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姜
(南京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的滿意度研究
伏姜
(南京理工大學 自動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由于高等教育評估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關于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的研究成為高校內部的研究熱點。大學生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主體,將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的滿意度納入研究型高校內部教育質量的保障和監控依據實為應有之舉,且將其融入高校教育質量的評估體系中,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型大學 就讀經驗 滿意度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高等教育與國家、社會、個人的聯系愈加緊密,如何科學地評估高等教育的質量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我國政府明確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十一五”期間我國教育的“三大任務”之一。作為對高校質量進行評價和監控的高等教育評估活動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得到逐步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教育部在我國高校開展的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將我國高等教育推進到“評估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旨在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高校更應注重自身教育質量的評估。本文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際工作,對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的滿意度進行研究,影響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滿意度的因素是討論的重點。
最先涉及大學學生就讀經驗的是西方國家,美國對大學生就讀經驗的研究起步較早。主要原因是20世紀中期以后,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二戰結束后,美國政府鼓勵退伍軍人進入高校進修,這就使得美國大學的學生數量驟然增加,給高校的教育管理和資源分配帶來很大的麻煩。而現實是,擴招后,隨之而來的是美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嚴重下滑。民眾在高等教育費用上的高投入得不到同等的質量回報,這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在這樣的矛盾下,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究竟怎么改,依據什么改,就需要一套新的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在較大的社會壓力下,美國的一些全國性組織開始對社會問責做出回應。80年代中后期,美國教育界開始系統地研究教育教學哲學、教學行為及教學發展等多個方面,成果豐碩。在這個過程中,致力于建立在學生本體和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調查問卷脫穎而出,方便、經濟、獲得數據多是其特點。其中,1979年由印第安納大學研發編制的《大學生就讀經驗調查》是最具代表性的學生調查問卷。大學生就讀經驗調查誕生至今經歷多次的修訂完善,相對成熟,對高校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狀況都有較理想的監測和評估作用。目前,全美的多數高校仍在使用這項調查工具。
在我國,經過十多年的擴招,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持續擴大,面對與當時美國類似的情況,究竟如何保障我國大學的教育質量呢?研究大學生就讀經驗是高等學校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關注點,也會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合理的依據。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經濟實力的增強不足以支撐綜合國力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比較成為國際的關注熱點。
總體來說,美國在學生就讀經驗方面的研究起步早,目前發展較成熟,也取得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國內同等的研究相對缺乏,還是一個較新鮮的領域。我們的研究極大地參考借鑒美國,不夠完善。及早量體裁衣地建立并完善我國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真正地關注學生對就讀經驗的滿意度是必要之舉。
首先,本研究是基于大量的資料和個人的實際工作的,具有實際意義。考慮到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領域主要還是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德育等方面。相對于這些豐富的研究,旨在針對學生本身就讀經驗的研究寥寥無幾,相對薄弱。隨著擴招后學生主體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提高,關注學生本身對于就讀經驗的滿意度實為必然的趨勢。
其次,隨著“90后”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這一代個性張揚、關注自身的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往學生都有所增強,但是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年輕人共有的困擾。所以如何指導大學生完滿地度過大學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之后的人生做出適合自己的規劃,是工作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好好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顯而易見,以往居高臨下的填壓式教育不再適應現今的發展,逼迫的教育只會把學生本來的天賦靈性磨滅。關注學生本身,重視學生在大學里的主體地位,從他們身上尋找教育的新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對于學生就讀經驗的滿意度研究是對高校教育的一種真實直接的反饋,通過反饋不斷調整改革教育手段,才能使得最終的教育質量和效果與我們的期望值愈加接近。可以說,不論對大學生本身還是研究型的高校,學生就讀經驗的研究都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要分析影響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滿意度的因素,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大學生就讀經驗。“大學生就讀經驗是指學生對其自身與大學環境中的人、事、物所發生的交互作用的認識和體驗。即指學生在大學期間參與課內、課外活動的經歷”。
學生的就讀經驗滿意度隨著學生的年齡或者說年級會有所改變。不同年級階段關注的方面不同,對于就讀經驗滿意與否也有不同的標準。例如:大一剛進校的新生對新環境會比較關注,熱衷與參加各類社團活動結交天南海北的朋友;大二的學生經過一年的適應和鍛煉,開始關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設施,眼光不再停留在細小的方面,期望綜合提升素質;大三的學生則會側重實踐經驗,萌動步入社會的想法;大四的學生則會將重心放在畢業設計和后續發展上,工作還是繼續深造需要他們做出選擇。但是無論在哪個階段,高校能否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平臺和氛圍都將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發展,也讓他們對自身就讀經驗的滿意度有一定的衡量。
當然,學校能夠提供的環境是一方面,大學生本身各有差異。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就讀經驗的獲得和滿意程度都有重要影響。現在的高校,一方面是自身開始重視學生主體,另一方面確實有實力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資源,在渠道上越來越通暢。在高校提供的這種機會均等環境下,學生個人就讀經驗滿意度依舊存在差異源于學生的行為,積極主動和消極不聞不問一定是存在差別的。從應試教育進入高等教育,部分學生依舊習慣監督式甚至壓迫式的學習方式,一旦缺少學習監督者,學習就缺少動力,甚至難以適應大學這樣一個看重自身修為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對比下,“我要學”的積極主動型學生必然能更好地獲取學校的學習資源和機會,而“要我學”的被動型學生在個人就讀經驗的滿意度上必然大打折扣。
總的來說,影響研究型大學學生就讀經驗滿意度的因素是很多的,內部的外部的都不可忽視。學生個人因素與學校因素是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直接影響其獲得就讀經驗的效果和滿意度,另一方面高校傳統的體制和管理制度使得學生的訴求難以及時得到重視。應該說,兩個方面更好地配合,對于學生就讀經驗滿意度的提升很重要。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是一個社會角色的轉變,高校不再是單純地研究高深學問的系統,而是要承擔廣泛服務于社會、為國家培養優質人才的責任系統。這對學校提出新的質量要求,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一同探索知識的海洋,而且需要教職工們積極地為學生創作人性化個性化的成長環境,幫助學生有效運用學校資源,實現滿意度的提高。這不僅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高校的育人體系完善也很關鍵。可以說,高校聲譽和資源等外在條件不再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更重視學生就讀經驗滿意度。
[1]陳玉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9.
[2]周作宇,周廷勇.大學生就讀經驗: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新視角[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
[3]楊杏芳.大學教師角色扮演的哲學與社會學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4]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5]陳瓊瓊.中日大學生就讀經驗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2009.
[6]黃瓊萃.大學生就讀經驗調查[D].上海師范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