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娜 劉思聰 張藝蓮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本科中最為傳統的專業之一,在高校設置思政專業體現了我國高等院校辦學的社會主義性質和中國特色。目前,我國開設思政專業的高校大約有250所(不含軍事院校),其中師范類院校約占60%,綜合性高校約占20%,理工類及其他高校類型高校約占20%。我們經過登陸各個高校網站主頁查閱其思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后發現,同樣都是思政專業,各類院校在培養目標、人才規格、教學計劃等方面千差萬別。如:作為省屬師范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思政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為:“掌握學科專業理論知識與基本教學實踐能力,能在中等及以上學校從事馬列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科研工作”;作為國家級重點高校的武漢大學則突出培養“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學術型的綜合性人才”;而作為省屬理工類高校的黑龍江科技大學的思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具備從事現代社會管理工作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勝任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務和行政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從上述三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校思政專業培養方案和目標看,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我國高校培養思政專業人才劃分為三個層次,即教學性操作型人才,綜合性學術型人才和專業性應用型人才。這正充分體現出各高校的辦學特色和方向,同時也滿足了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
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政專業自2002年開辦以來嚴格按照“德育為先,能力為本,突出應用”的文科人才培養思路,累計培養畢業生300余人,綜合近幾年的畢業生信息跟蹤反饋,該院思政專業畢業生在用人單位大多突出表現為:思想政治覺悟高、作風嚴謹、勤奮踏實肯干,紀律觀念強,專業能力基本功扎實等,獲得用人單位普遍贊譽。思政專業在校生更是時刻銘記、處處發揚人文學院倡導的“兩楊精神”,勤奮求學,務實進取,四六級過級率經常位居全校所有專業之首,考研上線率更是突飛猛進,近幾年來考入“211”、“985”高校的人數逐年上升,思政專業取得的斐然成績得益于該院正確的人文學科人才培養思路的指導,制定明確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也離不開思政專業學生的積極進取,頑強拼搏。
第一,師資力量緊缺。思政專業本是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最為充足的專業,2011年,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規定,原來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分為人文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這種“分而治之”情況,再加上部分思政專業教師讀博深造,致使思政教師整體數量大為減少,骨干教師也比較缺乏,師生比例相差懸殊。上述狀況的出現導致:一是師資力量的缺乏使得部分專業課程無法開設,有的課程雖然開設卻有“湊數”之嫌,無專業教師有針對性授課;二是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課堂效率下降,課程實踐指導及專業問題答疑解惑工作也很難按時按量按質完成。思政系教師數量的減少問題是我們專業學生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師資隊伍建設如果出現問題勢必影響到整個思政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和整個學科的長遠發展。
第二,課程設置不合理。長期以來,絕大多數高校對理論教學比較重視,對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計劃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小,形成了“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跛腳”現象,理論不能很好地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和實踐“兩張皮”。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黑龍江科技大學這類省屬普通高校,像南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這類部屬重點高校同樣不可避免,所以,思政專業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實踐教學模塊過少,這的確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和重視。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政專業沒有固定的實踐實習基地尤其是校外基地,即使部分年級也曾有親臨大慶石油紀念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等地進行實踐教學,但多數都會出現“打游擊戰”現象,“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年不知何處尋”。雖然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理論教學,但要真正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則必須依靠實踐教學,可以說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服務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第三,對思政專業的認識存在偏差。由于思政專業的專業內涵不是十分明確,專業性質不確定,在培養方式上缺少一些專業性質的技能和方法,思政專業技能的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表現的不是很充分,導致把思政工作完全當成是嘴皮子功夫,都是“口技”活。雖然我們強調思政專業“動口說話”的能力的確不為過,但我們偏離了“正道”,潛移默化的把思政專業當成是姓“呂”的了,上下都是一張嘴,空對空。因此,我們認為思政專業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亟需重新認識和定位。
第四,教學模式單一。雖然人文學院一直在針對教學模式進行著不懈改革,如要求實行課前十分鐘演講,開展專業學術問題辯論會等,起初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但從個別課程來看,這已經流于形式,值得我們反思。由于思政專業受灌輸式的集中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根深蒂固,并且在短期內缺乏大刀闊斧的改革行動,造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激發,即使部分思政系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過積極探索,但最終都是“自生自滅,不了了之”。教學方法的單一,教學內容的枯燥乏味,很難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五,考核機制不合理。參考并按照學校絕大部分專業的考核機制都是課堂表現占30%(包括出勤、平時作業等),期末考試占70%的設置比重,思政專業也按此“三七”考核機制,這種機制對于理工類專業來說應該是合理可行的,但對于人文社科類專業尤其是思政專業來說完全不合理,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這種考核機制的“惡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的課堂表現得不到最大值的激勵與肯定,全憑期末考試一張卷贏得高分,而文科類專業性質又決定了期末考試成績要想獲得優秀只有華山一條路即“橫豎都是背”。這種“三七”考核機制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疑也使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作為省屬重點支持建設的黑龍江科技大學的思政專業的發展必須堅定不移的走黑龍江省提出的“高教強省”的戰略路線,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為推動“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而服務,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人才保障、強大的智力支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需求日益多樣化、職業流動性的不斷增強,只有具備復合型素質和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并在職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高校思政專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緊跟地方發展戰略步伐和學校的辦學定位及時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和地方職業需求適時調整教學課程設置,努力實現學生就業、思政專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者共贏。
(二)積極吸納骨干教師,優化師資隊伍
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馬列學院在分院后一段時期內曾出現過馬列學院教師給人文學院思政專業授課的情況,其實,這對緩解思政專業自身教師緊缺確實是“一劑良方”,希望思政專業在以后多多請馬列學院給思政專業授課“加餐”,畢竟兩院“同根同源”,然而兩院既然獨自建制設立,各項教學計劃、教學任務、教學安排等都不一樣,所以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思政專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廣納賢才,實現“自我造血”,與此同時,思政專業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教書育人實力,以身作則,把科研工作、專業建設、學科發展、學生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三)突出課程針對性,大力推行選修課程
黑龍江科技大學作為一所非國家重點的省屬高校,一直以來都把培養服務型和應用型人才作為辦學的歷史使命,所以思政專業也應該根據學校定位和著眼學生未來發展,突出思政專業課程針對性,把選修課這篇文章做精做強,如為增強學生公務員考試的競爭力,我們應該開設申論與公文寫作、行政職業能力訓練等選修課;為考研深造的學生開設和思政專業相關性密切的專業性較強的課程,等等。所以,我們必須一方面加強專業基礎理論教學,適當拓寬與思政專業相關學科的教學,注重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學,使教學內容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增強學生就業、自主創業、考研深造的競爭力與自信心,多管齊下,因材施教。
(四)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思政專業教師必須切實改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手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問題啟發式教學、情景對話式教學、現場實踐性教學走進教學的課堂,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積極轉變,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五)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首先,豐富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課外實踐活動,利用大學生社團開展與教學內容相配合的多種類型、多樣形式的活動,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可以開展小組活動,若干名同學結成學習型小組,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專業調研活動、學習心得總結會、專業學術問題研討會等。其次,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共贏”的方針,建立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專業實習基地,開展校企聯誼會,校外參觀教學活動。如我們可以與東北烈士紀念館、大慶石油鐵人紀念館、哈爾濱31中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與龍煤集團、神華集團、哈藥集團、黑龍江日報社等建立固定的實習基地,全方位立體化鞏固和豐富理論教學成果,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努力做大做強“走出去”這篇大文章。
(六)改革傳統的專業考核機制
改革傳統的“三七”考核機制,具體改革措施可采取以撰寫課程論文、社會調查報告、讀書報告等方法作為成績考核的主要形式;也可以把“三七制”改為“四六制”,加大課堂表現給分比重;還可以采用問題答辯方式、口試筆試相結合的考核機制,總之要做到既考專業理論知識又考能力素質。
[1]賈廷秀.思政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
[2]彭柏林,張海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和思路.云夢學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