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蕊
1996年6月,以放開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開端,我國正式進入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在這17年間不斷的發展探索中,我國政府一直在改革中尋求一條途徑,能夠適應本國利率市場化發展,而2013年貸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向前邁了一大步。在進入2014年之后,“兩會”期間政府和人民銀行釋放出來的存款利率市場化信號,均表明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從第一次提出利率市場化至今,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均遵循國家制定的具體步驟,一直在試驗中改革,是一個漸進的、承上啟下的過程。具體如下:
1996年6月—2004年1月,我國先后放開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利率、貼現率和轉貼現率、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利率、外幣貸款利率、外幣存款利率,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
2005年3月,全面放開我國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
2007年1月,我國央行對外發布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
2012年6月、7月央行開始分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
2013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在這17年間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進程中,部分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程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人民幣存款利率仍未全面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仍未完成。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能否實現市場機制在資金配置過程中的基礎功能是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點,而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則是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最后難關。
2013年11月,我國中央銀行發布了《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表明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開始加速。至此,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步入尾聲。
目前我國央行的利率體系包括存款準備金利率、再貸款利率、再貼現利率等眾多利率,調控方式也由原來的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變。但是,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和自我調控機制尚未完善,雖然貨幣市場形成了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為基準的利率體系,信貸市場形成了一貸款基礎利率為基準的利率體系,但這兩個市場尚未形成有效傳導機制。另外,貨幣傳導機制也尚未完善,由于基準利率體系的發生變化,監測市場利率的相關中介指標正在逐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正在探索中建立。
利率市場化在逐步深化過程中,正在改變各個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
1.利率市場化對普通儲戶的影響。對于銀行的普通儲戶而言,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選擇的內容、更高的收益、更好的服務,他們可以直接享受到利率市場化為其帶來的福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存款利率可以上浮一定比例的規定,直接增加了儲戶的存款收益;另一方面,以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為代表的金融產品創新對存款形成了替代,加大了銀行攬儲的難度,促使其加快創新步伐。
2.利率市場化對企業的影響。與小微企業相比,大型企業具有議價能力強的優勢。在這一階段,大型企業的這一優勢開始顯現。而小微企業,在融資成本方面并無太大改善。雖然有部分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把小微企業作為服務重點,但就現階段而言,小微企業資金可得性并無顯著性改變。
3.利率市場化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利率市場化之所以曠日持久,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其對金融機構的影響巨大。從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始,至存款利率的區間浮動,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早已加劇。
首先,從2012年6月允許存款利率上浮開始,各行紛紛多次調整存款利率。尤其是余額寶等互聯網貨幣基金的興起又加劇了銀行攬儲的競爭,各家銀行均將存款利率上浮至頂。從各家銀行都有的上浮動作來看,雖然不同銀行的利率期限結構不盡相同,但資金成本均在一定程度上升,并影響著金融機構的盈利水平。
其次,息差波動方向不明朗。目前貸款利率管制已經全面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則需要附加10%的浮動限制,由于存貸利率管制的不對稱性,導致實際銀行執行利率過程中,各家銀行的息差不一致,總體來講,息差波動方向不明朗。
最后,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呈現出輕微分化。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因其主體客戶群對利率要求的差異,紛紛調整自己的金融產品價格。股份制銀行在爭奪小微企業客戶的積極性增加。
雖然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現階段仍需要向更深層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們要理性看待利率機制的改革。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市場打破束縛,回復自由的改革,與市場的結構性改革有本質不同,也不能替代經濟主體的自我完善和信貸政策的導向功能。
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逐步形成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引導資源優化配置。雖然目前仍然是管制利率與市場化利率共存,但日后應當逐步向市場化利率轉移,更多地強調價格型的調控手段。
鑒于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金融市場帶來的競爭效應,我國應當盡早完善金融體系安全網,建立市場退出機制,維護金融穩定。除了針對銀行設計存款保險制度以外,還應當考慮到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風險程度,設計出相應的保險產品。另外,還要在金融市場建立一個優勝劣汰機制,探索其破產、重組和兼并機制,增強金融機構的競爭意識,維護市場秩序,確保有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
最后,央行應當適當關注中小金融機構所承受的壓力和表現,提升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我國,大型商業銀行無論是在市場風險管理的人才儲備上,還是技術方面都有比較優勢,而中小金融機構則壓力較大。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不僅產品要創新、服務也應創新,改變資產負債結構,拓寬表外業務,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實現平穩過渡。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金融市場及業務狀況自行決定利率水平,然而,我國金融市場現狀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為了防止金融機構之間的惡性競爭,在完善市場運行機制的同時,還需建立健全相關的金融監管制度。
1.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政策的公平性和監管套利。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分屬于銀行業監管委員會、證券監管委員會與保險監管委員會等機構監管,對于同一金融產品,不同的監管機構出臺的監管政策往往存在不一致,造成本質上實為同一金融產品,卻因其隸屬不同監管機構監管定價不同的狀況。例如我們市場上的余額寶與銀行的理財產品均屬于信托關系,但監管要求、購買限額、信息批露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監管成本的不同致使這些金融產品的定價也存在很大差異。這樣就存在監管套利,無法實現金融政策的公平性。
2.監管資本的合理性。在監管部門的角度,最關注的指標主要是一級資本和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一級資本包括優先股和普通股,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優先股意味著小微企業在破產過程中可以優先于普通股被償付,監管部門并沒有過多考慮企業破產的情形,更多關注的是企業重組,忽略了企業破產不利于金融穩定,作為監管部門應當將這一細節考慮進去。
3.高科技領域的大力發展。高科技在金融領域的發展運用非常廣泛,既能夠提高金融業務的完成效率,加快交易,也給金融監管帶來很大的挑戰。在利率市場化深化進程中,尤其要加強對電子產品的監控,電子交易記錄的審查,要求金融監管在高科技領域提高信息電子化程度,對監管部門的技術提出較高要求。
4.加強金融信息的披露。對于金融監管部門而言,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實性是證明金融監管行為有效的重要條件。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幫助監管部門及時防控金融風險,采取相應措施形成約束。所以,監管部門應當強化法律法規層面的信息監管,積極研究新興金融業的信息披露,公示眾多金融創新工具的風險信息,來加強利率市場化形勢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1]王靖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區域分析.中國金融,2014(14)
[2]趙建軍.進一步推動我國利率化改革的困境、條件及路徑.福建金融,2014(1)
[3]賀力平.政策性基準利率選擇.中國金融,2014(14)
[4]徐志勝.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金融生態建設.金融會計,2014(5)
[5]楊澤志.淺析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4(3)
[6]張慧蓮.利率影響初現.銀行家,2014(2)
[7]李智.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最新進展及影響.時代金融,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