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靜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淺析高職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途徑
蔣曉靜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文章通過對有關英語教師發展研究相關文獻的梳理,從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發展入手,探討如何發展、從何途徑發展的問題。在高職英語教師發展的有限途徑中,從三個方面分析得出了結論:教師應有意識地把重點放在自主的可持續發展上,借助群體環境中的機會不斷發展,注重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與期望,全面提高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高職英語教師 職業發展 發展途徑
教師職業發展指教師(包括崗前和在職教育)持續性、才智、經驗和心態的提高過程(Dale Lange,1990)。在國外,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相關論著及研究成果頗多,其中,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iley et al,2001)等被一些大學用做教材,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鑒于國內對于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研究不多,本文擬從研究英語教師職業發展內容入手,旨在初步探索英語教師職業發展途徑,為此后相關研究打下基礎。
大學教師發展的第一個模型由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于1975年在《有效大學教師發展項目的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模型的假設基礎是:大學教師發展在態度、過程和結構三個層次上展開。如果只注重一個層次的變化,教師發展的項目便斷難獲得成功。1977年他們在新出版的《大學教師發展手冊》中提出了新概念模型:任何大學教師發展都是在一定制度環境中進行的。他們把“共同體發展”概念加入到教師發展的詞匯中。大學教師發展受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深,成熟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持。
在國外,研究者對外語教師職業發展模式的研究大體經歷了教師外在教學技能的“培訓”(行為主義理論)到社會構建理論、教師反思和職業學習團體理論(社會構建主義理論)發展模式的轉變。研究者認為教師職業發展主要在職業學習團體內反思實踐(Bailey et al,2009),由個人和集體學習(Lieberman&Mace,2008)與同伴交流合作實現。
在我國,金美福在《兩種教師發展模式論比較》中提出“教學研同期互動”模式,通過這個模式,揭示教師自主發展的發生學原理。周燕在《中國高校英語教師發展模式研究》中認為,目前的教師發展項目缺乏根據教師不同發展階段的個性化需求,需要提供針對性指導,同時未對教師發展環境對職業發展的關鍵影響給予足夠關注。
近年高職英語教師教學培訓逐漸增加,大體分為兩種培訓模式,即teacher education&training(教師培訓和教育模式)和teacher development(教師發展模式)。現將兩者進行比較,以探討更適合高職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途徑。
教師教育與培訓強調彌補教師在技能、技巧、專業知識諸方面的缺陷;屬被動的教師培養觀、“缺陷觀”。而以教師發展為目的的學習,強調教師素質發展的創造性和持續性;屬主動、自主的教師培養觀、“成長觀”,對發展有“自我意識”,不是被動補缺而是追求完善,強調自己不僅是專業發展對象,更是專業發展的主人。從過程和培養目的、方式來看,前者是集中的、靜態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拿合格證、晉職為目的,通過崗前培訓、技能培訓的課堂教學模式;后者則是動態發展、終身性的全面發展,以個人專業技術改進為本,把改進內在專業結構作為目的和管理出發點,強調教師個人,針對自身不足與需求尋求發展。由此可見,針對英語教師培訓的模式大都以提高學歷文憑為目的,而忽略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和教師的綜合素質、技能及心態的提高。本文在不脫離教學的情況下,探討實現職業發展目標的途徑。Bailey et al.(2001)總結了兩種機會:個人職業發展機會及群體職業發展機會。
3.1 個人職業發展機會
①堅持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學習管理能力。西方教育學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并作為教學改革目標。自自主學習概念被引入以來,受到語言教師的極大關注。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側面對“教師自主”這一概念進行了解釋,Little將教師自主學習解釋為“自主的職業行為”。Smith則認為其涵蓋了教師職業行為和職業發展兩方面。英語教師應通過自我規劃、自主選擇、自我評價不斷反思新的發展思路,制定長短期的教學目標。如在本學期參加教學活動大賽,取得何種成績,以便查找自己的不足。又如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集中精力在教學的某個領域做課題研究。國內外英語教學理論書籍百家爭鳴,可以很好地為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教師可有針對性的閱讀,進行文章的撰寫工作,不能因為長時間擔任繁重的教學任務而倦怠,要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不斷強化。英美文學、中西文化書籍都要閱讀,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應強調學生的語言文化綜合素質。
②加強教學科研。外語教學研究就是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對外語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探討、分析和解釋,從而總結出某種教學規律并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以達到更好的外語教學效果。高職英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有的還擔任輔導員甚至兼任行政等工作,很少有時間鉆研學術。首先,英語教師應加強行動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反思以發現問題,然后重新審視教學觀,及時改進。其次,應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如分析研究問題,課題申報,資料搜集整理,研究方法的選用,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③科學的自我反思。反思是對自己行為和思想進行批判和思索的過程,應貫穿整個個人職業發展的活動中。教師可多留意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通過定期錄像錄音的方式,在第一時間記下來,以便提供職業發展所需的反思材料。
3.2 群體職業發展機會
①校本培訓。這里指的是源于學校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組織,旨在滿足個體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一方面利用校本資源,教師參加學術會議、研討班等,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可擔任學校聘請專家的助手,以達到學習目的。
②企業實踐。職業英語培訓體系要求學校組織相應的企業實踐和專業技能培訓。英語教師通過了解、熟悉企業,更好地進行教學。也可針對高職各專業,鼓勵英語教師在企業兼職。另外,英語老師在社會培訓機構兼職,貼近社會和職場,滿足學生畢業后就業需求。
③校外交流。高職英語教師可利用參加省市教育部門組織的各種英語教學競賽,或通過指導學生參與英語競賽,與各院校的英語教師交流。在比賽過程中,接觸更多英語教育、教學信息,與同行建立起長期互助的合作網實現學術交流、校際互動,以便今后在工作中發現新思維,開展教學研究。
3.3 學生視角,尋求職業發展途徑
教師素質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強化教師教學法以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透過學生角度,能更貼切地探討出教師職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學生訴求對職業化發展的啟示:學生眼中的優秀教師在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四個方面相對完善。在學生眼中,教師本身在教學中是否充滿激情,是否關愛學生,是否負責,取決于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英語教師的語言示范能力、廣博的語言文化知識,能在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身正”,還應努力做到“學高”,以達到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標準。好的老師不存在“學問大,講不出”的問題,鉆研教學法,“魚”和“漁”兼授,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法。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應注重交流,了解學生的需求,以更好地服務學生。
高職英語教師在技能日益細化的現代社會,其業務素質的方方面面比普通高等教育英語教師要求得更高。高職英語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培訓,加強英語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把重點放在有意識的、可持續的發展上,注重自我反思,對學生情況進行調查,追本溯源以調整自己的方向,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1]楊慧琴.在職EFL教師職業發展需求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2]周明星,焦燕靈.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反思與校本教育構建.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3]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張碧.探究大學外語教師發展的現狀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