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 徐超
摘要: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模式,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生態環境,給傳統金融領域帶來了新情況、新變化、新挑戰。在互聯網金融繁榮的背后,不免泥沙俱下,最終的發展結果如何,還存在很多變數。在此背景下,需要冷靜思考,理清對互聯網金融的基本認識:互聯網金融因何而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是什么關系?互聯網金融是否需要監管,需要怎樣的監管?本文將詳細剖析上述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傳統商業銀行 監管
近年來,以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金融業、互聯網業和電子商務業務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行業融合日漸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已經形成新的行業形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當前還沒有明確的定義、業務邊界和明確的監管規則,但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互聯網金融與生俱來的特征是便利、快捷、具有包容性(例如對服務對象沒有收入歧視等)。因此,互聯網金融內在地體現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和價值,是普惠金融的應有組成部分,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鼓勵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發展層次的宗旨。
互聯網金融正在改變傳統金融生態環境,給傳統金融領域帶來了新情況、新變化、新挑戰。在互聯網金融繁榮的背后,不免泥沙俱下,最終的發展結果如何,還存在很多變數。在此背景下,需要冷靜思考,理清對互聯網金融的基本認識:互聯網金融因何而起?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是什么關系?互聯網金融是否需要監管,需要怎樣的監管?下文將詳細剖析上述問題。
一、市場需求決定互聯網金融的興起
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因何而起?縱觀全球互聯網金融發展情況,其興起呈現以下三大發展趨勢:一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移動支付(如各商業銀行推出的手機支付)前所未有地挑戰和沖擊著傳統支付業務。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已經具備了存款、貸款、轉賬匯款、跨境支付、資金管理等商業銀行的核心功能;二是以“人人貸”公司為載體的借貸模式正在填補國內傳統存貸款業務不足。以網絡為平臺的“人人貸”模式,已經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成為資金盈余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的橋梁,從而有效配置資金使用效率;三是以“眾籌融資”(即大眾籌資)為代表的模式,正在侵蝕傳統證券業務領域的范圍。互聯網金融之所以得以迅速發展,追根溯源還是市場有強勁需求,而互聯網打破時空的服務特征也正好迎合了傳統金融體系不能滿足、不愿意滿足的金融需求。
首先,互聯網金融可以滿足客戶對金融的需求。互聯網金融憑借互聯網平臺的優勢,針對客戶多樣化的需求,根據客戶信息,進行創新,以此為支點推出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具體而言,互聯網金融針對客戶細分定位,在互聯網平臺或移動支付平臺上提供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客戶可以自主決定在互聯網平臺或諸多移動金融服務中,進行個性選擇和靈活下載,從而最大化滿足客戶需求。
其次,實體經濟產生新的金融需求。金融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特殊行業,而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實體經濟,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活動顯然要發生變化。實體經濟交易模式變革產生新的金融需求,比如越來越多的民眾在網上購物,但網上交易是一種虛擬空間,買者與賣者通常是不能見面的,錢物不能當面進行直接交換,風險往往是不可控的,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信用擔保需求。而傳統商業銀行做不了這些,也不情愿做這種小而散買賣合約的支付,從而產生了金融服務的空白,網上買賣合約暢通有序進行,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則剛好填補了這項空白。
再次,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效用有目共睹。互聯網金融興起,不僅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多樣化投資理財的便捷渠道,而且提高廣大民眾的收益風險,如余額寶(支付寶推出的一款新型理財產品)等貨幣基等線上理財產品陸續推出,使廣大民眾獲得高于活期存款利息的低風險收益。
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是互補關系
第二個問題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是什么關系?第三方支付、小額信貸、P2P(個人與個人之間直接進行的金融活動,如借款等)、網絡保險、線上融資、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業務方興未艾。在新的競爭環境下,金融業的傳統格局能否被打破,互聯網金融是否能顛覆商業銀行傳統運營模式等問題備受關注。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商業銀行是互補關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首先,當下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還比較小,不可能給傳統金融帶來“巨大沖擊”,但對傳統金融運行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毋庸置疑,未來基于互聯網的競爭更加激烈,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理念、技術和商業模式必將對傳統金融形成挑戰,推動傳統金融加快變革,促進傳統金融業更加市場化、專業化、普惠化以及產品和服務創新更快。面對互聯網金融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陸續挑戰傳統商業銀行運行模式,傳統商業銀行必須制定出一系列應對措施鞏固自身地位,以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發揮優勢。
其次,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機構,在支付、結算和融資領域內的種種“舉措”,給銀行的傳統經營管理帶來巨大挑戰。中國農業銀行曹少雄認為,支付體系已經進入三國時代:中國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將在支付領域將平分天下。當前,多家企業、電商都在構建自身的支付平臺,這一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銀聯有關。中國銀聯由銀行業協會主管,長期壟斷銀行卡發行和支付業務,成為銀行卡支付領域的規則制定者,也約束商業銀行線上業務的發展。商業銀行線下業務遭沖擊,兩面受挫。網絡支付機構也受到擠壓,最終選擇直接與銀行等機構合作,對抗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對整個支付體系的鯰魚效應非常明顯。
再次,促進我國商業銀行不得不優化其傳統運營模式。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體系相互滲透,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具體而言,商業銀行需要正確認識互聯網金融公司與其自身持續發展的關系。阿里巴巴小額信貸的成功依賴于其擁有的海量客戶數據信息和成熟的網絡平臺。在大數據時代,商業銀行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應與互聯網企業緊密結合。這不僅可以有效推進銀行本身累積客戶數據信息,而且有利于識別互聯網金融風險且可達到有效管控,從而二者可以實現互利共存的“競合關系”。endprint
三、構建適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監管模式
最后一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就是,互聯網金融是否需要監管,需要怎樣的監管?任何金融創新都能帶來效益和風險,互聯網金融亦無例外。互聯網金融領域部分業務已經頻發風險,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行業惡性競爭,而相關針對性監管措施缺位。以個人網絡平臺借貸為例,根據網絡資訊平臺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網絡平臺的投資中,已有27%的投資者遭受損失。事實上,互聯網金融是迅速發展的新興領域,監管部門不能缺位,有必要正視其風險,但同時不能越位,因噎廢食,實施過度監管。對互聯網金融出臺監管措施還需要一定時間的觀察期,充分了解行業生態和動態,才能有的放矢出臺措施。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有以下幾個初步判斷。
首先,互聯網金融發展還處于初期。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研究的確不少,但是否需要監管、如何監管,目前尚不能下結論,需要持續觀察一段時間。這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不長,已經累積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關系的實踐尚不足以給立法當局提供充要條件。當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放任任何形式的金融詐騙和犯罪,促進正常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市場需要互聯網發展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在其創新萌發初期,若對其過度監管,會抑制其參與主體的創新能力。
其次,互聯網金融不同與傳統金融,傳統金融監管不適宜用于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需要強化監管?因為其負外部性影響范圍較為廣泛,需要宏觀審慎監管。但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金融,互聯網上交易絕大多數都是一對一的交易,即使一方違約,負外部性也不強,因此,互聯網金融不需要當成傳統銀行來監管,進行適宜的監管就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如果監管太嚴或按照對銀行的監管要求來做,那互聯網金融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畢竟它的存在的價值就,體現在它做了銀行做不了的事情,從而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來自監管層的信號也比較明確。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認為,當前發展狀態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重點是防范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存款等違法行為。比如P2P不能有資金池,大型金融集團不能為自己設立的機構擔保,偽造金融鏈。目前有一些企業借道互聯網金融進行非法集資現象頻頻發生,已經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避免少數有不良行為的企業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通過多種措施運用促進其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當務之急是進行必要監管和清理,把不合規的企業清除出去。
再次,目前主要倡導自律監管,適時推進立法進程以及政府指導等綜合性監管模式。前文論述,由于互聯網自身負外部性有限和發展周期較短,沒有必要借用監管傳統商業銀行路徑,但倡導自律監管,適時推進立法進程以及政府指導等綜合性監管模式不失為上策。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需要綜合性監管模式。進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到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臺行業規范,可以采取行業自律的形式,也可以由政府提出指導意見,這種綜合性監管模式有利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秀茹. 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思考[J]. 河北金融, 2013(09).
[2] 馮娟娟. 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研究[J]. 時代金融, 2013(29).
[3] 杜征征. 互聯網金融營銷的興起與發展[J]. 銀行家, 2012(11).
[4] 李博, 董亮. 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 中國金融, 2013(10).endprint