”中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在“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部分要求:“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此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到處是生活,意味著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意味著整個社會就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具有行動性。因此,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就要實施生活教育,使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3.踐行生活教育,堅持教育的改革創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工作方針”中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碑斀窠逃母母飫撔拢枰`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的變化即是教育的變化。要用前進的生活引導落后的生活。當今中國要實施教育改革,就要密切關注生活的變化,關注進步的生活,教育要隨著變化的生活而變化,不能僵化停滯。
[1]方明.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5.
[2]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
[3]方明.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47.
[4]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2-293.
[5]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