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貴才
(江陰市華士高級中學,江蘇 江陰 214421)
職業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周貴才
(江陰市華士高級中學,江蘇 江陰 214421)
“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將是職業生涯教育”,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具有可行性。本文從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加強對職業的了解、增強職業生涯規劃行動能力、開展社會實踐、開設校本課程等角度,對職業生涯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全面論述。
職業生涯教育 思想政治課教學 實踐探索
2013年某省高考文科狀元被香港大學錄取,就讀金融管理專業,學習了一個月后,該同學感到無法適應在港大的生活,對金融管理專業不是很喜歡,于是該同學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從香港大學退學,重回高三復讀。2014年高考,該同學再次成為該省高考文科狀元,報考了自己真正喜歡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報考專業的改變,一年時光的荒廢……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作為省高考狀元,其學習能力毋庸置疑,但對自己的興趣特長不夠了解,對自己的人生缺少系統的規劃。這不是個例,很多高考考生考取了高分,但對高考志愿的填報、學習專業的選擇一臉茫然。當前,很多中學生仍然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對社會職業的了解甚少;學校教育的重心在文化課教學,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甚少。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職業生涯教育最初是由曾任美國教育署長的馬蘭(Mar1and)博士于1971年提出的,由此在很多國家掀起職業生涯教育運動。他提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將是職業生涯教育。我們教育家所應努力的,便是讓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能成為適當有用的受雇者,或繼續接受更進一步的深造。”
“職業生涯”一詞源于英文“career”,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其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為個人一生的道路或進展途徑,強調隨著時間流逝賦予的責任[1]。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個體規劃自我職業生涯的意識與技能,發展個體綜合職業能力,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活動,是以引導個體進行并落實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的綜合性教育活動[2]。
學校通過職業生涯教育,讓學生對自己的興趣和長處有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是“誰”,要成為“誰”?知道自己在哪里,未來要去哪里?學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職業中,可以把自己在校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涯發展聯系起來,目標更明確,視野更開闊,自覺進行自我管理,學習動力更強,為幸福人生奠基。
1.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采取多種方式,為在校生和未升學畢業生提供職業教育。”[3]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4]。普通高中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是貫徹落實教育法規、推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需要
我校省級科研課題 《蘇南農村高中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研究》課題組對高中三個年級共1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只有8.2%的學生對當今社會八大類職業有大致了解和區分;有55%的學生無法列舉出20個以上的職業;有84%的學生無法準確說出適合自己性格特征、能力特長的職業名稱;有95%的學生希望學校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或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高中教育應該包括三方面教育:學業發展教育、身心發展教育和職業生涯教育三部分,其中職業生涯教育包括:清楚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發展的環境,定位自己的目標,以及開始為達成目標而采取行動。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把職業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是學校加強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具有可行性。
1.思想政治學科與生活、與社會職業聯系密切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和《國家和國際組織》等選修模塊,所學內容與人們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思想政治學科的鮮明特點與獨特魅力就在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思想政治學科是最“生活化的學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規定:“思想政治課程要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5]思想政治課教學涉及生活中的各類職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水平。
2.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理念與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著眼于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幫助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5]這些理念與職業生涯教育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受教育者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每個人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主觀因素與對職業的選擇有著密切聯系。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哲學是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宇宙,問辯人生;思考運動,問辯永恒”。《生活與哲學》講道: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意識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這些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克服自身思想認識上的錯誤。學生會思考:“我是誰?”“我應該怎樣?”《生活與哲學》的有效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生活與哲學》講道:“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只要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比如,有冒險精神的人可以從事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職業;習慣接受他人指揮、做事嚴謹保守的人可以從事秘書、會計、翻譯等職業;善于思考、習慣邏輯推理但對手能力差的人可以從事系統分析師、教師等職業。
2.加強對職業的了解,培養學生對多種職業選擇的興趣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美國生涯教育學者霍蘭德把職業分成六大類,即“(R)實際型”、“(I)研究型”、“(A)藝術型”、“(S)社會型”、“(E)企業型”、“(C)傳統型”[6]。
《經濟生活》教學中,講到了企業經營者應有的素質、投資者應有的技能、勞動者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具備不同的職業技能、市場分析師應具備的智慧等知識。《政治生活》教學中,講到了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各部門、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外交等知識。《文化生活》講到了文化遺產、文化創作等知識。這些教學內容的講授涉及企業經理、政府官員、律師、考古分析師、影視導演等多種職業,能激發學生對多種職業了解的興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生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社會職業,就不會出現高考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的茫然不知所措。
3.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高職業規劃的行動能力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一個人為一生所要從事的職業類型與所要扮演的職業角色而做出的預先設想并為之付出的實際行動,它是職業生涯教育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目的。
在進行《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的教學活動時,我組織學生搜集有關我國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搜集有關就業和創業的先進典型與具體事例,討論勞動者就業應當具備的素質,設計、演示擇業應聘模擬活動。組織學生討論:我們在什么背景下就業?你的職業理想是什么?創業者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我們應當如何提高自身素質?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知道在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要主動適應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形勢,要轉變就業觀念,學會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要善于展示自己的風采,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讓學生明白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合作等道德品質,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是實現職業理想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校在職業生涯教育中提出“高一為生、高二為人、高三為才”的階段發展思路,引導學生為未來的職業選擇積蓄力量,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4.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增強學生職業體驗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次體驗,可以映射出生活的智慧。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職業體驗,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職業知識,是驗證自己是否適合選擇某個職業的最好方式。
在講授《政治生活》“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知識時,我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體驗居委會主任工作的意義;在講授《經濟生活》“企業的經營”知識時,我組織學生參加“走進華西村,體現新課程”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華西集團鋼鐵、棉紡、旅游等各類企業,體驗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的艱辛。在講授《文化生活》“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知識時,我組織學生參觀江陰博物館,與博物館講解員親密接觸。
5.開設校本課程,提升學生對職業選擇的認知
2008年12月教育部頒發《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大綱》,確定了職業生涯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地位,也為普通高中開設職業生涯教育校本課程提供了教學參考。《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的校本化,就是結合本校的特色,挖掘所在區域的教學素材,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構建本校系統的、有梯度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
我校政治教研組除了開設了《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系統課程,還開設了《投資理財》、《性格與職業》、《高中生心理健康培養》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不僅有利于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社會價值的實現,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使學生初步具有獨立生活、人生規劃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幸福人生。
[1]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04.
[2]占偉.認真上好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北京: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7).
[3]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鳳凰網,2013.
[5]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遲學為.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手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