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楚君 易亭亭
傳媒娛樂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思考
●艾楚君 易亭亭
隨著中國物質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樣性。全民進入大眾娛樂時代已是無法回避的趨勢,傳媒娛樂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傳媒娛樂是大眾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對喜歡接受和追捧新鮮事物的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不經意間改變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這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政教育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文章從傳媒娛樂的概念闡述入手,通過倫理的角度分析當前傳媒娛樂活動中所出現的“去道德化”現象及原因,并提出在傳媒娛樂背景之下如何因勢利導做好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工作的有效途徑。
傳媒娛樂 大學生 社會責任 培養 思考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由此催生的人們獲取信息、參與傳媒互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無論我們愿意與否、意識與否,我們都已經置身于毫無時間與空間界限的傳媒影響之中。社會生活的整體無時無刻都在傳媒的強大力量影響之下高速運轉,傳媒的快速發展,娛樂也因與傳媒的結合而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娛樂活動發生了顛覆性的轉型——傳媒娛樂應運而生。當下的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熱衷于傳媒娛樂,他們的學習生活已經離不開傳媒的參與。在這一視域下探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對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媒娛樂的類型
傳媒娛樂是娛樂活動發展的一種新形式,它是指以各種傳媒(傳統紙質傳媒和現代電子傳媒)為載體的娛樂活動。根據傳媒娛樂的內容,我們可以將傳媒娛樂大致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信息型傳媒娛樂活動。即以傳播娛樂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傳媒娛樂活動,諸如娛樂“八卦”、娛樂新聞之類。這一類傳媒娛樂活動針對大學生關注娛樂圈、關注明星的需要,將娛樂圈(影、視、歌)的最新動態,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傳遞給大學生,使大學生尤其是關注這方面信息的人在接觸到類似信息時感受到快樂。
2.欣賞型傳媒娛樂活動。即以依靠人類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來進行一定的審美活動為內容的傳媒娛樂,例如,觀賞網絡電視、在線欣賞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通過對信息的認識及整合,提取到一種精神感受性的享受。在這種傳媒娛樂的交流方式中,無論是信息傳播者還是信息受傳者,都可以把自己投入到審美樂趣中去,獲得完善。
3.參與型傳媒娛樂活動。這一類傳媒娛樂活動必須要完全借助于傳播設施,無論對于傳媒娛樂信息發出者,還是對于傳媒娛樂信息參與者,更或是傳媒娛樂信息接受者,這一類活動是大學生普遍使用的傳媒方式,缺少了大學生的參與,傳媒娛樂將失去應有的娛樂氛圍和意義。網絡游戲是這類傳媒娛樂的典型代表。傳統的象棋、圍棋一般應當由兩人面對面地來進行,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一個人也同樣能夠下棋。同時,電影、廣播、電視、手機設備也成為了傳媒娛樂活動中最受歡迎的選擇,各種網聊和網游成為許多年輕人選擇的一種娛樂方式。
4.競技型傳媒娛樂活動。這一類型的傳媒娛樂主要以各種比賽、賽事為內容,它依托的傳媒載體主要是互聯網和電視,傳播內容最顯著的表現則是選秀活動和體育賽事,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中央五臺的“城市之間”等等,就屬于此類傳媒娛樂。而這類娛樂活動尤其為電視臺所熱衷。
(二)傳媒娛樂的特點
由于傳媒娛樂是娛樂傳媒的結合,因此相較于一般的娛樂,傳媒娛樂顯現出以下特點:
1.覆蓋面大。傳媒既然以傳播信息為主要任務,就一定具有一定的覆蓋面;其覆蓋面越廣,其作用越強。而現代社會中隨著電視、網絡、手機等的普及,以之為載體的娛樂也有了大范圍傳播的可能。例如,衛星電視的誕生極大地提高了廣播電視的覆蓋率,2008年6月9日,“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在西昌成功發射,它的投入使用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達到了98%以上,許多偏遠地區的收視困難得以解決。近年來網絡的發展速度也是十分驚人,至2011年,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已達21億,中國互聯網用戶達4.85億,普及率高達36.3%;全球活躍移動寬帶用戶總數達12億,移動用戶數量估計達到了59億。借助于現代傳媒的廣泛覆蓋率,傳媒娛樂于是得以覆蓋更為廣泛的大學生群體。
2.影響力強。娛樂與傳媒的結合可以說是強強聯合。娛樂因傳媒而獲得了更為廣泛和有效的傳播,傳媒也因娛樂而增加了客戶群,這種強強聯合造就的結果就是:傳媒娛樂具有普通娛樂所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據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的“快樂女聲”在全國總決賽期間的收視率為全國同時段第一,吸引了2.3億觀眾;2011年其收視率仍為全國同時段第一。與此同時,它還培養了大批的“粉絲”為之造勢、拉票、投票、跟帖。網絡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據觀察,網游、網聊已經成為年輕一代重要的娛樂方式。
3.流行性廣。一般而言,傳媒娛樂對時尚的嗅覺比較敏銳,其內容往往新穎、時尚、有趣,因而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同時由于傳媒娛樂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更易于流行和推廣。造就“平民明星”的各種選秀活動風靡全球;網絡游戲更是在同伴朋友“今天你玩了……嗎?”的提問下而迅速流行。
4.靈活度高。由互聯網和電視支撐的傳媒娛樂活動有別于其他類型的娛樂活動,它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使“非面對面”式的娛樂成為可能,大學生無需像傳統的娛樂方式那樣,親自去競技的現場觀看比賽,參與到游戲當中去。因此,傳媒娛樂的好處就是即使你無法親身體驗,也能讓你看到真實的畫面,享受刺激的快感。
傳媒娛樂正是基于傳媒的特點,使“娛樂”方式、內容和信息在大學生中得到了頻繁地傳遞與交換,即使沒有傳統娛樂方式中人物雙方面對面之間的互動,傳媒作為載體也能夠完成信息傳遞的活動。傳媒種類眾多,但與娛樂聯系尤為緊密的應屬電視與網絡。以電視和網絡為主要載體的傳媒娛樂通過對色彩、面孔、聲音、光纜等等技術的創新和改革將抽象的社會制度、生活體系,日常模式變成了大學生能直觀感覺到的畫面。傳媒娛樂增加了大學生社會互相交往的方式和機會,以全新的傳播手段將傳統的娛樂方式帶入到新的世界?,F代傳媒給娛樂注入了時代意義和新的內涵,現代傳媒給娛樂帶來了新的方式和變化,它是娛樂的載體和工具,而娛樂又是現代傳媒的傳播內容和信息。
(一)忽視價值導向
首先,傳媒娛樂作為道德文化、價值觀念傳播的重要陣地,需要講究品位和格調,如果傳媒娛樂在以名人作秀、娛樂惡搞、八卦新聞,電視選秀為主要內容的同時,缺乏一定的限度和節制,就會喪失嚴肅性。然而,當前一些傳媒娛樂以渲染犯罪細節、臆想無中生有、描寫苦中作樂、調侃悲情故事、顛覆歷史傳說來迎合大學生的口味,赤裸裸地將色情、恐怖、迷信、血腥場面展現在觀眾面前,達到一種所謂“轟動效應”,導致整個傳媒娛樂嚴肅性的喪失。許多傳媒娛樂并沒有展現出真、善、美的統一,反而體現出的是假、惡、丑。各式各樣的選拔節目,給整個社會營造的是一種“求名利”、“求時尚”的氛圍,深深地刺激到了主流價值觀持有者的思想,拜金女、艷照門、富二代、偽娘、綿羊音等等前衛價值觀又是引出價值觀討論的一大要素。其次,當代一些傳媒娛樂正以一種瑣碎的、暫時的、表面的、缺乏思想深度的娛樂內容橫掃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上傳媒娛樂,甚至沉溺于傳媒娛樂而變得萎靡不振、不思進取,這一點尤其表現在青少年一代身上。青少年接受能力強,對傳媒又有著特別的喜好,因此容易沉迷于傳媒娛樂,享受純娛樂式的傳媒活動,而這極易磨平青少年的斗志。
(二)誤入“價值無涉”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麥克唐納指出:“大眾傳媒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兒高興?!贝蠹乙砸环N參與者的態度來審視娛樂,并不會去刻意在乎娛樂品質的好壞,因此傳媒娛樂導向整個社會陷入“道德模糊”的泥潭,試圖使傳媒娛樂處于“價值無涉”的境地,這種純娛樂的方式就是提供誘惑、趣味、挑逗性使人獲得輕松,純粹地展示傳媒娛樂所帶來的快感。韋伯提出的價值無涉這一概念曾遭到了學術界很多批判的觀點,因為韋伯認為科學研究只采用邏輯判斷,而不使用任何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只要客觀地說明“事實是什么”即可,無涉價值概念與中國歷來傳統思想“文以載道”、“文以貫道”相沖突,古人所說的“道”是指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換句話說就是指當今社會的人類良心和社會責任感。傳媒娛樂自身就具有感性欲望和個人情感的原因,一旦失去推行教化、寓教于民的道德價值的行為,就會侵犯大學生“價值有涉”的權利。
(三)缺乏人文精神
當今很大一部分傳媒娛樂活動狹隘地強調娛樂的功能,甚至走向“娛樂”的極端。為了迎合大學生的口味,逐漸“虛榮化”、“庸俗化”,降低傳媒娛樂的質量和品味,大部分傳媒娛樂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俗”字,俗到可以愚弄新聞、捕風捉影、胡亂編造、譏諷挖苦、情感冷漠等等,而這恰恰是對人的尊嚴、權利的踐踏。
人文精神體現的是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傳媒娛樂有責任以及義務向大學生宣傳,關注人以及社會的完善。所以,人文關懷要素在傳媒娛樂中強調的是應該如何完成人的個性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
傳媒娛樂缺乏人文精神的另一表現為踐踏人的尊嚴。用直白的詞語和直接的表達來說就是個人隱私被用來娛樂他人。未經當事人允許,隨意泄露當事人的日記和照相簿,并且將其在網絡中瘋狂上傳與轉載的事件時有發生,以不可遏制的勢頭來暴露他人隱私而取樂的行為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默認。缺乏人文精神的傳媒娛樂正是以這種極端地獲取娛樂資料、片面地傳播娛樂信息為前提吸引大學生的喜愛,試問傳媒娛樂又何來的資格反過來要求廣大大學生對傳媒娛樂的尊嚴進行維護和尊重呢?
(四)偏移價值取向
傳媒娛樂以文字、圖像、音樂表達著特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如果傳媒娛樂受到過多感性欲望的支配,而忽視道德的引領,那么在它的影響之下,久而久之,一些大學生將會喪失理性思考和信仰追求。大學生只是“在樂著”,行尸走肉般地“樂著”,但至于為什么樂?是否值得樂?在“樂”中我有何收獲?對于這些問題,大學生是不會去思考的。于是,人成為了僅僅受自己感性欲望、低級趣味支配的、缺乏信仰追求的人。娛樂事實,娛樂民眾,娛樂大學生的靈魂和信仰。當主流媒體上某某哥、某某姐代替了榜樣的位置,當“給力、雄起”成為了大學生鼓勵用詞,難怪一些大學生的靈魂會越發空虛、寂寞。誠信的缺失,信息的泄露等等讓傳媒娛樂活動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指責和拷問中,這類傳媒娛樂活動給大學生帶去的是怎樣的價值概念和價值標準?當今社會中,大學生互相之間缺少信任、責任感和公共精神,傳媒娛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它是以自己的真實行為在“教導”大學生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地位和影響。
傳媒娛樂由于其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的特點,迎合了大學生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同時,刺激信息大量地出現,震撼著大學生的感性經驗。娛樂品質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這對于身處傳媒娛樂包圍之中的大學生生活在“虛擬化生活方式”之中,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行為、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消極的影響,給大學生帶來了思想道德層面的積極影響和嚴峻挑戰。傳媒娛樂一方面使大學生豐富了課余生活,開拓了眼界,增強了民主、平等的意識;另一方面,對大學生道德自律、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提出了挑戰。如何主動占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如何從傳媒娛樂中尋找到所遮蔽的文化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如何引導大學生理性對待傳媒娛樂,如何守住娛樂的倫理底線,如何堅守文化品格,培養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價值的課題。
(一)創新道德教育指導理念和方式,實現虛擬與現實結合育人
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80后、90后、00后的需求,以QQ、微博、微信、博客、3G手機網絡、即時通訊軟件等為代表的“第五媒體”平臺已經逐漸進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高校應該在適應傳媒娛樂方式基礎上,恰當地為大學生提供現實實踐活動的可能性。高校在傳媒娛樂中創設的虛擬與現實并存的環境下,創新道德教育理念,樹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整體育人。以現實——“一元”為主導,傳媒娛樂線上——“多元”包容為指導,借助傳媒娛樂的平臺、發揮傳媒娛樂的道德價值,引導大學生健康地、符合道德地娛樂的目的。
(二)創新傳媒娛樂環境下道德教育內容,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的獲得
啟動在傳媒娛樂環境下,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大講堂,使之成為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大學生德性與德行的統一,道德選擇教育,這對于提升學生整體道德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使道德內容能夠寓教于文、寓教于樂,把握教育內容與活動形式的關系,找出最佳結合點,把道德教育寓于娛樂活動之中,寓思想性于知識性、趣味性之中,使活動有形、有情、有趣、有理、有聲。
(三)創新道德教育模式,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情感的滲透
目前,大多數高校道德教育中注重的是道德認知教育,對于情感體驗和道德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展開研究和實踐。大學生道德情感發展的特點及其教育現狀給社會責任感教育提供了空間,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大學道德教育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圍繞對大學生在傳媒娛樂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情感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在實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發展美好的、積極的情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大學生在傳媒娛樂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判斷社會的各種現象,幫助大學生發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同時,學校應根據媒體環境的變化,建立學校、社會、家長、大學生四位一體的與新媒體相結合的立體教育模式和四方線上互動的多方位教育模式,從多個角度把握學生情感的對象與目標,學校、社會、家長、大學生四位一體的模式與高校進行的道德情感教育實踐操作相對應,全方位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
(四)創新道德教育的途徑,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意志的形成
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在現實生活中體現出的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是道德實踐的有效載體,是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徑、形式的創新,要充分運用傳媒娛樂這一形的推手,創新德育方法。高校在傳媒娛樂活動中正確地找到娛樂與道德教育的契合點,這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奉獻社會、鍛煉意志、培養品格以及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傳媒娛樂的優勢,在大學生中有效開展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選擇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參與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步步形成大學生責任意志的生成結構。
(五)創新道德教育的評價機制,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行為的體現
大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傳媒娛樂活動的互動,使大學生社會情感在某一個傳媒平臺上有所體現。傳媒娛樂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評價機制體現的是大學生在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四級聯動的社會責任行為的有效判定。道德教育的評價機制從高校管理和教育層面來說,實則是指激勵機制。通過對大學生在傳媒娛樂活動中道德教育的評價,能夠激勵大學生學習身邊先進,弘揚社會正氣,懲治不良行為,為營造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校園風氣奠定了基礎,可以有效地促進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教育,實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與建立。
[1]數據來源:瑞典互聯網市場研究公司RoyalPingdom發布的關于2011年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狀況報告.見:《全球互聯網發展報告:用戶21億SNS賬戶24億》,中文業界資訊站,2012.1.18.網址:http://www. cnbeta.com/articles/169876.htm
[2][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91
[3][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吳燕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李駿驤.媒體娛樂無止境[J].青年記者,2008(1)下
[5][加拿大]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
[6]呂冬詩.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內在機理[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
[7]闞和慶.“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培育機制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
[8]邱偉光.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養成 [J].思想理論教育,2013.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長沙 410000;作者簡介:艾楚君,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易亭亭,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若佳)
G645
A
1004-4914(2014)12-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