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健
2013年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這一年,移動支付、互聯網小額信貸以及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產品在我國蓬勃發展,給傳統銀行業務發展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新興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將展開激烈競爭,未來甚至可能改變傳統金融業的經營模式和運行格局。
一、互聯網金融概念的定義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新興領域。相對于傳統金融形態,我們大多數所認為的,就是互聯網企業依托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信息科技,憑借用戶、渠道、流量等獨特優勢,探索出一套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稱之為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歷了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個人貸款、金融理財、企業融資等多階段,并且越來越在融通資金、資金供需雙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
從銀行傳統業務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網絡理財。
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獨立機構,采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為商戶和消費者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的交易支持平臺的網絡支付模式,包括虛擬賬戶模式、網關模式、快捷支付模式等等。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第三方支付應用越來越廣,從最早網上的擔保支付,逐步擴展到轉賬、便民繳費、公共事業繳費、跨境支付、信用支付、基金銷售支付等諸多領域,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騰訊的微信支付等就是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支付平臺。
網絡信貸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實現的資金信貸業務,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基于電商平臺的小額貸款,如定單貸、信用貸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根據收單業務對資金流量的掌握開展的小額貸款,還有電商與倉儲、物流企業聯合開展的供應鏈性質的融資業務,阿里金融、阿里小貸是該項領域的代表,同為電商企業的京東最近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京東白條”業務;二是P2P網絡信貸,是指P2P公司搭建網絡平臺,把資金的需求和供給信息直接在互聯網上發布并匹配,資金供需雙方直接聯系,繞過銀行、券商等第三方中介,為用戶提供直接投、融資服務,其本質是一種民間借貸方式,代表有人人貸、拍拍貸、宜信等。
網絡理財,是指具有理財產品銷售或者代銷資格的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通過互聯網為大眾客戶提供在線購買理財產品的業務模式。目前最火熱的網絡理財模式是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代銷基金產品,如阿里巴巴與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額寶,騰訊與華夏基金推出的理財通等等。
二、互聯網金融較傳統銀行業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于金融業務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依托于云計算、大數據、電商平臺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使其較傳統銀行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中間成本更低、參與度更高、交易更高效等優勢。
(一)信息更透明。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之間信息溝通充分、交易透明,定價完全市場化,風險管理和信任評級完全數據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難題,讓參與者更容易獲取信息,掌握動態。
(二)成本更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三)參與度更高。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操作變得更加便捷,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交易參與者的活動也會更加活躍。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客戶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更有利于擴大參與主體覆蓋面。
(四)交易更高效。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分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三、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銀行業帶來挑戰
(一)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銀行業的觀念帶來了挑戰。互聯網金融使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基礎發生了改變,由安全、穩定、低成本和低風險轉向快捷、便利和體驗。商業銀行必須要認識到這種挑戰,在發展戰略上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制定出順應發展潮流,且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戰略,才能破除瓶頸,不被時代所淘汰。
(二)銀行的客戶基礎受到了沖擊,客戶結構受到了影響。從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看,因為其客戶主要是對貸款有穩定需求的大企業客戶以及高端零售客戶,安全、穩定、低成本和低風險是客戶的基本訴求,銀行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主要是以其專業的技術、復雜的知識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戶提供安全、穩定、低成本和低風險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目標客戶類型發生了改變,客戶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不同,其價值訴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得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被徹底顛覆。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和普及化,中小企業、企業家和普通大眾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客戶有了多樣化、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的金融產品體驗,方便、快捷、參與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小企業客戶及年輕消費者,銀行的客戶基礎面臨挑戰。
(三)銀行支付業務面臨第三方支付的嚴峻挑戰。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是以移動支付為基礎,其通過移動通信設備、無線通信技術來轉移貨幣價值以清償債權債務關系。迄今為止,央行為前后5批、共計197家第三方支付企業頒發了支付業務許可證,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盛大、百度和Ebay等互聯網巨頭。目前,第三方支付的業務范圍已經涵蓋移動電話與固定電話支付、銀行卡支付、貨幣匯兌、預付卡發行受理、互聯網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所提供的服務由單純支付、結算滲透至為整個產業鏈提供行業解決方案。根據《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3)》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其中,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快速增長,共處理互聯網支付業務104.56億筆,金額6.89萬億元,較2011年的2.16萬增長了219%。盡管第三方支付總量仍與全國支付系統總的業務處理金額相差甚遠,但第三方支付組織已將手伸向了銀行的核心業務,且在電子支付領域奠定了優勢地位。業界人士預計,未來幾年其交易額將迎來爆炸式增長,業務占比會不斷提升,甚至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支付功能邊緣化。endprint
(四)網絡信貸對銀行傳統信貸業務形成沖擊。互聯網金融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及個人消費貸款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貸款審批流程簡單、放款速度快、產品類型豐富多樣等。例如,專注于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阿里信貸,其淘寶商戶貸流程包括:3分鐘申請、沒有人工審批、1秒到款到賬。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異常迅猛,其中阿里金融自2010年成立以來,已累計為超過13萬家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放貸資金累計超過300億元。自2006年國內第一家人人貸公司宜信成立伊始,我國已有超過100家“人人貸”平臺,許多平臺的年均增長率超過50%,迄今為止交易額累計超過100億元。網絡信貸的迅猛發展必然不斷擠壓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業務,這必然給致力于業務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商業銀行業務帶來不小的沖擊。
(五)網絡理財對銀行存貸款、理財業務帶來壓力。網絡理財的興起,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介入,資金吸附能力不斷增強,使存款開始不斷逃離銀行。以國內理財規模最大的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到2013年底,用戶數已過4000萬,規模1853億元,2014年增速不減,目前規模已經超過了2500億元,天弘基金也成功超過華夏基金,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另一個國內網絡巨頭騰訊與華夏基金合作的理財通于2014年1月22日正式登陸微信,上線當日即募集到的資金8億元,目前總規模也已經超過百億。由于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存貸比的要求,存款規模直接影響貸款規模,存款的轉移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業務的增長,給存款和貸款業務同時帶來壓力。此外,網絡理財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更高的收益,也不斷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銀行理財產品也不得不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的沖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雖然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務形成了影響和沖擊,但同時互聯網金融也給傳統銀行業帶來了發展契機。就目前而言,傳統金融的核心地位仍未動搖。一是互聯網金融雖然在支付、結算、信貸和理財等領域都有所涉足,但總體上涉足還不深。對照銀行所有業務,阿里等互聯網金融企業要保證流動性、安全性和贏利性,要做到像銀行一樣,任重而道遠。二是傳統金融有強大的多年積累下來的優勢,如資金、團隊、網點布局等優勢。如果傳統銀行業能抓住金融變革的機遇,吸收互聯網思維,做好轉型和創新,制定正確的戰略布局和路徑安排,高度重視客戶體驗,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完全有可能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保持競爭優勢,立于不敗之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